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盔是什麼時候就有的,誰發明的鍋盔?怎麼做?

2022-08-16 16:17:12 字數 5398 閱讀 1096

1樓:匿名使用者

軍屯鍋魁歷史悠久,聞名中外,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命大將姜維率部在今四川彭州市軍樂鎮休養屯墾、牧馬練兵,「軍屯」由此而得名,今天的鍋魁就是當年軍中乾糧逐漸演變而

2樓:匿名使用者

我來告訴你:

一日,幾位公安籍的人聚餐,席間上了許多海鮮,眾人皆木然。後來,一盤空心菜梗炒豆豉,居然使得滿桌人眼睛一亮:「蕹菜梗子!

」公安土話使到場的人倍感親切。難怪有人歸納,鄉愁是「味」和「胃」。味道和胃口,自小形成後,終身不變。

於是,憑著經歷與記憶,草成「公安三吃。」

公安縣,在2023年大水以前,大約除了研究古代文學史的人,能從明代的「公安派」知道有這麼個縣名外,其他人就鬧不清這公安縣與公安局之間有什麼區別了。查縣誌,才知道在西漢末年,被封為「左將軍」、人稱「左公」的劉備在這裡安營紮寨,人們見面問候「左公安否?」答曰「公安也」。

於是,後來人們就改當時的縣名「孱陵」為「公安」。比較歷史,這比後來的執法機關名稱早了千多年,此公安並非彼公安。

西安來的小郭遊覽了公安縣城,對「三袁故里」似乎沒有留下特別印象。當然,人家陝西,一鋤頭常常就挖出秦磚漢瓦的地方,對這「洪水走廊」裡的古蹟自然看不上眼。但他走的時候,卻在行李箱裡賽滿了「鍋盔」,一種街頭小販現場烤制的麵食,這使接待的人大跌眼鏡。

要知道,西北的麵食,蒸煮烤炸,花樣百出,僅僅一碗麵條就可以折騰出各種形狀、各種味道,怎麼也輪比上公安的鍋盔出人頭地呀。

無獨有偶,春節過後,有武漢的記者小曹來公安採訪,來之前就帶了任務,回去別忘了給家裡帶幾個鍋盔。離開時,車出縣城,正要絕塵而去的時候,突然接到家裡的問訊,鍋盔帶了沒有?於是,急剎車,調轉頭,隨便找一處攤點,帶上一捆鍋盔走路。

何謂「鍋盔」?找遍詞典,作者自己也整不明白,這兩個字應該怎麼寫。這個名字,大概已經沿用千百年了,最早也不產於公安。

按照民間命名的來歷,製作鍋盔,做時既不要鍋,做成更又不像盔,為何卻約定俗成,叫成了這樣的名字。問當地人,當地人搖頭;問民俗專家,專家們茫然。問急了,人們會塞一鍋盔給你,一讓你閉上嘴巴,二讓你自己去品去。

公安人急眼了,常常會用動作來彌補語言的不足。鍋盔的來歷,實在是說不清道不明。

鍋盔,一種烤制的麵食。一個廢舊油桶,揭去上蓋,裡面用耐火的泥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間,再配上一塊案板,這就可以開張了。製作鍋盔一般是兩個人,一人稱白案,負責在案板上揉麵,不斷將一團團發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覺得滿意後,再放在一旁醒著;另一個則可叫成紅案,根據顧客的需要,甜就加糖,鹹則加鹽,甚至還可以加辣椒,油重油輕,細聽尊便。

得到完整的吩咐,才將醒好的麵糰三下兩下,抻寬拉長,有時成海棠葉狀,有時成鞋底樣,最後再搖動一鐵皮盒子,盒子的底部被鑿成了篩狀的孔,盒子裡面裝著芝麻,多幾下少幾下,都可隨意。這一切在三兩分鐘完成,紅案師傅便將麵食迅速貼進了爐膛裡。這時候,人們才注意到爐膛裡還燃著一盆熊熊的火,或者是木炭,或者是無煙煤,這是烤制鍋盔的唯一能源。

大約也不過三兩分鐘,師傅便用一把專用鉗子,輕輕從爐膛裡將體積增大近一倍的鍋盔取了出來,直接遞給站在一旁的食客手上。這時候的鍋盔,外焦裡嫩,鬆軟適宜,拿著似乎有點燙手,吃著卻感覺挺好,似乎就在不知不覺中,剛才還在案板上的麵糰,就這麼消失了。如果沒有留在嘴角的一股餘香,人們甚至想找找剛才拿著的鍋盔到哪去了。

吃鍋盔,一不要工具幫忙,無論是筷子還是勺子;二不要菜餚佐餐,不管是鹹菜還是鮮菜;三不要桌椅板凳,鍋盔就適宜站著吃或者走著吃。有人吃燒餅要一碗豆腐腦,說幹嚼咽不下;吃餃子還得配一碗湯,理由是原湯化原食,唯獨這鍋盔,好像沒這麼多講究,想怎麼吃就怎麼吃。一個鍋盔5角,一般人也就夠了。

即使是引車賣漿,出力流汗,最多也就只能再來一個。無論是形式還是**,鍋盔都是不折不扣的大眾食品。令人奇怪的是,就是在公安本地,稍有檔次的餐館飯店,都沒有鍋盔的席位,要吃鍋盔,必須到簡陋的街頭巷尾。

在公安縣走街串巷,想尋找公安的鍋盔正宗。出人意料,和其它地方的小吃相比,這裡沒人稱自己的鍋盔屬於什麼門派。無論是問白髮蒼蒼的老者,還是問血氣方剛的青年,他們都輕輕一笑,不就是做鍋盔麼?

在鄉村,即使是學個一般的木匠,都有一套繁瑣得近乎於宗教的拜師儀式,唯獨做鍋盔,會做的埋頭做,不會做的站在一旁看,看多了,再試著做。做差了,自己填肚子,直到做得自己滿意了,就可以出來單挑了。民間有俗語,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做鍋盔好像沒有師徒相傳的講究。滿街都是做鍋盔的,誰跟誰也沒有什麼關係。

記得以前的鍋盔,三分錢一個,當然那時節一個月掙工資才三十幾塊,一個鍋盔只是是月均收入的千分之一;如今工資漲了,鍋盔的**反而下降了一半。以前做鍋盔,一個集鎮才有那麼一個固定攤點,早晨一會就煙消雲散,吃的人不見多;現在則遍地開花,從早到晚,煙火相傳,吃的人仍不見少。以前的鍋盔就是放鹽放蔥花,現在則還只是放糖放鹽,鹹甜隨意。

以前人們不講究,鍋盔大行其道,現在人們講究了,鍋盔卻還是一如既往受歡迎……

與公安一江之隔的沙市,小巷裡也有做鍋盔的,工具和公安一樣,鐵桶灶邊常常掛一塊牌子,上書「公安鍋盔」幾個歪歪扭扭的油漆字。但是,外來人很可以當真,當地卻不太買賬。儘管做鍋盔的師傅說話一口公安腔調,自稱就是公安人,大概也真是公安人,可他做的鍋盔就是沒有公安本土的那種說不出的色香味來。

人們還是願意趁著路過或者專程的機會,在公安來吃鍋盔。公安的鍋盔,是技術原因,還是水土原因,一時還沒有定論。

走在公安的街頭,看到吃鍋盔的人有時髦男女,有蒼髯老者,有人在旅途的行者,有睡眼惺忪的村婦,覺得一種大眾食品,沒有廣告,沒有炒作,居然能人無分南北,地無分老幼,雅俗共賞,實在不可思議!做出特色沒人自豪,做成氣候沒人誇耀,大街小巷,彷彿約好似的,做鍋盔的連個招牌都沒有,則更讓人不可思議。

荊州公安鍋盔的**,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3樓:馬氏通備小青年

公安縣,在2023年大水以前,大約除了研究古代文學史的人,能從明代的「公安派」知道有這麼個縣名外,其他人就鬧不清這公安縣與公安局之間有什麼區別了。查縣誌,才知道在西漢末年,被封為「左將軍」、人稱「左公」的劉備在這裡安營紮寨,人們見面問候「左公安否?」答曰「公安也」。

於是,後來人們就改當時的縣名「孱陵」為「公安」。

至於鍋盔的來歷,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和張飛在荊州油江安營紮寨,認為此地比較安全,故取名公安縣。當時,由於軍隊缺乏糧食,軍隊在行軍打仗的時候方便攜帶和儲存,在這種特殊條件下開始烤制燒餅,一直流傳至今,後取名為鍋盔。民間還流傳著「一鍋盔,一點水,一天也!

」的說法。

原來,正宗的公安鍋盔,是一個時尚的高大上的便攜軍糧~

誰發明的鍋盔?怎麼做?

4樓:張張愛文化

鍋蓋的做法如下:用到的材料有:麵粉、油、鹽、水、豬肉餡、梅乾菜再取出準備好面,分成幾個小的麵糰,然後將一個個麵糰先擀成一個長方形的薄餅,上面抹一層油酥,再將它捲成圓柱形,再次擀平(這樣能夠增加餅的層次感)。

然後再一次的將餅捲起來,捲起來後,將餅的兩頭往中間一卷,再一次的讓它壓成一個薄餅,然後就可以把調製好肉餡包進去了,這個步驟就像包包子一樣。包好之後用擀麵杖再壓平一點烤箱溫度調至200至220度提前預熱五分鐘,將做好的幾個麵糰放在刷好油的烤盤上。按照這個溫度烤,20分鐘就可以做出來了

5樓:

諸葛亮發明的。把麵粉揉軟,然後塗上豬油後再摺疊,再塗一層豬油,開始煎制酥脆。

6樓:莫西南花

鍋盔是陝西美食,相傳是由秦朝打仗的士兵發明的,他們把麵糰放進頭盔裡然後用火烤制,就形成了今天鍋盔的雛形。

7樓:海的另一邊

據說是諸葛亮發明的,將餡放進擀好的麵皮裡,然後壓扁,放進去了油裡過一下即可。

8樓:匿名使用者

鍋盔是陝西省的特色美食,相傳是諸葛亮發明的。做法如下:需要準備的材料是麵粉、油、鹽、水、豬肉餡、梅乾菜,首先準備麵皮,放進適量麵粉和水,加上一些鹽攪拌。

倒入溫水,繼續攪拌,成絮狀後加入食用油,揉成麵糰後封上保鮮膜,放半小時。接著準備肉餡,將豬肉與梅乾菜剁碎,加入鹽、蠔油、花椒粉攪拌。然後做油酥,將食用油澆熱倒到適量的麵粉上面(兩者的量一樣),攪拌均勻。

取出麵皮,分成小麵糰,擀成長方形,塗一層油酥,捲成圓柱形,將餅兩頭往中間卷,再次壓成餅,把調好的肉餡包進去。提前預熱烤箱,調溫度至200度,將做好的麵糰放在刷好油的烤盤上,烤20分鐘。鍋盔就做好了。

「鍋盔」到底是**的特產?煮粥的時候放什麼東西可以使粥更粘稠?

9樓:禾木籽

鍋盔是陝西省關中地區以及甘肅省武威地區的特產,煮粥的時候放芡粉可以使粥更黏稠。

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麵,淺鍋慢火烘烤。鍋盔的特點是用油和麵,文火炕制,中空、外酥、裡起層、邊厚、吸汁,不漏湯。

10樓:匿名使用者

陝西的特產哦~~鍋盔,是陝西八大怪之一。人稱「鍋盔象鍋蓋」,即象頭盔狀,顧名思義又叫鍋盔。鍋盔製作工藝精細,素以「幹、酥、白、香」著稱。乾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鍋盔,又叫鍋魁、鍋盔饃、幹饃,(英文:guokwei)是陝西關中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傳統風味麵食小吃。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

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1寸,重5斤。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麵,淺鍋慢火烘烤。 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

省外人編成的順口溜「陝西十大怪」中,有一怪為「烙饃像鍋蓋」,指的就是鍋盔。關中較為著名的有乾州鍋盔、長武縣鍋盔、岐山縣鍋盔。

人常說,「乾縣有三寶,鍋盔、掛麵、豆腐腦。」

鍋盔是陝西、甘肅等地流傳已久的民間小吃,由源於外婆送給外孫賀彌月而贈的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的食品。

【鍋盔的傳說】

相傳,唐朝時高宗皇帝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最初選取中乾縣東北25公里的五峰山,後因穴位風水不吉利,而改選在乾縣城北3公里的梁山上。梁山風景優美,是當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遊覽之所,位於京都長安西北80公里,在「八卦」中屬於乾位,故將陵墓稱為乾陵。乾陵修建工程浩大,徵用了數萬名匠人和民工。

當時,有個叫冬娃的小夥子,從小失去母親,和父親兩人相依為命,他生性聰明,勤勞樸實,很受鄉鄰的稱讚。誰料後來父親因病臥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來還要給父親燒菜做飯,天長日久這樣幹,便練就了一手做飯的烹調技藝。修建乾陵徵用民工時,他替父親去做工,因人多而活路又繁重,飯食往往不能按時吃,困苦不堪。

有一天,他肚子餓得實在撐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邊挖了一個土窩窩,架上自己的頭盔,把面和勻放在盔內,在盔下燒著柴禾,過了一會兒,他從盔內取出烙成的饃一嘗,酥脆可口。他高興極了,就把這個辦法告訴了同伴,讓大家改用鐵鍋去烙,結果吃起酥,聞起香,一傳

十、十傳百,就形成了這種獨特的鍋盔饃。

相傳武周(唐武則天)時期,官兵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鉅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無烹呼叫具,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制面餅,故取名鍋盔。

從此後,築陵工地上香氣瀰漫,總監嚐到這種香味異常的饃後,感覺不錯,忙派專人送到京城長安。因此饃不同一般,後來唐王朝每年就要乾縣進貢鍋盔饃。這種烙饃的方法,逐漸流傳到民間。

由於歷代勞動人民不斷地改進製作方法,鍋盔饃的質量也越業越好,樣式也有許多種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乾陵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旅遊者,他們總愛吃乾縣的特產——鍋盔饃,臨走時還要帶上幾個,回去送給親朋好友。

電視是什麼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算盤是什麼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

英國電器工程復師約翰 制洛吉 貝爾德發明了電視。1930年至1940年,是電視成型的時代。除了轉播工程技術方面有顯著改進外,電視已開始逐漸成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各國對電視的研究發展受到極大影響,幾乎中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電視事業才開始在美國及其他國家蓬勃興起。...

煙花是誰發明的啊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啊

相傳在1400年前,南川河兩岸時聞有人被山魈所害,連唐太宗李世民都 被驚擾得龍體不安,遂下詔全國求醫。出生於湖南瀏陽南鄉大瑤的李畋費盡苦心研製出爆竹,它不僅用來驅祟避邪,保護一方平安,更為太宗驅鎮邪魅。李畋救駕有功,因此被唐太宗敕封為 爆竹祖師 民間傳說反映了中國人民美好善良的願望。但據史書及相關的...

什麼時候發明飛機 飛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飛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飛機的發明者是萊特兄弟,哥哥名叫威爾伯 萊特,弟弟叫奧維爾 萊特。他們在1903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這架飛機的名字叫 飛行者一號 有人將飛機 電視和電腦並列為20世紀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三大發明,由此證明了飛機的重要性。萊特兄弟首創了讓飛機能受控飛行的飛行控制系統,直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