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的全文是什麼?
1樓:名卷無名鄧洪軍
憫農(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mǐn]農:同情、憐憫生活艱辛的農民。
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當午:正午、中午。
餐[cān]:食物,這裡指公尺飯。
皆:都。譯文: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依舊鋤地,汗珠一顆一顆地掉落在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這盤中的公尺飯,每一粒都都飽含著農民伯伯的辛勤勞作?
憫農(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粟[sù]:泛指穀類,這裡指糧食作物的種子。
秋收:一作「秋成」。
萬顆子:子,指糧食顆粒。萬顆,形容收穫的糧食很多。
四海:全國,普天之下。
閒田:荒蕪廢棄的土地。
天下沒有一塊荒蕪廢棄的土地,可依舊有種田的農夫被餓死。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無錫(今江蘇)人。他的詩注意社會時弊,關心民間疾苦,其中以《憫農》最廣為人知。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古文憫農原文翻譯
2樓:網友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註釋。1、憫:憐憫。這裡有同情的意思。
2、粟:泛指穀類。
3、秋收:一作「秋成」。
4、子:指糧食顆粒。
5、四海:指全國。
6、閒田:沒有耕種的田。
7、猶:仍然。
譯文。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3樓:居家能手小晴
chūnzhòngyīlìsù,qiūshōuwànkēz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sìhǎiwúxiántián,nóngfūyóuès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作品原文。《憫農二首·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譯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
賞析。第一句中的「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的描繪了豐收,農民們在春天的時候種下了一顆種子,到了秋天的時候就會收穫更多的莊稼,農民們的勞動有了收穫,用「種」和「收」這兩個字讚美了農民的勞動。詩的第三句和前面兩句相結合,構成了一幅碩果累累的景象。
詩的最後一句則變得比較凝重,突出了問題所在,表示農民們即便獲得了豐收,仍然會有人餓死,便讓讀者想要去尋找這種造成這種悲劇的答案,讓人們去思索,使那些不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教育。
憫農怎麼寫
4樓:張三**
憫農(1)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信旁敬辛滑慎苦。
憫農(2)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啟銀。
農夫猶餓死。
憫農原文_翻譯及賞析
5樓:遠景教育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裡閏添長。——宋代·楊萬里《憫農》 憫農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裡閏添長。 農民同情譯文。
稻田因天氣大旱而沒有多少成熟的,蕎麥罩派梁也因為寒霜來得太早而沒了收成。
農民們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飢挨餓過日子了,卻偏偏又趕上今年閏了乙個月,捱餓的日子就更長了。
這首詩揭示了農民的悲慘遭遇。詩首句言稻穀因旱災欠收,次句言蕎麥因霜凍絕收,勤苦一年,連遭災害侵襲,心境悽物運慘可想而知。三句是乙個頓宕,說已做好心理準備忍受長年的饑荒,四句又是乙個轉折,閏月使時光愈覺難熬,先說準備忍,再說實不堪忍,將農民的悲苦無助描寫到極致。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男,漢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楊萬里。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
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羨鎮養犬長食肉。——唐代·張籍《野老歌 / 山農詞》野老歌 / 山農詞。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
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
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
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樂府 , 田園 , 農民 , 生活 , 抒情寫狗古詩18首海人無家海里住,採珠役象為歲賦。 惡波橫天山塞路,未央宮中常滿庫。
唐代·王建《海人謠》海人謠。
海人無家海里住,採珠役象為歲賦。
惡波橫天山塞路,未央宮中常滿庫。 樂府 , 憂國憂民 , 農民生活呼喚攜鋤至,安排築圃忙。兒童眠落葉,鳥雀噪斜陽。
煙火村聲遠,林菁野氣香。樂哉今歲事,天末稻雲黃。——宋代·范成大《田舍》田舍。
呼喚攜鋤至,安排築圃忙。
兒童眠落葉,鳥雀噪斜陽。
煙火村聲遠,林菁野氣香。
樂哉今歲事,天末稻雲黃。 農村 , 農民生活。
憫農古詩的意思 古詩憫農的譯文
6樓:我的士多啤梨你的美
1、憫農二首。
1)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2)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譯文:1)其一: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滑租作橘讓畝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2)其二: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圓森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憫農》原文及鑑賞
7樓:得書文化
憫農二首李紳。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詩鑑賞
憫農》二首,題一作《古風》二首,是詩人年輕時的作品。
這兩首小詩在百花競麗的唐代詩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不斷地被人們所吟誦、品味,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戚虛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恐怕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象詩人那樣去聯絡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的大豐收景象裡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絡在一起呢?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高侍燃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象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談州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最後,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背誦,恐怕也是這兩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吧。
憫農古詩譯文及賞析
8樓:我的士多啤梨你的美
憫農
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作者背景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而且是寫新樂府詩,最早的實踐者,和白居易、元稹的關係很密切。
註釋
粟:穀子,去皮後就小公尺。這裡指糧食作物的種子。
子:穀子。四海:全國之內。
閒田:空閒的、沒有利用的土地。
猶:還是。名句賞析詩人形象地用「種」和「收」,「一料粟」就變成了「萬顆子」描繪出農民的勞動;而且全國的土地盡被開墾,毫無荒廢,我們由此能夠想象出乙個遍地穀穗金黃、糧食堆積如山的豐收景象。
而「四海無閒田」則顯示了農民的'勤勞和辛勞,詩歌最後一句筆鋒陡轉,揭示出乙個殘酷的實現:創造豐收的農民卻被活活餓死。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極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們深思,是誰造成了農民的悲慘命運?
詩人用通俗明白的語言聲討了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也使我們認識了當時社會制度的極度不公正。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詩的大體內容,在準備考試時,可以做複習材料看看,有助於語文考試詩詞類題。
憫農一詩的內容是什麼憫農一詩的內容是什麼
憫農 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一共兩首。一 憫農 其一 1 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2 翻譯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二 憫農 其二 1 原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古詩你讀後有什麼感想,憫農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什麼
憫農二首 是通過描寫烈日當頭下,在農田裡辛勤工作的老農,反映了農民伯伯耕作的辛苦。也告訴我們,每吃一粒米,都是靠農民伯伯的辛苦勞動來獲得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杜絕浪費,提倡節儉。做一個勤儉節約的小學生。就餐要提倡光碟行動。我的爺爺也是一位農民,拉著他的粗糙的手,我就會想到他在農田裡辛勤工作的模樣。所以,...
憫農其一的古詩的意思,憫農古詩的意思
憫農其一古詩的意思是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憫農二首 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 慘遭餓死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