中國古代的對外軍事戰略,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蘊含的戰爭觀

2025-05-11 07:12:48 字數 2657 閱讀 5266

1樓:蘇木小興

1950至1980年代的演習特徵。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前期的演習均是以大規模戰爭不可避免的理論為前提的。其假想敵首推臺灣。因此,進攻性色彩極強的大規模登陸與抗登陸演習在這一時期頻繁。

1955年11月,遼東半島的登陸演習動員了乙個兵團、四個軍、乙個機械化師、二個空軍軍、海軍乙個基地,共達四萬八千人。1959年5月的杭州灣穿山半島渡海登陸演習共有陸軍乙個軍、以及海、空軍三十九個單位參加,共二萬三千人。由南京軍區司令官許世友上將總指揮、演習目的單一,即完全以登陸臺、澎、金、馬為假想前提。

上述演習於解放軍現代化建設之初,因此其特色在於一次投入大量步兵,以人海戰術取代火力,例如1955年的大演習,投入如此重兵,三戰坦克以及自行火炮不足100輛,飛機260架,小型艦船65艘;1959年的演習山櫻僅有22輛坦克,114架飛機,217門火炮投入使用。可見與當時的蘇軍相比,火力相差甚遠。

進入1970年代,軍隊正規化受極左政治的干擾停滯不前,因此,這一時期的演習綜合防禦性強,在大量民兵的參訓之下,「人海戰術」阻礙了火力的增強,其實際水平,機械化程度甚至不及1950年代末期。1973年10月,北京軍區投入乙個陸軍軍及大量民兵共二萬一千森唯戚人,在華北地區舉行了針對蘇聯的反戰車叢集演習,僅有飛機55架,坦克、裝甲車371輛、火炮385門參戰,火力不及乙個蘇軍摩托化步兵師的水平。

1980年代的演習也以防蘇為主,而且規模甚大,方面軍級別的戰役演習不斷,坦克火力開始取代步兵為主要突擊力量,同時,步兵裝甲化也取得實質進展,軍級規模機械化步兵一次進擊時裝甲車的最大搭載量達到1040人。步兵軍的攻擊速度每日可達到30-35千公尺,約為蘇聯諸兵種合成軍的50%。1981年9月此陵,北京軍區舉行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出動了8個陸軍師,坦克、裝甲車1300輛,火炮1500門,飛機285架,共11萬人。

平均每師分配達到輛坦克裝甲車的能力(不含裝甲師)。若集中使用,已能部份體現坦克高速進擊等現代戰爭的特點。1985年10月以後,師、團規模以上的演習一律以對抗形式,而且雷射、電子模擬器被普遍使用。

2樓:草廬先生

推薦一本書《熱血漢唐》,持續的對外用兵元的規模最大,但是最好少說元朝西征的事,就看看漢唐就行了。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蘊含的戰爭觀

3樓:澄琇

如果不是為了完成作業,那麼我告訴你,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基本內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

兵法千萬條,核心第一條:上兵伐謀。

兵法千萬條,核心第二條: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這一條,在唐代被唐太宗李世民、衛國公李靖特別推崇,記載於「李衛公問對」】

至於什麼「水無常形,兵無常勢」,「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不戰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故正亦勝,奇亦勝。","避實擊虛",『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等等等等,都是上述兩條的衍變。

最有影響力的古代兵聖兵法,孫子十三篇,孫子兵法:

始計」(廟算的第一階段,敵我比較,估算勝負,戰略推演,戰略籌劃和戰略想定,確定戰略突破方向和戰略突破重點,制定全盤戰略部署、戰略性戰爭計劃、大戰役構想)第一;

作戰」(作而將戰,實際是講戰前的糧秣後勤儲備排程、戰時糧秣取用於敵的預案和戰前的整體準備籌劃,其實應該算是廟算的第二階段)第二;

4樓:善行天下

一、以仁為本的戰爭觀 這一思想大約形成在奴隸社會的初期,到奴隸社會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為本的戰爭觀,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1、戰爭支柱——以仁為本。《司馬法·仁本第一》開宗明義:「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為正。

正不獲意則權。」仁者使人親,義者使人悅。此二者,才是戰鬥力的凝聚核,才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基礎。

2、戰爭準則——師出有名。《禮記·檀弓下》主張「師必有名」,認為師出無名,必將遭到眾人的反對,定成敗局。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有哪些戰備原則?

5樓:帖奕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戰備的基本原則有:

一、重戰思想。戰爭是關係到國家民眾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對待。

二、慎戰思想。即慎重對待戰爭,不輕易言戰。

三、備戰思想。未雨綢繆,必須重視備戰的思想,思想上時刻不要忘記戰備。

四、善戰思想。就是要會用兵打仗。

1、注重以「道」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勝論。「道」就是政治,是「令民與上同意也。」當然,在注重道的同時,其他四個「天、地、將、法」因素也不可忽視。

2、廟算制勝論。廟算,是古代開戰前在廟堂舉行軍事會議,商討與謀劃戰爭的一種方式。

3、「詭道」制勝論。《孫子兵法》裡講道:「兵者,詭道也」。

中國古代軍事的指導原則

6樓:網友

一、以仁為本的戰爭觀。

二、「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的指導原則。

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戰爭指導思想。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

五、因情用兵的作戰思想。

六、孫子在用兵上強調奇正。

七、選賢任能的用將之道。

7樓:沙漠豬飛

爾虞我詐 敵進我退 破釜沉舟 視死如歸 三十六計走了再說。

中國在古代時候軍事無敵,中國古代軍事之最都有什麼?

從來就沒有過無敵。如果連北方遊牧民主也算成是中國的話,確實是如此。不存在什麼無敵的 一切都看整治走向。中國古代軍事之最都有什麼?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是 孫子兵法 為春秋末期孫武所著。中國部頭最大的兵書是明朝人茅元儀撰輯的 武備志 共有卷。歷史上第一部研究軍制的專著是宋朝陳傅良撰輯的 歷代軍制 第一部兵...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產生形成時期,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產生 形成三個時期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產生形成三個時期如下 1 產生時期 公元前21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此時,儘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階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 違天命者 弔民...

中國古代墓葬風俗中國古代墓葬的方式?

墓葬俗稱山墳,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古代葬俗因時代 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有土葬 火葬 水葬等。常見的多是土葬。中國古墓葬墓與葬是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兩種事物。墓 是指放置屍體的固定設施,葬 則是指安置屍體的方式。在考古學上,二者常被合稱為 墓葬 在墓葬中 往往還包含著各種隨葬的器物。自古以來,由於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