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導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1樓:星恩文化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上一章孔子講君子不以言舉人,亦不以人廢言,接下來這一章子貢提了乙個高難度的問題給孔子,問有無乙個字可以終身奉行,《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篇第二十四章,原文如下,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段話的意思是,子貢問道:
有乙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本章孔子漏納告訴子貢可以終身奉行的乙個字就是「恕」,並且給予明確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有寬恕、寬容、原諒、包容、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意思,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要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自己不想要的,別人也會跟自己一樣不想要。那會不會自己不想要的,別人卻想要呢?這種情況會有,但是你不能不問青紅皂白,事先不徵求別人的意見,不問別人想不想要,就直接推給人家,這是不尊重他人的做法,很有可能別人原本想要的,但是由於你的不尊重,別人也會拒絕你的一番好意。
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再推廣開來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之所以可以這樣擴來,這是因為恕的本質是建立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之面。仁者愛人,也就是說恕是以仁為本,以愛人為根本。聖人教導,是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特點或不足,給予相應的指導,對子貢來說,孔子說恕字,或許對於另外乙個人來說,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孔子說忠字,比如宰我。
然後呢,當曾子有一天聽孔夫子說他自己的道是一以貫之之後,按照自己的理解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但真的是這樣嗎?
正如《中庸》說的:忠恕違道不遠。忠恕只是接近了孔子的道,但還不是孔子的真正核心思想,那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
是仁。在整部《論語》孔子提出了灶巧仁、義、禮、樂、知、聖、孝、悌、忠、信、中、和、恭、敬、寬、敏、惠、勇、恥、廉、正、溫、良、儉、讓等20多個道德價值觀念,這些觀念裡的關鍵詞、核心字是仁。可以說其他道德觀念都是以仁為依歸,以仁為根本,是仁的延伸擴充套件或外化。
其他這些品德一旦離開仁愛這一核心返辯沒的本質需求,就沒有多大意義或價值。正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所以,孔子所有思想的核心,一言以蔽之,曰:仁。那麼,孔子可以子貢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曰:其仁乎!仁者愛人。
聖人孔子誕辰紀念日。
博雅堂主20200928
請簡述《論語》作者孔子的思想核心及文化學術主張?
2樓:呵呵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愛人」,並強調「仁」必須以「禮」為規範。他提出了正己、愛民、富民、燃中教民、舉賢、使能、德治等治理國家與社會的原則。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人的品德和才能,以達到國家治理辯局和社會和諧的目的。他也十分重視**、詩賦等文化學術方面的成就,認為這些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養。
孔子還提出了「為政以德」的主張,認為治國要以道德教化為基礎,通過引導百姓的道德行為來達到治理國家的攜段讓目標。他也強調正己、富民、愛民、舉賢、使能等治理原則,並提出了「刑政」、「德政」等概念,主張以德服人,以刑治人。
3樓:侯森老師
論語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身圓遲絕齊家治國平天下」,主橘姿要體現為仁義禮智信,提倡人際關係的和諧與理解,主張通過自我修養來促進社會和個旦逗人的穩定和繁榮。
對論語十則中的一則的看法,論 論語十則 的其中一則
我對第十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的看法 這是孔子對儒家道德品質和為人的修養的內容的重要觀點,它的意思是 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兩千多年過去了,孔子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依然沒有過時,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就以我們中學生為例,我們喜歡被別人關愛,討厭受到別人諷刺 ...
論語十則中關於對待事物應保持正確的態度的語句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絕對是這句,老師講過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十則 中表明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應是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 子乎?學而 3.孔子說 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藉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己所不欲,勿...
《論語十則》中強調興趣對學習的重要作用的句子是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十二章中講到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的是 句子 子曰 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這講的是讀書不為奉祿的人不易。是哪一篇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或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