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哭是不是個很不好的習俗,冬至習俗是什麼

2022-12-18 23:16:24 字數 6011 閱讀 1338

1樓:匿名使用者

哭,其實只是一個表達情緒的方式而已,同時也是人的一種本能,人生下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哭。

所以,個人認為沒有必要把其他太多的社會意義或文化意義強加到哭這個本能上,尤其是不要把一些迷信的東西給附加上去。

當然,哭與不哭,怎麼哭,也是個人的權利。我們不能說這個人哭得太醜了,然後就不讓人家哭吧。

所以,個人認為無所謂了。。。。讓愛哭的、想哭的,哭去吧,反正我不哭。

2樓:天馬行空

習俗就是習俗,沒什麼好不好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還是要開心點的。

冬至習俗是什麼

4樓:dani海格

冬至又俗稱是冬至節,冬至節的習俗有吃餃子、吃湯圓、祭天祭祖、吃狗肉、吃冬至團、吃羊肉等等,這一天比較受到人們的重視,所以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當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過後天黑時間就會從晝短夜長逐漸的變成了晝長夜短了,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冬至節相當於春節,直到春節出現之後,其重要性才漸漸的變小,但是至今許多地方仍有過冬至節的習俗。

冬至節的習俗不是簡單的吃點美食,每一樣食物都代表著人們的美好祝願,每一項活動都是在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帶有著期盼來年諸事順遂的願望。

冬至一直都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它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先確立下來的,按農耕習俗,冬至節是人們慶祝豐收、進入農閒,開始準備過大年的標誌,所以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5樓: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俗。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6樓:大v微微

至於說在冬至有什麼習俗,卻要和某些節日一樣,區分南北兩方。

首先是北方人,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一段餃子就是大家皆非常熟悉的一種習慣。另外就是在這天開始畫九九消寒圖,恰如那首我們所熟悉的民謠所講,八十一朵梅花瓣,每一天用筆填滿一格,等到全部製作完成,冬日也就真正過去了。

而南方人則習慣在這一天製作湯圓,且他們會把湯圓的形狀捏成小朋友很喜歡的各種動物造型,再在食用以前,把門窗和床櫃,桌燈等後面皆粘上一個湯圓,寓意為耗晌,等到送完灶王爺後才能把它取下來烤著食用。

冬至的種種習俗與過年有關,因為古人曾經確實把冬至當成今天的春節。古時生活水平低,缺衣少食,加上天寒地凍,可謂苦不堪言,於是人們就盼著嚴冬早日過去,日子艱難,就更覺得時光的腳步似乎更慢了,於是就有了「數九」一說。

這些習俗都存在於典籍之中,而今天被很多人遺忘。在生活富裕的今天,我們家家吃得起餃子,湯圓等冬至要吃的食物,卻不記得冬至這一天,要做什麼。我相信,在物質已經豐富的今天,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將有一個燦爛的開始,就像冬至這一天一樣,日漸長。

7樓: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

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8樓:匿名使用者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習俗: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

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9樓:

冬至歷史淵源,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10樓:小小堃堃

冬至吃餃子,不吃餃子凍耳朵

11樓:匿名使用者

吃餃子,只湯圓,吃羊肉

12樓:探蹤尋跡

「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冬至」節氣有哪些飲食習俗呢?有講究

13樓:格格育兒

臘八粥、餃子、湯圓等等,都是我們熟悉的過節食物,而在我們南方的地區,尤其是在廣東的地方,最為常見的就是圓滾滾的湯圓了。但即使是在廣東這片區域中,小小的湯圓也依舊有著甜鹹湯圓的區分。

一、甜湯圓

在全國的範圍內,甜湯圓對於各位來說應該都不陌生,而吃湯圓的習俗,應該在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中會有更隆重的地位。但在廣東地區,甜湯圓也是日常常見的甜品之一。而冬至吃湯圓,也更帶著幾分團圓美滿的意味在裡面。

隨著我們對「食」這一方面的不斷追求,甜湯圓也衍生出了各種型別的品種,除了常見花生、芝麻餡的白糯米湯圓以外,還有各種水果味道,顏色各異的水晶湯圓。每年到冬至的當天,我們附近的超市、檔鋪上都會專設一處售賣湯圓的位置,用來銷售各種型別的湯圓。

由於甜湯圓比較容易買到,而且烹飪起來也非常的簡單(往往只需要將水燒開,將湯圓倒入,煮至湯圓懸浮起來,最後再根據個人口味調入適量的糖或蜂蜜即可),因此在一些大城市的地方,工作方面的上班人士來說,都會選擇煮一包甜湯圓來過節。

我們在大學的時候,每年的冬天各個宿舍都會煮上各種型別的甜湯圓,再各自串門交換自己宿舍煮的湯圓,方便快捷又甜蜜美味,各個宿舍間的相互交換,冬至的節日氣息可以說是非常的濃郁了。而冬天的寒冷和離家求學的孤獨感,也會再氤氳的蒸汽和歡樂的笑語中沖淡不少。

二、鹹湯圓

除了甜湯圓以外,廣東一些客家人居住地區、江門僑鄉地區,都會習慣做鹹湯圓來過冬。與甜湯圓的方便快捷不同,鹹湯圓往往要自己動手來製作。而且湯圓中並沒有餡,只是一顆小小的白糯米丸子。

而湯圓的精髓就在於各家不同的烹煮湯底之中,有以豬肉、香菇、雞蛋、白菜一類為主的肉湯,也有以蝦、貝殼、紫菜一類為主的海鮮湯。在煮好一鍋湯以後,再放入事先揉搓好的、指頭大小的糯米湯圓,待湯圓懸浮起來後,一鍋味道鮮美,風味別緻的鹹湯圓就算做好。

鹹湯圓的製作相對於甜湯圓的千篇一律來說,會更多幾分自己獨有的特性,每家每戶做出來的湯底都有所不同,所以很容易就會形成每個人記憶中獨有的,專屬於自己家的冬至味道。

在年少唸書的時候,我和家人正好在江門地區定居,每年都會有小夥伴們邀請到他們家吃湯圓過節,所以每年的冬至,我都能在中午吃到江門特色的鹹湯圓,到家後晚上又能喝上一碗甜蜜十足的甜湯圓。

到如今出社會工作以後,冬至吃湯圓的習俗也沒有改變,只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安排甜鹹的口味。繁忙的時候就做簡單的甜湯圓,清閒的時候便為自己準備一碗專屬味道的鹹湯圓。

冬至有什麼習俗

14樓:老喬瞎叨叨

冬至食文化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較為普遍的是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

「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

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15樓:天氣網

冬至歷史淵源,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16樓:探蹤尋跡

「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冬至」節氣有哪些飲食習俗呢?有講究

冬至日的習俗

17樓:知冷暖的天氣網

冬至歷史淵源,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18樓:我是龍的傳人

1、上墳燒紙

唐、宋時期,冬至則是祭天祀祖的日子,在冬至這天,皇帝要親自到郊外的天壇,舉行隆重的祭天大典,也就是皇帝要與天對話,祈禱國泰民安,五穀豐登。百姓在這一天也要祭拜死去的親人,故在冬至日人們有上墳燒紙的習俗。

2、吃餃子

冬至日,我國北方各民族有吃餃子的習俗,據說冬至日吃餃子不凍耳朵。相傳東漢時的醫學家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因年紀大了,便向朝廷告老還鄉。當他回到故鄉南陽時,適逢寒風凜冽,大雪紛飛。

他看見許多貧苦的百姓衣不裹體,凍得渾身打哆嗦,耳朵都被凍爛了,惻隱之心油然而生。張仲景吩咐其徒弟在南陽關東搭起帳篷,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置在鐵鍋裡煮熟,撈出來用刀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到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湯藥,施捨給過路凍傷的貧苦百姓吃。大家吃了餃子後,凍爛的耳朵很快就治好了。

名叫「驅寒矯耳湯」的湯藥漸漸演化成今天的餃子,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於是,每逢冬至日,人們總會包餃子吃,形成了冬至吃餃子耳朵不被凍的習俗。

3、吃餛飩

此外,北京一帶流傳著「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相傳西漢時,北方的匈奴經常襲擾漢朝邊境,掠奪財產和人口,攪得邊關一帶百姓不得安寧生活。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殺人如麻,**成性,如果誰遇上了渾氏和屯氏,必死無疑,邊關百姓對其恨之入骨。

於是,百姓們就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稱作「餛飩」。恨以食之,祈求戰亂早日平息,自己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因最初做成的餛飩是在冬至這天,故就有了冬至日家家戶戶吃餛飩的習俗。

4、吃狗肉

據說是從西漢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妹夫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這樣的傳聞不脛而走,百姓們爭相仿效,慢慢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

5、共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的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起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怒觸不周山的共工氏,他的兒子不成大器,橫行霸道,為非作歹,冬至日這天死去了,然而死後惡習不改,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豆糯米飯吃,用以驅除疫鬼,防災避邪。

冬至日是我國民族的傳統節日,那些富有浪漫色彩的民間傳說和這些淳樸的古老習俗,更加印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冬至吃餃子習俗的由來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 驅寒矯耳湯 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廣泛流傳著 冬至大如年 的 冬至又被稱為...

冬至吃湯圓是什麼意思,冬至 吃湯圓的習俗寓意著什麼?

圓 意味著 團圓 圓滿 冬至吃湯圓又叫 冬至團 民間有 吃了湯圓大一歲 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 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 冬至圓 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從何而來

原因是要紀念張仲景。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 驅寒矯耳湯 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 氣始於冬至 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