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真諦是什麼,讀書是為了什麼,為什麼讀書人容易被欺負?

2022-07-26 12:41:49 字數 5224 閱讀 9362

1樓:匿名使用者

1、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

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

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4、立身.《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

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併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6、善終.《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2樓:匿名使用者

與父母就像朋友一樣的相處,彼此之間沒有代溝,沒有隔閡

3樓:匿名使用者

色難。色指臉色。表情。

現代的人,因為事業。愛情上面的事情有很多。

壓力大的壓的人喘不過氣。。。

難免有的時候會把這種情緒帶回家裡。

累了一天。回到家。聽到父母不停的嘮叨。難免會因為心情的事情波及到他們能保證自己對父母的情緒。是正面的。

這也應該算是孝的一種吧。。

ps:我米結婚。米小孩。米男友。hoho

4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是平淡的家庭生活

讀書是為了什麼,為什麼讀書人容易被欺負?

5樓:尋荀文化

【原文】1.12.4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翻譯】

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譁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

6樓:

讀書是為了增長知識,懂得更多的道理。也為讓生活質量過得更好。讀書人。通情達理。有知識。至於說被人欺負,只是相對而言。當然這不是絕對的。

7樓:匿名使用者

「知識改變命運。」坊間傳聞出自培根之口,其實,培根的原話是:「ipsa scientia protestas est」,譯為英文,即「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

漂洋過海,以訛傳訛,就成了「知識改變命運」。黃景仁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很多人引用這句話,調侃讀書無用,殊不知,那是黃景仁的自嘲,他恰恰覺得書生有用,把書讀透的書生,會思辨。

網路時代,資訊駁雜,謠言與「標題黨」滿屏皆是,這時候,也需要思辨。以思辨的眼光去審視外物,被思辨者,自然包括書籍本身。孟子說: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後人將範圍擴大,就是這句俗語:盡信書不如無書。

讀書,如果只是做個搬運工,將古人的知識記在自己賬下,未免太輕易,自己是否吸收了知識,有獨立的創見,在單純的搬運中無法檢驗。如果讀書之人能從死知識中提煉出活的經驗,甚至推敲出新見識,那麼,他算是讀明白了。

知識的確不是改變命運的第一良藥。古往今來,寒門士子滿腹經綸卻一生落魄功名無望的不在少數。寫就一手好詞話,編出一摞好故事,愣是窮酸難改。

安坐龍椅,一呼百應的,也非博學書生,而是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的統治者。知識這劑藥方,有時確不如門第、關係、地域、運氣、財富等見效的快。

但對於先天就有門第劣勢的寒門來說,不讀書,不增加知識,改變命運就無從談起。知行合一,有知無行,紙上談兵,但有行無知,則會見識短淺。知識不是改變命運的最後一擊,但一定是必要儲備。

8樓:樊榮強

文/樊榮強

「讀書是為了什麼,為什麼讀書人容易被欺負?」這是從《知乎》上看到的一個問題。問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讀過不少書的人,而且是被人欺負過的人。他這一問,算是靈魂拷問。

我還算是讀過不少書的人,但是沒有感覺被什麼人欺負過——或者是被人欺負了而不自知罷,因此我想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看讀書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列出一長串,或者叫做讀書的100個理由。但是,絕對沒有一個理由叫做為了讓別人欺負。

相反,讀書是為了出人頭地,為了讓自己別被人欺負,反倒是理由之一。

大致來講,讀書是為了以下這些目的:

第一,滿足好奇。書裡面的世界比現實的世界豐富多了,而且十萬個為什麼的答案都在裡面。

第二,學習技能。比如怎麼炒菜,沒有師傅教,拿本菜譜也可以。

第三,打發無聊。有的人無所事事,看點言情、武俠**,時間嗖地一下就過去了。

第四,出人頭地。這個讀書的含義廣泛一些,包括上小學中學和大學,這叫知識改變命運,尤其是那些鄉下孩子、寒門子弟。「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屋」「學而優則仕」「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第五,獲取談知。知識現在有種說法叫「社交貨幣」,也就是你跟人交談的時候,有可以交換的東西。否則人家會認為你無知無趣。

第六,裝逼騙人。這個可能是假讀書,但是,假讀書也要讀一讀,至於讀進去沒有是另外一回事。

再來說說為什麼讀書人容易被欺負?這個問題得先糾正一下,並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會被人欺負,而只有一部分讀書人被人欺負。因此,說清楚哪些讀書人會被人欺負,就等於回答了為什麼讀書人容易被人欺負的問題。

大致有以下一些讀書人容易被人欺負:

第一,身體瘦弱的讀書人。這裡有一個特殊的因果關係:身體強壯的人就去習武或幹行走江湖的事了,而身體瘦弱的人就呆在家裡足不出戶地讀書,故從古到今讀書人往往弱不經風、瘦不拉幾。

第二,書呆子。這種人可能讀書不少,可是社會適應必比較差,因此往往人緣差、地位低,還沒有什麼成就,幾乎就是別人嘲笑的酸臭文人,被人欺負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寒門書生。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一大功勞,就是讓底層人民可以通過讀書改變家族命運。但是,第一代讀書人剛剛獲得一點地位,還沒有更廣泛與強大的社會背景,而自己又要經常拋頭露面,自然鬥不不過那些背景深厚的豪門貴族。

第四,心氣不足。莎士比亞名著《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臺詞:「審慎的思維讓行動蒙上了一層灰色。

」意思就是有些人遇到問題與挑戰時「想多了」,因此行動力就不足,瞻前顧後,怕這怕那,於是忍字當頭,當然就容易被人欺負。

總之,讀書絕不是為了讓人欺負,讀書之後更不能讓人欺負,讀書是為了讓我們更強大!

9樓:匿名使用者

當我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也在問我自己:讀書,為了什麼?

10樓:如戎

古代的讀書人惹不起呢 甚至連盜匪小偷都對他們恭恭敬敬呢中國有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時期,從古至今,人們最崇尚的一件事就是「讀書」,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中能看出來,在古代做任何工作都是低俗的,只有讀書才是最上乘的品味,而且在古代,身為一個讀書人,是很少願意得罪的,有的時候就連盜匪小偷對於讀書人都是恭恭敬敬,這究竟是為何呢?

雖然民間也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但這並不是說讀書沒用,這個百無一用的意思主要是因是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讀書人長年累月在家讀書,身體並不強壯,加之沒有經商或者一技之長,常常被人嫌棄稱之為「百無一用是書生」,但如果這些書生要是考取個功名的話(科舉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則街坊四鄰對待這名讀書人的態度能立馬翻轉180度。在古代,之所以不能招惹輕易招惹讀書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等級制度高

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有「士農工商」這麼一說,士指的是讀書人,之所以把讀書人放在最前面是為了鼓勵天下人多多讀書,人讀書多了就會知書達理,好教化,國家自己也就好管理了;其次農指的是農民,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所以農民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群體,農民多了,糧食就多,糧食多人,人們也自然安居樂意;再者是工,工指的是古代的手工業製造者,像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和農具等等都是由工人們製造的,所以他們地位也是比較高的,最後是商,古代統治者認為商人都是一些不從事生產的寄生蟲,他們投機取消,經常鑽空子,代表的是貪婪和慾望,所以在古代,哪怕商人再有錢,也是被人看不起的,相比而言,讀書人哪怕再沒錢,大多數場合也是受到別人尊重的。

11樓:方向點

從這個問題中我看到了古代柔弱書生的形象,歷史中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形象,是因為當時明確地把「文人」和「武士」劃分出來,可如今已經不是動武的時代,所以「讀書人容易被欺負」的說法,只能從自身找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如果說今天依然存在,那就和個別人心中「扭曲的道德問題」掛鉤。為了維護所謂的文明,別人罵你不還嘴,別人打你不動手,這是病態的文明理念。不是說提倡打罵思想,但要有打罵還擊意識,就算不去這樣做,至少有這個心理,要有這種氣質。

讀書是為了不被欺負,至於如何去體現,如何去實施,這就要看你知識的運用是否到位了。

讀書使人明理,可對於無理之人,你要如何在法律允許範圍內去應付,這就需要自己有一定的應變能力了。

讀書並不會使人變得聰明,勤奮也不會。讀書是米,勤奮是火,聰明是味兒。再多的米,再大的火,也未必能煮出可口的味道。

如果讀了很多書之後,還是很容易被別人欺負,那就是你煮飯的時候忘了放水了。水是什麼?是應變能力。

素養+氣質=威信。要應用自己所學,在自己的生活圈裡打下威信基礎,只有這樣,你才能讓身邊的人看重。而前提是,要有一個很好的心態。祝你好運!

12樓:嘻嘻的愛

讀書是一種命運的選擇。

一句話講完了,讀書是為了「明理」,明白做人,為人處世的道理。

孝順的好句子

13樓:大力水手虹多多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紹三孝誡·七古

人生三孝上中下,一孝更比一孝大;

父母恩情比海深,孝順父母世人尊;

天地恩情過父母,養育父母及先祖;

孝子古今從來有,孝順天地人多否?

聖賢恩情勝天地,教我知曉生命意;

人生一世如蜉蝣,不知真諦無遠謀;

人生一世草一秋,不學聖賢本性丟;

人生貴在知本質,君須看透凡俗事!

今日三孝說與君,願君孝心深紮根;

人生三孝當執行,否則智慧不通靈;

三孝層層永不忘,君德一步青雲上;

世人人人知三孝,來日日日有捷報!

人活著為的是什麼,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活著就是體現你的價值,於家,於國,於社會。為了讓心愛的人幸福快樂 說白了是為下一代也是為了自己 著為是啊 什活了 人呢麼是 或許是為了錢,或許是為了女人,或許是為了父母,或許是為了你喜歡的一切 人活著是因為愛 父母的生身之愛 師長的傳授之愛 社會的容納之愛 活著不只是因為自己 而是父母 愛人孩子 所...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活著是為了什麼

人活著的意義,就是去認識自然,去改造自然,去創造價值,為人類做貢獻。人活著就是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去努力拼搏,在為社會做貢獻的同時,增加自己的收入,去孝敬老人,扶養孩子,為子孫後代積累財富。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活得更有意義。活著是為了一生不碌碌而為。每個人對活著的意義定位都不同,我的媽媽常常說她活著...

人生的真諦真正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真諦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

俗話說一人一活兒法兒 在哲學上各個學派也沒有統一的答案 畢竟 人與人是不同的 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所選擇的人生也是不同的 所以 人生的意義在於 你要 賦予 你的人生 何種意義 當然 不管你賦予它什麼意義 都會有一個 果 等你收穫 人生的真諦在於 現實。理想是虛幻的,理想是人為可改變的,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