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朱熹的偶題(其一)簡析,偶題其一 朱熹 的格律

2022-07-14 13:39:17 字數 1836 閱讀 2930

1樓:歲月不寒

偶題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雲斷成飛雨,不道雲從底處來。

翻譯:門的青山上草木一團團的綠紫相間,高聳的山峰終日雲遮霧繞像戴著頭巾。人們只知道雨是從雲的縫隙裡落下,**想到雲卻是從地下升上天的呢。

賞析:詩人由眼前的青山之上雲濤斷缺處,忽而作雨,忽而天晴的奇景,想到生活中人們只會看到雲騰致雨的現象,卻不知雲從何處來的根底,從而悟出凡事要追求根源的道理。

2樓:濱少帥

此詩約作於乾道、淳熙年間。朱熹的詩歌,往往從偶然閒適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學的道理。《偶題三首》正是此類的詩篇。

第一首說常人只見到翻雲覆雨,卻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學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詩通過對水在山中的奔湧,最終形成一川江水的過程,啟示人們持之以恆的奮鬥才能最終獲得成功。第三首詩通過「探尋水源,尋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尋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會貫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

倘若執其一端,認定真理就在這裡,必如管中窺豹,是不能見到真相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到現在這個古詩的賞析還不是非常容易辯解出來,所以還是要靠自己賞析的好

偶題(其一) 朱熹 翻譯

4樓:夢裡心落

翻譯:門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團團的綠紫相間,高聳的山峰終日雲遮霧繞像戴著頭巾。

人們只知道雨是從雲的縫隙裡落下,不知道雲**來的。

賞析:常人只見到翻雲覆雨,卻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學力行,也是有根底的。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於乾道、淳熙年間。朱熹的詩歌,往往從閒適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學的道理。《偶題三首》正是此類的詩篇。

詩歌說到常人只見到翻雲覆雨,卻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學力行,也是有根底的。

朱熹(1130~1200),宋**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自號晦翁、晦庵,別稱紫陽。紹興(宋高宗年號,公元1131~2023年)進士,歷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知南康軍,提舉浙東茶鹽公事,知漳州,祕閣修撰,煥章閣待制,提舉南京鴻慶宮。

因偽學禁起,落職罷祠。

一生大部分時間用於講學傳道,與孔子、孟子、王陽明同為儒家代表。他學問淵博,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他的五古頗為前人推崇,但多模擬之跡。

近體明秀,但嫌淺,有時仍露出理學氣,原是本色,尚不酸腐。一些散文寫得清新明動,頗有歐陽修、曾鞏遺風。著有《朱文公文集》。

5樓:歲月不寒

偶題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雲斷成飛雨,不道雲從底處來。

翻譯:門的青山上草木一團團的綠紫相間,高聳的山峰終日雲遮霧繞像戴著頭巾。人們只知道雨是從雲的縫隙裡落下,**想到雲卻是從地下升上天的呢。(意似指莫小視微不足道的事物)

偶題其一 朱熹 的格律

6樓:歲月不寒

七言絕句

偶題三首

【其一】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①。

只看雲斷成飛雨,不道雲從底處來②。

作品註釋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絹一幅束髮,成為幅巾,為一種表示儒雅的裝束。《東觀漢紀鮑永仁》:「更始役,永與馮欽共罷兵,幅巾而居。」崔嵬:山高大不平,這裡指山。

②不道:猶不知。李白《幽州胡馬客歌》:「雖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處:何處。

作品譯文

【其一】

門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團團的綠紫相間,高聳的山峰終日雲遮霧繞像戴著頭巾。人們只知道雨是從雲的縫隙裡落下,**會想到雲是從**來的呢?

回鄉偶書賀知章縱筆三首 其一 蘇軾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回。作者用 少小 和 老大 來對比,離 和 回 對比,鬢毛衰 說明作者以不復當年,作者用鮮明的對比來表達他回家時複雜的心緒,在他內心深處對家的渴望,對家鄉的思念一直從未淡忘,從而更加突出作者的思鄉之情。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鬚蕭散滿霜風。小兒誤...

問一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的內容是什麼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 小池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 夏日田園雜興 其七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范成大 夏日田園雜興 其七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周邦彥 滿庭芳 夏日溧水無想山作 荷葉羅裙一...

偶兜裡空無一物了,有幾道數學題實在不會請教

1全部簡算,並寫出簡算過程。1 7.5 46.7 52.3 7.5 7.5 7.5 46.7 52.3 1 7.5 100 750 2 6 4分之1 13 4 19 0.25 6 0.25 13 0.25 19 0.25 0.25 6 13 19 0 3 5分之3 4分之3 5分之2 4 16分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