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反映了以孔孟為代表的早期儒學的什麼特徵

2022-10-11 14:22:32 字數 4615 閱讀 6870

1樓:

(二)材料解析題

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 在以孔孟為代表的原生儒學中,「修身」與「治平」,「誠心誠意」與「齊家治國」,兩者雖有分別,亦間有歧異(如孔子更熱衷外在的事功成就,孟子更著意內在的心性修養),但致思路線是圓融一貫的:此即「內聖」目的性地導向「外王」,「外王」經驗性的證實「內聖」.

——摘自:葛金芳《宋代儒學的倫理學轉向及其對傳統社會近代轉型的歷史影響》

材料二 「凡學之道,正其心,養其性而已.中正而誠,則聖矣.」

——引自程頤《顏子所好向學論》(《河南程氏文集》卷8)

材料三 「今自家一個身心不知安頓去處,而談王說霸,將經世事業別作一個伎倆,商量講求,不亦誤乎?」

——引自朱熹《告呂子約》(《朱子大全》卷4)

材料四 「今之為道者,各出內以治外,故常不合.古人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近世以心通性達為學,而見聞幾廢,狹而不充,為德之病.」

——引自《宋元學案·水心學案》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以孔孟為代表的早期儒學什麼樣的治世路線?

(2)據材料

二、材料三所言,宋明理學家們所倡導的治世路線是什麼?與材料一相比出現了什麼變化?

(3)據材料四所言,結合相關知識,簡析此種治世路線變化的原因.

2樓:小棋子動漫社

最初的儒學,一切的學問都建立在一個"仁"字上.當時的社會混亂,百姓流離失所,甚至出現了虛無主義,於是,為了使百姓活得更快樂,孔子基於仁義之上,提出人應該有仁義之心,然後通過讀書培養道德,使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到提高,之後在提高別人的道德,就是"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為人師表,而更好的人就可以出任做官,教導百姓,勸阻君王不要窮兵黷武,孟子與孔子大部分都相同,但孟子降低了聖人的標準.

以孔子為代表的早期儒學什麼樣的治世思想

3樓:柒月黑瞳

實施「仁」政。

以孔孟為代表的原生儒學中,「修身」與「治平」,「誠心誠意」與「齊家治國」,兩者雖有分別,亦間有歧異(如孔子更熱衷外在的事功成就,孟子更著意內在的心性修養),但致思路線是圓融一貫的:此即「內聖」目的性地導向「外王」,「外王」經驗性的證實「內聖」.。

早期儒學思想主張及突出特點

4樓:星尋雪

儒家思想的核心特點:仁、義、禮、智、信。忠、孝、悌 仁 仁:愛人。

孔子 (1)思想核心——「仁」。

(2)主張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也體現了民本思想。

(3)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

(4)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5)整理《詩》《禮》《書》《易》《樂》《春秋》,是為「六經」,即儒家的經典,對發展儒家文化、繁榮學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儒家學說的創立者,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礎。其民本思想,對於和諧社會人際關係具有積極意義,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現實性和永恆的價值。

(2)打破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動了春秋以來的學術下移運動,壯大了士階層的隊伍,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

孟子 (1)主張實行「仁政」;

(2)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3)主張「性本善」。 (1)吸收其他學派,總結和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

(2)積極推動儒家思想迅速傳播,到戰國後期使其成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荀子 (1)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觀點,強調人民群眾力量的巨大。

(3)主張「性惡論」,強呼叫禮樂來規範人的行為

儒家的6個代表人物

5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穩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卿、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陸守仁、王陽明等等。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荀子,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子等等。

6樓:老改改

一樓回答基本正確,錯誤在於不是陸守仁是王守仁,王守仁自號陽明,所謂王陽明。與王陽明並列的是陸九淵,二人學說並稱為陸王心學。另補充韓愈,程頤哥哥程顥也為儒學者。

補充較晚,不好意思

7樓:騎行新藏線

荀卿、董仲舒、程頤、朱熹、陸守仁、王陽明

8樓:陳小布交友

孔子 謙虛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選自於《論語。公冶長》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選自於《論語·述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選自於《論語·為政》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選自於《論語·里仁》

孟子 「以德服人,施行仁政」「人性本善」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文】(對一個國家來說)百姓的地位最尊貴,國家其次,君主的地位應比百姓,國家輕。

民事不可緩也。

【譯文】關心人民是最緊迫的任務。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譯文】現在你的廚房裡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馬欄裡有健壯的駿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屍體,這等於是在上位的人率領著禽獸來吃人。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譯文】對別人恭敬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儉的人不會搶奪別人。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譯文】桀和紂的喪失天下,是由於失去了百姓的支援;他們的失去百姓的支援,是由於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方法:獲得了百姓的支援,便獲得天下了;獲得百姓的支援有方法:

獲得了民心,便獲得百姓的支援了;獲得民心有方法:他們所希望的,替他們聚積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加在他們頭上,如此罷了。

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

【譯文】賢明的君主在規定百姓的產業時,一定要使他們上可以養父母,下可以養妻子兒女,好年成能豐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餓死。

發揮自己的思想,不侷限於書本

盡信《書》,不如無《書》。

【譯文】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

9樓:誰寄錦書

荀卿、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陸守仁、王陽明等等

10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代表:陸九淵、王陽明(王守仁)

早期儒學出現的原因

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11樓:匿名使用者

1、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思想: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主張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人際關係。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

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與任意刑殺,指出統治階級要愛惜民力、取信於民、正身律己。

2、戰國時期--孟子思想的發展: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虐民」「暴民」。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董仲舒的新儒學成為統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諸於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新儒學以「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學--理學:特點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觀點:

他認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實際上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5、明朝理學走向極端--王陽明的心學

①創立背景:明朝中期,社會動盪不安。

②目的:「破心中之賊」,維護封建統治。

③主要觀點: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主張通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慾」,以「致良知」,即恢復內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觀念,忍受封建統治的壓迫。

④評價:使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走到了極端。

擴充套件資料

周公對儒家思想的創立:儒家思想的起源成書於周公時代。周公也,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武王代紂後不久過世,傳位於周成王,即武王之子;由周公輔助。

孔子對儒家思想的發展:孔子,名丘,春秋時魯國人。平王東遷後,春秋戰國時代開始,說明王室的勢力變弱,各諸候國開始強盛,從而有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逐鹿中原。

在這個混亂的時代,產生了大量的思想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思想與治國方針,史稱:諸子百家。

孟子對儒家思想的發展:孟子,名軻,戰國時鄒城人,今山東鄒城,也是生活在齊魯大地。從小聽到孟子的故事是「孟母三遷」及「子不學,斷機杼」,說明孟子從小的家庭教育還是比較重要的。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演變特點

12樓:無關風月

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及其評價 春秋——孔子創立 戰國——孟子發展 西漢——董版仲舒吸收法、道兩家,「天人權感應」、「君權神授」,維護大一統 兩宋——朱熹吸收佛道兩家、形成理學 明朝——嚴格八股取士、儒學地位空前強化,儒學發展到「心學」階段; 明末清初——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晚清——康有為把西方資產階級思想與儒家思想結合起來,為維新變法尋找理論依據; 新文化運動時期——鬥爭矛頭直指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新中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居主導地位、儒家思想被徹底推翻,「文革」中再次遭到猛烈批判;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儒家思想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吸其精華、去其糟粕。

材料一反映了江南經濟的什麼特點,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區怎樣的經濟狀況

樓主,材料呢?你問的不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前後的對比吧?江南地區在開發前經濟發展緩慢,很多地區沒有得到開發,而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後,經濟發展迅速,商業繁榮.材料一 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干金之家。史記 材料二 江南地廣,或 有的地區 火耕水耨 用燒 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術從事農業生產 ...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秦朝抄創立的三公九卿制度,丞相襲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政事,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事,御史大夫主要負責檢查百官。三公九卿 s n g ng ji q ng 據史記記載 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試之卜數中以觀採。1 三公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一時期的戰亂景象

材料二 安史之亂。以下是原題 材料一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材料二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完成 1 5 題 1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哪一時期的盛世景象?2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一時期的戰亂景象?3 對比材料 一 材料二的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