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我聽說有個地方叫客家人怎麼回事

2022-12-12 14:56:03 字數 5433 閱讀 1638

1樓:匿名使用者

嗯,有的,廣州增城新塘就有,因為我也是客家人。

廣州將被客家人拿下,我也是聽說的?

2樓:麗萍房產

廣州是年青人天下,有才華大學畢業後都留在一線城市發展,不會被什麼人拿下。

3樓:星星帶你看熱點

不存在誰被誰拿下一說,只是社會發展了,逐漸融合

4樓:指間的極光

只能說客家人天生帶有做生意的細胞,大家一起努力吧!

5樓:無聊之傲

客家話是客家話,廣東話是廣東話這是不衝突的

6樓:笑笑小書生

沒有任何地方是被某一個人群拿下的,何況你還是聽說的

7樓:海邊小城

被客家人拿下,我也是聽好v}斗羅大陸續集集小鎮長城環島

廣東廣州的客家文化

8樓:

目前廣州地區的客家人數有戶籍在冊的不少於200萬。一部分分佈在廣州周邊的增城區、花都區、從化區,尤以增城、花都更為集中。增城的客家人最多,大概有40多萬,花都大概有30多萬。

另外一部分是在廣州近郊,廣州近郊客家人數量最為集中的區域是白雲區太和鎮、天河區鳳凰街以及越秀區洪橋街一帶,尤其是天河區鳳凰街的柯木塱村和漁沙坦村,更是廣州近郊最純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是客家人。

一、這些客家人主要集中居住地,現在還儲存著客家圍龍屋這種典型的建築嗎?

1、廣州近郊的白雲區太和鎮、天河區鳳凰街以及越秀區洪橋街一帶,幾乎看不到什麼圍龍屋了。但白雲區那應該還有一些,不過,都是夾雜在水泥房屋裡了,也看不出什麼圍龍屋的味道了。而有30多萬客家人居住的花都區,也沒有什麼純粹的圍龍屋。

到現在還依然儲存著客家圍龍屋這種典型建築的,增城市最為明顯。比如,鄧村石屋村、崗埔村、舊劉村、新圍村等村裡就有儲存完好的客家圍屋建築群。鄧村石屋村、新圍村的客家圍屋是四方形,又叫四角樓;崗埔村、舊劉村的是圍龍屋。

這裡要提一提的是客家民居建築風格和形式經歷了不斷的發展和進化,出現了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民居建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圍龍屋。

2、鄧村石屋村位於增城市派潭鎮,是特色鮮明的嶺南客家圍屋建築古村。村裡的村民多姓石,開村祖先在乾隆年間遷來這裡,村子距今已有240多年的歷史。村前為半月形池塘、圍牆、禾坪晒場,村前空地有三排平鋪麻石路,村的左右側各有高兩層的門樓,村屋正面開著三扇趟攏門。

四周建有如圍牆般高的磚木結構的圍屋,屋上都開有槍眼。堂屋與祠堂之間有屋簷和簷廊相連,下雨時可在圍屋之間行走而不被雨淋。村內還建有一座6層碉堡樓。

3、增城市中新鎮坳頭崗埔村的客家圍龍屋建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目前已被廣州市列為內控文物保護單位。據村史記載,其家族由陳如藍率領自興梅焦嶺遷至此地,建屋而居,前後320年有餘。該圍龍屋平面呈半月形,圍壟四周外牆有椿牆。

整座圍龍屋的中間部分為二進深的祠堂。祠堂外邊,是20多間扇形環屋帶。圍龍屋外平地前面是一個與圍龍屋同一大小的半月形池塘。

這是一個有點袖珍的小圍龍屋經典建築。

二、客家人廣府人,同祖共村習俗相融

1、在增城這些圍龍屋裡,還有客家人在居住嗎?而居住在這裡的人全部是客家人嗎? 還有不少人居住在圍龍屋與四角樓裡,不過,不一定全部是客家人。

增城的客家居住群落有很明顯不一樣的特點。客家人最初進入增城居住時,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村落之殘破者葺而居之;二是「雜處」在本地村;三是另闢村場,築而居之。

據增城地方誌辦公室2023年的調查統計,全縣398個行政村當中,純粵語村134個,純客家村90個,粵客雜居村74個。也因此,增城形成了很獨特的客家人與廣府人「同祖共村共祠」的獨特現象。

2、位於增城市正果鎮嶽村的舊劉村,是廣州最大的圍龍屋建築,也是現在原住居民最多的圍龍屋,據說村子裡還住著有幾百人,村民大多姓劉。這個村本是廣府人石灘麻車劉姓於明萬年曆間遷來此地開居,是廣州的傳統居民,但在咸豐二年(1852)發了一場洪水,村場全被洪水淹毀,於是,村民特請有兄弟關係而又有財力有威望的正果客家劉姓兄弟劉瑞堂來重建村場。咸豐三年建成之後,分一半給本地人居住,並以抽籤方式決定所佔方向和位置。

結果本地劉抽到東廂,客家劉抽到西廂,本地劉客家劉還同在一個祠堂同祭一個祖宗牌位,雙方和睦,共同居住,至今,本地劉與客家劉均按兄弟相稱。

3、還有增城市中新鎮五聯行政村高車自然村本地趙與客家趙。全村600多人,客家人佔三分之一。客家「炳先趙宗祠」坐東向西,另一分祠坐西向東;本地趙「登雲趙宗祠」向北。

據當地老人回憶,兩祠建築時間相同,約有300年曆史。本地趙由中新荷佛嶺遷來,客家趙由紫金遷來。相傳本地趙十一世祖趙登雲到紫金請風水先生(一說到廣州考試),認識了客家堪輿師趙炳先,按族譜追溯到趙匡胤時代本是兄弟,炳先屬二房,登雲屬三房。

兩人隨即到高車建祠開居,本地趙客家趙數百年來也一直以兄弟相稱。

三、客家人與本地廣府人數百年來和睦相處,客家人的建築有沒受到廣府人的影響?而客家人與廣府人的風俗,也會互相滲透嗎?

1、客家人的建築當然有受廣府人建築影響的。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鍋耳封火山牆作邊牆是廣府建築的特色,但在客家圍龍屋也能見到這樣的鍋耳封火山牆建築。比如說,舊劉村的瑞堂家塾的牆就用了鍋耳封火山牆。

2、至於風俗上,客家人入增城後,入鄉隨俗,不少習俗也跟隨廣府人,因此,信仰習俗方面有許多相同相融之處。如信仰何仙姑、牛仔佛(正果佛爺)、洪聖王(南海廣利洪聖王)等。歲時節日也基本相同,春節期間的「燈慶」(客家稱「吊燈」)、燒炮頭(也說搶炮頭)、燒煙花等,客家人與廣府人也是大致相同的,只是時間不盡相同,規模有大有小而已。

另外,客家村落還有一種打醮消災的活動。有的是客家人單獨打醮,有的是客家人與廣府村人聯合一起打醮,有五年一醮期或十年一醮期。不過,現在這種打醮活動已經見不到了。

四、隨著時代的變化,客家人還有什麼傳統習俗至今依然流傳的?----至今依然流傳的傳統習俗,最典型的應該是舞春牛、唱客家山歌了。

1、舞春牛由土牛和農人表演,象徵性地向人們展示春耕節令的到來,催勸農桑,是一種節令性的喜慶活動,內容包括有進出牛、鞭春牛、爭春牛、買丅春牛、造春牛、送春牛、評春牛、繪春牛、貼春牛畫等等,預示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六畜興旺等美好的意願。宋後南遷的增城客家人,包括程鄉客家語系的永和、中新、荔城、增江、正果客家人和長寧客家語系的派潭、小樓客家人,還保留了中原迎春舞春牛的習俗,演變到今天,從圍繞春牛跳舞,到唱春牛調錶演舞春牛。每年的舞春牛一般都在春節或開耕時節進行。

2、舞春牛在廣州增城客家居住地區非常流行,一般在每年的春節或開耕時節進行,人們滿懷深情地讚頌辛勤勞作、默默相伴的耕牛,扮春牛和鞭春牛的人跳起了春牛舞,並藉助牛、牛耕、鞭牛、吃草等道具和情景,或互相逗樂,或抒發愛情,演員和觀眾同聲歡呼,氣氛濃烈融洽,表現了對未來生活的祈求、農家的歡樂、愛情的祝福。

3、據廣東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系列叢書《廣東民間故事全書·廣州·增城卷》記載介紹:增城的舞春牛節目裡,「春牛」一般由男演員扮舞,小可以如寵物般在手上舞,大可以象真牛由人穿戴躲入牛肚操舞。出場時,先說幾句打諢搞笑的話,逗引發笑,調動氣氛。

如鞭牛對唱「手拿紅鞭紅彤彤,紅過紅包掛角中。你場春牛唱得好,不過牛背有隻窿。」「春牛」答:

「鑼鼓一打鬧鑔鑔,亞妹講得也唔差。哎既牛仔紙紮介,背脊有窿正好拿。」

4、牛的動作簡練,只是隨著鞭牛人的唱頌或戲弄,搖頭擺尾,作狀接受稱讚和打趣。鞭牛人的動作比較多,一邊唱,一邊拍春牛,每拍一回,都有唱調,一邊做騎牛、趕牛、牽牛、鞭牛犁地、駛牛耕田等動作,有的手持犁耙等農具,有的徒手,但動作都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綻,圍觀的觀眾可唱歌發問:「牛眼人眼眼望望,犁田亞妹唔在行。

丁丁圓圓團團轉,樣般中間唔開行?」表演者即接過話頭,有問必答:「鑼鼓打來鬧洋洋,亞哥講得也在行。

耕田還要水來旺,留下中間做魚塘。」

5、有意思的是,增城派潭、新塘永和圩的舞春牛,還一生一旦,表現地主女愛上了駛牛哥,情妹情哥情意長,邊舞邊唱,敲一陣鑼鼓,對一回唱,作為一種山歌調演唱,以牛喻人,別有情調。

6、唱客家山歌,在廣州近郊的客家群居村落一直非常流行。比如,天河區鳳凰街和越秀區洪橋街一帶,都成立了客家山歌協會,而且每月都組織斗山歌集會:每月12日,越秀公園四方炮臺便形成了熱熱鬧鬧的客家「山歌墟」;每月的28號,鳳凰街鬥歌場銀排嶺最為熱鬧,擠滿了唱山歌的街坊。

客家山歌墟是廣州客家人這一文化群落在情感、趣味和生活方式上相互認同的一種獨特空間。據說,也有不少不會講客家話的廣州人或外省人,因為被動聽的客家山歌所感染,也加入了客家山歌協會。我想,客家人與廣府人,甚至與各外地人的互相融合,這也可以作為見證廣州變遷的另一張面孔吧。

五、客家山歌墟

1、在二十世紀40年代,越秀山腳洪橋街一帶陸續有廣東興寧的客家人到此開布廠或作坊,從事染織業的生產。私人老闆僱用的工人多是來自家鄉的客家人。當這些工人在此立足後,又陸續吸引了鄉里鄉親前來投親靠友,這裡客家人群體不斷壯大,成為這一帶的主要居民。

2、廣州市越秀區洪橋街文化站站長、廣州市洪橋客家山歌協會會長侯焯對記者說:當時,洪橋這一代有兩個很出名的染織廠,一個是三染廠,一個是八染廠。廠裡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客家人,工人們下班後,就經常相約到洪橋旁邊越秀山四方炮臺所在山丘,聊聊天,吹吹牛,唱唱山歌,既消遣,也可驅散疲勞,同時,聆聽熟悉的鄉音歌謠,也可一解他們的思鄉之情。

山丘高低不齊,後來,一些客家人還把這個山丘上的一些雜草割掉,整理出了一小塊平地。於是,每晚上這塊平地閒聊的人越來越多,而每晚唱山歌的歌聲也越來越嘹亮。因為客家人常在越秀山四方炮臺山丘上唱山歌,所以,此處便被市民稱為了「客家山」。

3、不過,雖然每晚上客家山唱歌的人不少,但最多人上客家山唱歌的日子卻是每月的12日。侯焯說,當時洪橋街以及其他周邊工廠「出糧」(發工資)的日子,大概都是每月的12號。工人們在發工資的這天,便不約而同地來到客家山上相聚,心情喜悅,山歌唱得此起彼伏。

久而久之,每月12日便形成了最多客家人聚集的日子,伴隨著他們的就是那歷久不衰的客家山歌。於是,每月12日,越秀公園四方炮臺便形成了熱熱鬧鬧的客家「山歌墟」。後來因為擴建馬路、徵地等各方面原因,兩個染織廠都沒有了,很多客家人還搬到了別的地方去居住。

雖然,昔日朝見口晚見面的同鄉好友因為居住分散難得一聚,但客家人的鄉情卻緊緊相連。每月的12日,更成為了客家人聚會的重大節日,客家工友們出了糧,就會到越秀山聚會、唱歌,交流來自家鄉的資訊。現在,廣州市內包括番禺、增城、花都等地的客家山歌「歌友」們都會慕名前來,在四方炮臺山崗對唱山歌。

場面非常壯觀,經常有上千人參與。

六、客家山歌擂臺賽

1、天河區的鳳凰街是一個非常純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都是客家人。由於村民都是客家人,鳳凰街的山歌也都成為了村民自發的原生態娛樂方式。

2、鳳凰街的客家山歌已經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凡是村民比較集中的地點往往都有專門的「歌墟」活動場所,現在形成規模的就有「漁沙坦市場」、「柯木塱公園」、「銀排嶺公園」等固定的歌墟點。山歌墟一般在早晨7點左右開始,持續到中午1點左右。歌墟日分別在每月的8號、18號、28號舉行。

8號是在銀排嶺舉行,18號在柯木塱公園舉行,28號在漁沙坦市場舉行。不單如此,現在還有很多中年人,每天早上或傍晚,分別在漁沙坦文化廣場以及柯木塱火爐山公園北門放聲高唱客家山歌。後來,由於在歌墟上唱唱山歌已經滿足不了鳳凰街坊對山歌的熱情了,所以,從2023年到2023年,鳳凰街每年在春節前後都要舉辦「客家山歌擂臺賽」,擂臺賽吸引了來自花都、籮崗、越秀、甚至是梅縣、五華等地的山歌愛好者,場面非常熱鬧,比賽年年都打造出了鳳凰本土的「歌王」 和「歌后」。

我想紋個紋身但是不知道紋什麼聽說有很多講究我是的

一般聽說的都是不科學的。現代紋身無關迷信,自己不信迷信的話,除了色情和反動類圖案以外其他都可以紋。越有職業道德的紋身師傅越不和你扯迷信。但凡和你主動扯迷信的師傅都是想多坑你點錢。屁,現在哪還有講究,我朋友男的在胸下紋個荷花 1988年。屬龍的,想紋身。聽說這個有忌諱的,我想知道,我適合紋什麼樣的 哦...

聽說有個沛縣書法家陳文喜字寫的好我想收藏幾副是不懂大家有懂得

我有陳文喜3副字,字真漂亮 喜歡書法啊,我手上都是精品 麻煩高手幫我看下,我的9800gt是不是真的.zpu z,我看不懂.懂得說,不懂就別亂說了.謝謝.兩句話,規格沒問題,別用擼大師。是真的!bai!公版引數 du 製造工藝 前期zhi65nm 其實當時是為了消耗dao8800gt的庫存 回而把8...

我在廣州有三天假想找個地方休息一下休閒為主自己沒有車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如高鐵 汽車 飛機等

上下九,唐人街,海珠橋 我現在懷孕了,每天上下班要坐一個小時地鐵,特別擠,人都是滿的,連站的地方都沒有,更別說有座位了。這 30 這個看每個人的體質,你可以去醫院諮詢下,同時儘量不要勞累 很重要 寧可等下班地鐵,如果自身不適應的話,那麼就辭職吧,或在你上班附近租房 考慮生育津貼部分 只要自身不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