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一刻是多長時間啊,午時三刻到底是幾點啊

2022-03-13 11:23:37 字數 5397 閱讀 7513

1樓:匿名使用者

前我國沒有今天這樣的鐘表,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殼滴漏」。它是靠銅壺裡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

銅壺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滴出來,一天一夜剛好滴盡。一天一夜為24個小時,這樣,箭上的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24秒。

直至清初,將100刻改定為96刻,每刻時長變為15分鐘整,相傳成習,一直沿用到今天。   ①中國古時用漏刻以百刻分於晝夜;漢哀帝建平二年(公元7年),改漏刻為一百二十;光武之初,又用百八刻;梁武帝天監六年(公元507年),乃以晝夜為九十六刻;陳文帝天嘉中(約公元563年),又用百刻;唐代大衍曆法,謂以前多一日謂百刻,一刻為十分,致一時中沒有整數之刻分,稍感不便,乃以一時分五刻,則又一日又六十刻,一時又分為兩半時,半時等於今之一小時而又兩刻半,然此制時辰雖又整數,而一時又有五百零六餘,一刻有一百零一分餘,均不是整數;後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所用之欽天曆,以一日為百刻,一刻為七十二分,一時為六百分,皆得整數,惟一時合八刻二十四分,非整數;宋代非一日為百刻,每刻為六十分,每時為八刻二十分;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2023年)所用之授時歷,以一日為百刻,一刻為百分;明代一日分百刻,一時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總九十六,小刻總二十四,小刻六準大刻一,故其為百刻,上半時之大刻四,小刻一,下半時之大刻四,小刻一。若子時,則上半刻在夜半前屬昨日,下半時在夜半後,屬今日。

古歷每時以二小刻為始,乃各繼以四大刻,然不若後歷之便於籌策。清代順治二年(2023年)頒時憲曆,以每日為九十六刻,每刻十五分。《時空制命書》以每時(二小時)分為十二刻,每刻十分鐘,用十二支紀刻,其由子刻至亥刻之推法,系以時為主,與以日為主而推時相同。

  ②古歷分一晝夜為九十六刻,一刻相當於今十五分鐘。道家丹道功夫頗重一刻機,認為採藥煉丹,只在一刻工夫,便能逆運天機,功到丹成。元王道淵《崔公入藥鏡註解》:

「凡做丹真訣,只在此兒訊息。待時至氣化,藥產神知,便當閉風關,塞艮戶,斡天罡,旋斗柄,運符火之息,簇三千六百正氣,回七十二候之要津,顛倒五行,會合八卦,總歸土釜,牢固封閉,須臾調燮火發,武煉猛烹,結成聖胎。所以,一刻工夫,奪一年之節候也。

」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

這是上海市計量協會**上給出的答案,應該沒錯!

古典**上常常寫道:「一炷香的功夫」,武俠**中高手比武時也常以「一炷香」為限,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古人是以香燃燒的時間長短來計量時刻的。

古人計時需要借用日晷、漏壺等工具,燃香計時是比較簡單而常用的計時方法。那麼一炷香究竟是多長時間呢?實際上由於環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乾溼等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

古代除了用一炷香來計時,還可用一盤香、一爐香來計時。

古代經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為「香篆」。如唐宋時,就有人將香料搗成末,調勻後灑在銅製印盤裡,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狀,燃其一端,整個香篆就會循序燃盡,用以計時。人們還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這種香又稱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計時器。

元代著名的天學家郭守敬還曾製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這種方式在民間流傳很廣。

用香計時,可謂古人的智慧的結晶。更能反映中國人的聰明巧智與審美情趣的是,人們把香做成各種圖形,藉此寄予對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長壽、賀喜祝慶的樸素心願。 所以總結:

一炷香:約一小時 午時三刻:中午11點45分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一刻是半小時,一個時辰是四刻也就是兩小時,午時是現在11時——13是,午時三刻也就是現在的12:30。一盞茶,一炷香當然會有長有短,茶杯有大有小,香有粗有細有長有短,人為因素也有,但在古代一盞茶是10分鐘,一炷香是15分鐘,這一般只出現在**中現實中人們常用日晷、滴漏的方式來計時

古人一天分十二個時辰,即

子:23——1

醜:1——3

寅:3——5

卯:5-7

辰:7-9

巳:9-11

午:11-13

未:13-15

申:15-17

酉:17-19

戍:19-21亥:21-23

3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你得知道,說免得說法都有依據,研究中國古代時,一定不要用「中國古代」來說,因為改變的東西太多,就像你提出的時辰這個概念,商,周,秦漢,唐,宋,清(1840前)這幾個階段有很大的不同。最好有個準確的時間段,或者朝代才好說明午時三刻是幾點。

我認為,大多數的劃分方式中,午時三刻是在中午12點30.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的一刻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5分鐘。午時三刻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1時45分。(11時至13時是午時) 說法一: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週,一週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2小時)有四刻,一刻(30分)有三盞茶,一盞茶(10分鐘)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鐘)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

說法二: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

古代一時是幾刻?一刻是十五分鐘麼?午時三刻是幾點?

5樓:初起雲尤丙

一時是現在馬上立刻的意思,一刻是十五分鐘,午時三刻是中午十二點四十五分

中國古代的一刻是多長時間啊,午時三刻到底是幾點啊?

6樓:匿名使用者

以前我國沒有今天這樣的鐘表,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殼滴漏」。它是靠銅壺裡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

銅壺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滴出來,一天一夜剛好滴盡。一天一夜為24個小時,這樣,箭上的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24秒。

直至清初,將100刻改定為96刻,每刻時長變為15分鐘整,相傳成習,一直沿用到今天。

古代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子時是夜裡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那麼午時應該在中午的十一點到一點之間,午時三刻應該是在十一點44分左右。

午時三刻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正當空,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此時,正是大氣、地表、雲層等接收了太陽輻射,從而使周圍環境溫度大幅上升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連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舊**和戲文中才多出現「午時三刻」問斬的畫面和場景。

7樓:飄香柔

一刻是十五分鐘,午時三刻可能是12.45.(不知道準不準)

古時說的五時三刻是幾點?11點44分還是1點44分,1個時辰2小時再加上刻該怎麼算?

8樓:與你天涯共此時

首先糾正一下:「五時三刻」應該寫作「午時三刻」。古人紀時,現在的每兩小時一個時辰,一天24小時就是12個時辰。

這12個時辰,都用60個干支符號(俗稱「六十花甲子」)進行記述。其中,它們的地支字元每天12個時辰是固定的,而天干字元則是10個小時一迴圈,5天輪迴(完全重複)一次。所以,說一天的某個時辰,一般不說它的天干字元,而只說它的地支字元。

「午時」,是現在時間每天白天11時至13時的時間區間。

另外,為了精確表示比「時辰」更為具體的時間,古人又把每個時辰平均分成了八個「時刻」(或簡單地說成一個字「刻」),兩個小時(120分鐘)被8除,每個「時刻」就是15分鐘的時間長度。

這樣的話,「午時三刻」究竟是現在說法的什麼時間,也就容易推算出來了:上午11點30分至11點45分這個時間區間,都應該叫做「午時三刻」。

樓上「zhxr63」的回答雖然也有道理,很客觀,但是,既然「時刻」的概念跟著「時辰」走,那麼,「時辰」和「時刻」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呢?嚴格計算起來,一天的一百個時刻中,就要有那麼幾個時刻區間正好跨在了時辰交界的兩邊,這樣,就要出現大小時間表示單位統一不起來,不能同步使用的矛盾。所以,我覺得還是「一時分八刻」的說法雖然模糊一些,但更容易讓人接受。

或許這也是古人時間計量和表示的一個矛盾吧,呵呵。

9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午時三刻

古代除了用日晷計時外,還以漏刻計時。這種計時方法分一晝夜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因而古代語言中就有「刻」的說法。

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子時是夜裡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那麼午時應該在中午的十一點到一點之間,午時三刻該在十一點44分左右。

古時說的一個時辰分幾刻呀。常說的午時三刻是指幾點呀。 5

10樓:

按照我的理解,給出你這樣一個回答,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在清朝以前,一天分為100刻,清朝時一天分為96刻.至於100刻跟96刻的爭論沒有意義,我們姑且以96刻為例來計算,那麼一個時辰就是8刻,午時三刻就是11:45.

但又有一種說法,說是午時又分初午與正午.正午為12點,通常說的午時三刻其實是正午三刻,那就該是12:45.

我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說法,午時三刻就是正午三刻,也就是12:45.

我想強調的是點時間與線時間的問題.按照線時間的說法,正午到未時整,可以分為四刻,從12點到12:15為正午一刻,12:

15到12:30為正午二刻,12:30到12:

45為正午三刻,12:45到13:00為正午四刻.

那麼你能不能說到了12:30就是正午三刻呢?我認為不能這麼說.

因為"時辰"跟"刻"描述的是點時間,不是線時間.點時間就是說,正午一刻就是12:15,正午二刻就是12:

30,正午三刻就是12:45,午時三刻砍頭,就是正午三刻,也就是12:45分準時砍頭.

同理,午時就是11點整,而不是11點到13點這個時間段.就像現在說8點上班,你就要8點或8點以前到,而不是8點到9點之間.超過了8點,就算不到9點,你也是遲到,古時候點卯,你就要5點或5點以前到,超過5點,你就是遲到.

按照這個道理推論,寅時就是早晨3點整,而不是3點到5點這個時間段.

平旦是另一種計時方法,時辰是以滴漏計時,平旦是以日出計時.太陽剛出地平線時為平旦,現在民間仍有這種記時方法,比如日上三杆的說法仍在民間偶爾使用.

國歌有多長時間中國國歌的時間是多長?

標準時長46秒。義勇軍進行曲 最早是電影 風雲兒女 的主題曲。1934年秋,田漢為該片寫了一首長詩,其中最後一節詩稿被選為主題歌 義勇軍進行曲 的歌詞,歌詞寫完後不久,田漢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1935年2月,導演許幸之接手 風雲兒女 的拍攝,不久後,去監獄裡探監的同志輾轉帶來了田漢在獄中寫在香菸盒...

中國古代的傳說裡,有沒有關於經過了很長時間還不忘報恩的故事

結草報恩 韓信一飯千金 白娘子以身相許,挖卡卡 中國古代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篇一 人棄我取 戰國初,魏文候任用李悝為相國,厲行改革,加強統治。他實行保護農民利益和發展農業的 平糴 d 法。所謂 平糴 就是國家在豐收年份用平價買進糧食,到荒年時以平價賣出,使糧價保持穩定。這樣,就促進...

古代的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多長時間,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多長時間

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時辰是中國傳統計時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