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是實詞還是虛詞,什麼是實詞,虛詞兩者如何區別?

2022-06-02 06:15:04 字數 6251 閱讀 7897

1樓:星期四歲月

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相委,丟下別人;相,副詞,表示動作偏向一方;委,丟下,捨棄.

而,錶轉折.君:古代尊稱對方,現可譯為「您」.

慚:感到慚愧.禮:

禮貌.引之:拉住.

不:不,「不」通「否」,是不是.已去:

已經離開.哉:助詞,語氣詞,並無實際意義,.

曰:說 則:就是 古今異義詞 去 古意:

離開 今意:到、往 委 古意:丟下、捨棄 今意:

委屈、委託 顧 古意:回頭看 今意:照顧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示否定.

相當於「嗎?」 詞類活用 1、友人慚 意動用法,感到慚愧

什麼是實詞,虛詞兩者如何區別?

2樓:輕失清雪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

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

【虛詞】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係。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

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佔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誌的,如判斷句「......者......

也」、被動句的「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

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於、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矣、乎、哉、焉、耳等。

過去曾先以意義為標準,意義實在的叫實詞,意義空虛的叫虛詞。現在以功能為主要依據,認為:能夠充當句子成分(當然有詞彙意義、語法意義)的是實詞,不能充當句子成分,只有語法意義的就是虛詞。

實詞再細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區別詞、數詞、量詞、副詞、代詞以及特殊實詞擬聲詞、嘆詞:虛詞再細分為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

3樓:匿名使用者

實詞:表示實在的意義,能夠作短語或句子的成分能夠獨立成句 。

實詞包括:名詞(表示人和事物名稱的詞),動詞(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形容詞(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狀態等意義),數詞(表示數目),量詞(示事物和動作、行為單等),代詞(起代替或指示作用)。

虛詞:一般不表示實在的意義,不作短語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詞例外),它們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語法關係 。

虛詞包括:副詞(一般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表示行為、動作或性質、狀態的程度、範圍、時間、頻率、情勢、語氣等),介詞(經常用在名詞、代詞等的前面,和這些詞合起來,表示動作、行為、性狀的起止、方向、處所、時間、物件、方式、原因、目的、比較等),連詞(是用來連線詞、短語或句子),助詞(附著在實詞、短語或句子上面,起輔助作用),嘆詞(表示感嘆、呼喚、應答等聲音),擬聲詞(摹擬人或事物的聲音等)。

實在性的有無,是區別實詞與虛詞的根本標誌。

有實在意義的詞就是實詞,沒有實在意義的詞就是虛詞。

4樓:匿名使用者

一、文言實詞的一般知識

文言實詞的一般知識包括:詞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詞的活用等。

二、虛詞就是助詞、代詞之類的。

初中文言文常見虛詞的用法

古今異義 詞類活用 通假字 屬於實詞嗎?

5樓:匿名使用者

實詞就是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的詞, 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而相反沒有實際意義,一般不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夠單獨回答問題的詞叫作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

在文言文中,實詞佔多數,虛詞佔小部分。樓主說的幾類詞多數包括在實詞之中,但虛詞中也有,只是不比實詞的多。

初一上冊語文書世說新語兩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實詞和虛詞有哪些?

6樓:匿名使用者

通假字:

1、不:通「否」

2、邪(yé):通「耶」,語氣詞,表反問

重點虛詞:

1、與與兒女講**義:作介詞用,可譯為「跟」「同」「和」等。

2、而俄而雪驟:與「俄」構成副詞性片語「俄而」,表時間短促,可譯為「不久」等。

3、因未若柳絮因風起:介詞,可譯為「趁」「乘」等。

4、乃去後乃至:副詞,表示時間相接或在前面的條件下產生的結果,可譯為「才」。

重點實詞

1、內集:內,這裡指家庭內部。集,指聚會。

2、驟:急。

3、紛紛:形容雪花紛飛的樣子。

4、差:差不多。

5、擬:相比。

6、期:約定。

7、去:離開。

8、委:丟下,捨棄。

9、引:拉。

10、顧:回頭看。

文言實詞和虛詞

7樓:匿名使用者

常見文言虛詞

之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四)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記憶順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

用作動詞「去、往、到」, 用作助詞可不譯。

其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例:妻跪問其故。

2、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相當於「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記憶順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遠指近指「這」和「那」;

後帶數詞譯「其中」,表示反問譯「難道」。

以1、作為介詞

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 例:

2、作為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表示範圍譯為「到」

「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

記憶順口溜:

「以」作介詞「把、拿、用」, 因為、按照、在、憑、從;

又作連詞如同「而」, 偶爾通假要分清。

於1、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

2、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4、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於人

記憶順口溜:

於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

形容詞後表比較,動詞之後表被動。

而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 狀語後頭表修飾。

雖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 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例: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1、 代詞 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 連詞 錶轉折關係,譯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 助詞 分兩種情況:

① 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

1.用法詞性混為一談

2.古今詞語詞義詞性混為一談

3.不同虛詞因意義、用法相近而誤

4.同一虛詞因意義、用法不同而誤

你是什麼版本的?

加分的話我可以傳資料給你

你是人教版麼?

告訴我你的qq,我傳給你吧

師說,過秦論的實詞、虛詞、古今異義、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師說中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有哪些

8樓:喬木查

通假字1.師者:「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夫子:指六經:跟從(他)。

  [15]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越發。

  [16]惑矣:(真)糊塗啊,終不解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9]其可怪也歟:

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0]聖人無常師,表否定   3。

讀,這裡有風尚的意思。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眾人:普通人。   [14]恥學於師:

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嘉。』」聞、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皆通習之: (助詞,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後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相當於士大夫。   [28]不齒:

不屑與之同列;學而知之者,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樂師。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

(名詞。擇其善者而從之:讚許   [41]貽:

贈送   [42] 不齒,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時:

註解經典的著作、在)   ③於其身也:(介詞,表示物件,對,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21]巫醫:

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師之,即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求學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

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比)   ⑤不拘於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

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2.吾從而師之:師,意動用法:

以……為師   3.吾師道也:師,名詞活用作動詞:

學習   4.其下聖人也亦遠矣:下,名詞活用作動詞:

不如   5.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愚,形容詞作名詞,聖:

聖人,愚,笨拙的人

燕脂中的燕是通假字嗎,木蘭詩中有哪些通假字

燕脂 y n zh 1.即胭脂,但不是通假。時珍曰 燕脂有四種 一種以紅藍花汁染胡粉而成,乃 蘇鶚演義 所謂燕脂葉似薊,花似蒲,出西方,中國謂之紅藍,以染粉為婦人面色者也。一種以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乃 段公路北戶錄 所謂端州山間有花叢生,葉類藍,正月開花似蓼,土人採含苞者為燕脂粉,亦可染帛,如紅藍者...

是誰發明“通假字”這玩意

什麼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時候,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呢?有時候是有一定規律的 但是有一些字還在形成當中,沒有一定規律,可能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也可能使用一個同音字表示那個意思,這個同音字就是 通假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就叫做 本字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 在...

離騷中的 錫 字是通假字麼怎麼讀

錫 通 賜 讀c 肇錫餘以嘉名 一開始就將美好的名字賜予了我。屈原的 離騷 裡的通假字有哪些?各自通什麼字?1 豈維紉夫蕙茝 趕得上 像佩帶蕙茞的人。維 通 唯 只。紉 結成繩索。夫 彼。蕙 hu 茞 ch n 均為香草名。2 伏清白以死直兮 保持為正直而死的態度。伏 通 服 保持,堅守。死直 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