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時,曾用一種文字用於軍事保密,是什麼字啊

2022-12-15 14:56:05 字數 5523 閱讀 1558

1樓:上尉

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時期由「國師」八思巴創制的蒙古新字,世稱「八思巴蒙古新字」。後來,藏族借用八思巴蒙文形式拼寫藏文,遂產生了八思巴藏文。八思巴文是古代的「國際音標」和「世界語」,它的創制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蒙古社會的文明程序。

八思巴文可用來拼寫各種文字。如:一個漢人拿著寫有八思巴藏文的軍事命令,即使他會讀,但只有藏人才能明白命令寫的是什麼。因此八思巴文可看作是一種原始的密碼!

2樓:曾霏霏

1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時期由「國師」八思巴創制的蒙古新字,世稱「八思巴蒙古新字」。後來,藏族借用八思巴蒙文形式拼寫藏文,遂產生了八思巴藏文。八思巴文是古代的「國際音標」。

2 八思巴文 只有蒙古人會,漢族只有個別人才能聽懂

3 八思巴文.在cctv--10看到的.是一種宮廷內部使用的文字.

主要用於軍事和一些重要事件上.這種文字漢人會念但不懂其中的含義.就象二戰時美軍用一種印第安語言作密碼一樣.

3樓:匿名使用者

八思巴文.在cctv--10看到的.是一種宮廷內部使用的文字.

主要用於軍事和一些重要事件上.這種文字漢人會念但不懂其中的含義.就象二戰時美軍用一種印第安語言作密碼一樣.

4樓:文刀一郎

八思巴文 只有蒙古人會,漢族只有個別人才能聽懂

元朝盛行什麼字型????????

5樓:暴走少女

元朝盛行書法字型,又稱元代書法。

元初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文宗天曆初建奎章閣,專掌祕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閣欣賞法書名畫,書法一度出現興盛局面。趙孟頫,鮮于樞等名家,是這時期書法的代表。

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但元代書壇純是繼承晉唐,沒有自己風格,稍後於趙孟頫的康裡巎巎還有些變化,奇崛獨出於元代書壇。

6樓:匿名使用者

元代書法,在至元以前多受金代影響,繼承顏真卿和蘇軾、米芾的餘緒,善書者雖不少,但成就不十分顯著。後來趙孟頫,鮮于樞等人崛起,提倡廣泛師法古人名跡,特別強調直接取資晉、唐,輕視南宋的近體。他們身體力行,對古代諸大家的名跡進行廣泛的探索和認真的臨學,在學習古人的傳統基礎上「託古改制」,使晉、唐的傳統法度得以恢復和發展,扭轉了南宋以來由於士大夫多「趨時貴書」形成的所謂「惡札流飾」的積習,開啟了元代的書法風格。

因此,趙孟頫□、鮮于樞被稱為元代書壇的「巨擘」。

7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文漢字書法 當時趙孟頫的行楷不錯哦

國的甲骨文用軍事理論知識怎麼解釋

8樓:匿名使用者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王八擔」、「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於2023年為古董商、金石學家所識別,之後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大規模挖掘,有大量的龜甲獸骨出土,加上別地的零星採集,至今已收集十幾萬片,其中單篇文章最長者達百餘字,可以看出應用文雛形.(節選自《應用寫作》月刊2023年第3期《應用文的雛形——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還有一個故事: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王懿榮的人,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管**.有一次他看見一味中藥叫龍骨,覺得奇怪,就翻看藥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種看似文字的圖案.

於是他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確信這是一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裡又出土了一大批龍骨.

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是以人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的學科就叫做「甲骨學」.

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幾片刻有圖案符號的獸甲骨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

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範圍包括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莊、侯家莊等地.這裡曾經是殷商後期**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

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瞭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準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裡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型系了.

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裡,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

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佔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儲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曆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9樓:呼延平

甲骨卜辭中有或無國,西周初始有國字。或與國的區別僅僅在於或字無周圍的半包圍結構,而國字有一個半包圍結構「匚」。如圖;

金文·古文

卜辭或:從戈,從口。這個口字在甲骨文中可以代表很多象形的意義,比如井,邑,口等等,在或這個字裡,口表示的是宮殿或者社。

宮殿和社是形影不離的兩種建築,宮殿是統治所在,社是祖宗所在的祭祀場所。戰士執戈保衛宮殿或者保衛社,意味著或是一個國家的首都的意思。就是說,或的甲骨文字義是首都,國都。

到了西周初期,或的首都和國都的本義產生了國這個字。國在或的基礎上加了一個半包圍結構「匚」。這個「匚」代表的是國都的城牆。

西周的兩京都是三面圍城,剩下一面是有衛兵守護的大門。「匚」表示西周豐、鎬兩京的大門可能是朝向正東的,因為如果城門正門向南,其國字的半包圍結構也可以向下成為「冂」。《逸周書·作雒解》記載的東周的成周「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外城郭)方七十里,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北邙山)」說明東周國都似乎也是有城牆的。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考古學的證據證明:夏二里頭,商殷墟,周豐鎬,楚郢都早期都是沒有城牆的。雖然國有城牆得到《世本》「鯀作城郭」記載的支援,但是國沒有城牆也是得到了先秦的文獻支援的。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諸侯。諸侯守在四鄰,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結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務成功。

民無內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這是《左傳·昭二十三年》中楚國大夫沈尹戌為楚令解釋國為什麼不用城垣的說辭。而事實上,自楚文王遷都到湖北江陵紀南城以後,就一直沒有建城垣。

知道楚平王之世才開始建造城牆。有《水經注》為證。「江陵西北有紀南城,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平王城之。

班固言:『楚之郢都也。』」《水經注·沔水篇》

國字從甲骨文開始的演變說明了商殷墟到西周早期一般建都不用城牆。西周後期因為當時經濟的繁榮和國際關係的緊張等一系列原因,國都開始建造城垣了。於是國字逐漸取代了或字成為國都的專用字。

這種三面圍牆的城是鯀發明的。帝堯之時洪水氾濫,鯀奉命治水,他採取的方法是堵和防。《世本》記載「鯀作城郭」。

《淮南子·原道》有「夏鯀作三仞之城」,說明那時的城郭是三面圍牆,缺其一面以戰士持戈把守。說明金文國字中的半包圍結構「匚」正是那時城牆的象形。

這個國字在商的甲骨文中為什麼就沒有「匚」半包圍結構呢?這就要從卜辭的產生時代考證一下。卜辭產生於晚商,就是盤庚遷殷以後。

中商三期的洹北**發掘中沒有出土刻辭的甲骨。殷墟甲骨中盤庚朝的甲骨也非常少見,這就證明甲骨文成熟於盤庚朝以後的晚商時期。殷墟考古已經是碩果累累,有一點可以確證,晚商自殷墟以後國都是沒有圍牆的。

從甲骨文或字也可以反證,殷墟作為商的晚期國都是沒有圍牆的。《古本竹書紀年》所說的「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說明儘管晚商時代宮殿區和商王的寢宮可能有向南向北遷邑的情況,但是作為國都的殷墟一直在不斷地擴張中。到了武王伐紂時,晚商的國都朝歌已經發展到了「王畿千里」和處處離宮的狀態。

但是迄今為止的考古沒有證據證明盤庚遷殷以後這二百七十三年中晚商的國都曾經有過城牆。

我們從造字原則、甲骨文結構、卜辭本義考證了晚商國都或,是沒有城牆的。但是截止商紂滅亡時,這個或(西周以後為國)字的本義是不是國都呢?這就需要從歷史文獻中獲得印證。

《說文》囗部「或,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從土。」

邑部「邦者,國也。」或、國、邦三字互訓。段注:蓋或國在周時為古今字。

段注固然不錯,但是段玉裁忽視了這個字古今的演化是有歷史事實作為依據的。殷商國都無城垣,故卜辭從或;西周國都有城垣,故金文從國。當然在殷商之前的偃師**、鄭州**、洹北**都是有城垣的,但是,卜辭的造字源於殷商時期的現實。

在卜辭中,或可當國都解。

【例一】「乙丑卜,貞:囗以沚或伐固受祐」(粹1164)

【例二】「甲子貞:王從沚或在月」(戩45.12)

【例三】「癸酉貞:王從沚或伐[召方]」(京津4395)

郭沫若解或為國。

再看《史記·夏本紀》「令天子之國五百里甸服……」。

《史記·周本紀》「武王至商國,商國百姓鹹待於郊。」這裡國是商之朝歌。

再看《漢書》:太原郡晉陽,「故《詩》唐國」。《左傳·定四年》祝佗謂唐叔封於夏墟,啟以夏政。

服虔以為堯居冀州,虞夏因之。是夏之都即是唐堯舊都。這裡的唐國的國本義是國都。

《漢書》潁川郡,陽翟,「夏禹國」「應劭曰:夏禹都也。」這裡的國的本義也是國都。

「《漢志》於偃師曰殷商所都,於朝歌曰紂所都,於故侯國皆曰過。」(呂思勉)

這樣的例子在先秦文獻中還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了。

從訓詁學的角度看:

國,或也,域也。國,郭也。其意義均有城市、城邑和城郭的意思。

【結論】甲骨文或的本義應該是指一國的國都,而不是指一國的疆土四至,即封。西周初期在金文中或演化為國,春秋戰國時代,國字逐漸演化為國家的意思,指代一個國家的整個疆域,從而成為一個行政區域。

參看

介紹一種植物的作文字,介紹一種植物的作文120個字

銀杏樹 銀杏樹為高大落葉喬木,軀幹挺拔,樹形優美,抗病害力強 耐汙染專力高,壽屬 齡綿長,可達數千年。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又稱鴨腳樹或公孫樹。它是世界上十分珍貴的樹種之一,是古代銀杏類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種,因此植物學家們把它看做是植物界的 活化石 槐 槐,又來 名國槐,樹型高大,它自的羽狀復ba...

用一種說明性的文字介紹一種風俗,寫一段說明性文字,介紹你用過的一種語文學習方法

春節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 大年 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 慶新歲 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認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 上元節 新年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春節與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並稱為...

晚上睡覺時,你覺得穿睡衣是一種舒服還是一種多餘

每個人的睡覺習慣都不一樣,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有些人會穿著整整齊齊的睡衣睡覺,然而有些人會喜歡裸睡。關於晚上睡覺時穿睡衣是一種舒服,還是一種多餘,我認為是一種舒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存在即合理,既然有睡衣這樣的衣服出現,就說明是用來睡覺的時候穿的,所以在睡覺的時候穿睡衣當然是一種舒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