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俗習慣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如何理解民族風俗習慣的形成,既有歷史淵源,又有現實基礎

2022-12-01 04:16:10 字數 5250 閱讀 3130

1樓:謝倫代嬋

民族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相沿以傳的生活方式,它表現在飲食、服飾、居住、婚姻、生育、喪葬、節慶、娛樂、禮節、生產、禁忌等諳方面。風俗習慣是民族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另一個民族的重要標誌之一。

自然環境、生產力水平、生產方式、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響民族風俗習慣形成的因素。

我國各民族由於自然和社會環境條件不同,所形成的風俗習慣有很大的差異,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穩定性。民族風俗習慣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生產力水平下的產物,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自然根源,因此只要民族存在,形成這種風俗習慣的社會、歷史和自然根源不變,民族風俗習慣就會長期存在。而且,民族風俗習慣一旦形成,其中就蘊藏著該民族群眾的共同心理感情,民族風俗習慣的變遷往往落後於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發展變化。

(2)群眾性和社會性。民族風俗習慣世代相傳,滲透到該民族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因此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深刻的社會性。

(3)民族性和敏感性。風俗習慣反映著民族的生活方式、歷史和文化傳統、心理素質和感情境界,因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體現著民族性;並且這種民族性往往會表現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上,因此在社會交往和政治生活中有時是一個敏感的問題,需要慎重對待。

(4)地域性。我國幅員遼闊,各民族居住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和經濟條件有很大差異,甚至同一民族內部的不同地區,生產生活和居住環境都有一定的差異,這種情況在風俗習慣上表現為各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不同地區之間風俗習慣上的不同。

如何理解民族風俗習慣的形成,既有歷史淵源,又有現實基礎?

2樓:暮靜雨

任何一種社會現象,都有它產生的基礎,都有它形成的原因,民族風俗習慣這一社會現象當然也不例外。我國少數 民族的風俗習慣,產生於中國廣博的大地上,根基於中國眾多的民族中。它的形成,不拘於一時一地,也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

它的形成,既有歷史淵源,又有現實基礎。

民族風俗習慣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3樓:親吻你的雙腳

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是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風俗習慣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茹毛飲血、巢居穴處是原始社會人類的共同習俗。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生活的多樣化以及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逐漸形成了民族的風俗習慣。

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在長期社會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有些民族風俗習慣與一個民族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關。還有些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文化生活的反映。

例如,從事畜牧業、農業、林業或漁獵業的各民族,在飲食、居住、出行、服飾、婚姻、喪葬等諸多禁忌、好惡是不同的。還有些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聯絡,如有些宗教對於教徒的婚喪、嫁娶、飲食等方面的規定,有的慢慢地變成了民族的風俗習慣。

滿族的風俗習慣

明朝末年,滿族英雄努爾哈赤經過30年的努力,統一了中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滿洲民族,即滿族。他把滿洲人分別組織在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族之中,實行全民皆兵。

後來,滿族政權還陸續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2023年,八旗鐵騎入關,佔領北京,席捲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遼闊的清帝國。

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繫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

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一樣;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滿族男人留髮梳瓣,穿馬蹄袖袍褂,繫腰帶;婦女頭頂盤髻,穿寬大直統旗袍,不纏足。今天,旗袍已經成為典型的東方婦女服飾,風靡全球。

我國的滿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遼寧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朝鮮族的風俗習慣

我國的朝鮮族主要生活在東北三省和內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集中的地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他們居住的地區是我國北方的「水稻之鄉」。

朝鮮族的房屋屋頂由四個斜面構成,房屋正面開三扇或四扇門,室內用磚或石平鋪成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朝鮮族婦女的傳統服裝是短衣長裙,以長布帶打結。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褲腿寬大。

朝鮮族能歌善舞,姑娘們愛盪鞦韆和在跳板上飛騰,小夥子則喜歡一對對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朝鮮族的傳統食品有冷麵、泡菜和打糕等。

回族的風俗習慣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他們散居全國各地,是我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他們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也有聚居區。

回族的形成與發展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在我國也稱回教。回族喜歡環清真寺而居,在農村往往自成村落。

他們的生活習慣有較深的宗教烙印,嬰兒出生要請阿訇(伊斯蘭教教士)起名字,結婚要請阿訇證婚,去世後要請阿訇主持葬禮。回族忌食豬肉、動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歡戴白帽或黑帽。

壯族的風俗習慣

壯族過去有20種稱呼,2023年以後統稱為僮族,2023年改稱為壯族。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分佈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壯族聚居地區多山,他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

壯族人喜歡吃醃製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餚,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壯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還膜拜巨石、高山、土地和龍蛇等。壯族人有歌圩的習俗,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賽歌臺,參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們先唱「見面歌」、「迎客歌」。

唱過山歌之後,就開始拋繡球、碰彩蛋、搶花炮等娛樂活動。大的歌圩有上萬人蔘加,他們常以唱山歌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壯族在兩三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瑰麗的文化藝術。壯族的先民在廣西左江兩岸的陡壁上繪製了大量的崖壁畫。從戰國時期開始,壯族人民就能鑄造銅鼓,它既是樂器,又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獨具民族風格的壯錦久負盛名,遠銷國內外。

苗族的風俗習慣

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聚居在「五溪」(今湖南省西部和貴州東部地區),後來不斷遷徙,分散到南方各省。現在,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四川、廣西、湖北、廣東、海南等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短衣和百褶裙。山區苗族的住宅建築大多是「吊腳樓」,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勢,在下方和上方分別豎立較長和較短的木樁支撐,在樁上鋪樓板建築。

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關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能歌善舞,蘆笙是他們最喜愛的樂器。苗族的蘆笙舞蜚聲國內外。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4樓:火雲匪

1、經濟的因素

民族風俗習慣作為一種生活文化,產生與其經濟基礎有密切聯絡,不同的經濟基礎上會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

2、政治的因素

進入階級社會後,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因此在新形勢下產生的民族風俗習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響。

3、地緣的因素

自然是文化的母體,不同的群體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所以任何文化的產生都具有地緣的因素。因此,民族風俗習慣的形成也必然受地緣因素的影響。

4、宗教的因素

宗教信仰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極為重要的精神現象,因此作為包括物質生活文化和精神生活文化的民族風俗習慣,在其形成和發展中,也必然地會與宗教的因素產生極為密切的聯絡。後世的有些民族風俗習慣就是由原來的宗教儀式演變而來的。

5、語言的因素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最為重要的工具,所以也是民俗文化藉以形成和傳承的重要工具。隨著語言的發展,會影響到民族風俗習慣的發展。

概述:民族風俗習慣,是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相沿積久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它具體表現在各民族的生產、居住、飲食、服飾、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禁忌等方面。

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歷史傳統、心理感情以及道德準則、宗教觀念等。作為民族特點的一種外在表現,風俗習慣對民族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意義: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就是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和生活方式,不能因某個民族有某種風俗習慣而受到歧視或者侮辱;一個民族某種風俗習慣的保持或改革,應由該民族去決定,別的民族或個人不能強制或干涉;任何民族都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風俗習慣為標準,去衡量和要求別的民族,也不能以個人的好惡去對待民族風俗習慣,去處理與民族風俗習慣有關的事情。

實 踐證明,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

1.有利於保護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各民族無論是保持還是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實質是堅持各民族平等原則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體現。

2.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每個民族對自己的風俗習慣都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們往往把其他民族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看作是對本民族的尊重;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輕視,看作是對本民族的歧視。因此,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利於民族團結。

3.有利於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意義上說,正是各民族風俗習慣的幹差萬別,構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體育的形式來體現的。

許多民族往往通過自己的風俗習慣來儲存和發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藝術。這都閃耀著民族文化的燦爛光輝。因此,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對於民族文化藝術的發展和繁榮意義重大。

5樓:匿名使用者

民族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相沿以傳的生活方式,它表現在飲食、服飾、居住、婚姻、生育、喪葬、節慶、娛樂、禮節、生產、禁忌等諳方面。風俗習慣是民族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另一個民族的重要標誌之一。

自然環境、生產力水平、生產方式、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響民族風俗習慣形成的因素。  我國各民族由於自然和社會環境條件不同,所形成的風俗習慣有很大的差異,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穩定性。民族風俗習慣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生產力水平下的產物,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自然根源,因此只要民族存在,形成這種風俗習慣的社會、歷史和自然根源不變,民族風俗習慣就會長期存在。而且,民族風俗習慣一旦形成,其中就蘊藏著該民族群眾的共同心理感情,民族風俗習慣的變遷往往落後於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發展變化。

  (2)群眾性和社會性。民族風俗習慣世代相傳,滲透到該民族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因此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深刻的社會性。   (3)民族性和敏感性。

風俗習慣反映著民族的生活方式、歷史和文化傳統、心理素質和感情境界,因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體現著民族性;並且這種民族性往往會表現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上,因此在社會交往和政治生活中有時是一個敏感的問題,需要慎重對待。   (4)地域性。我國幅員遼闊,各民族居住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和經濟條件有很大差異,甚至同一民族內部的不同地區,生產生活和居住環境都有一定的差異,這種情況在風俗習慣上表現為各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不同地區之間風俗習慣上的不同。

民族的風俗習慣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1 阿昌族 分佈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白族 分佈在雲南 貴族 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 分佈在雲南 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

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中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佔大多數,他們雖然都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但飲食習慣不盡相同。北方的朝鮮族 回族,新疆的維吾爾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 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 山區以及北方平原地區的民族主食品種繁多,五穀雜糧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間也不完全...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節日風俗習慣

朝鮮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按照傳統習慣,近親 同宗 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內 是一種普遍習俗。父子關係是一切人倫關係的基礎。講求父慈子孝,長子贍養父母。社會上老人受到尊重,人們非常鄙棄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多數地區居民實行土葬,散居在城鎮的則實行火葬。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服裝。婦女服裝為短衣長裙,叫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