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2022-02-12 19:55:55 字數 4915 閱讀 8252

1樓:虛空濟

《太上感應篇》善惡是我們自己積聚的

2樓:寶格格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道理禍跟福它沒有一定的一個形跡,都是人感召來的,絕對不是說上天要降給誰禍,降給誰福。禍福,根源都是自己感召的。

禍福無門 、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什麼意思

3樓:

意思是,災禍和幸福不是註定的,他們都是人自己招來的。善和惡的報跟影子一樣永遠在跟隨著。這裡的"善",是從家庭、社會人際倫理關係出發的生活準則。

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人要長生多福,必須行善積德,最後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作結。

4樓:秋風體育

就是說禍福不是上天賜予的,是我們自招。地獄閻羅本不願你下地獄,奈何我等作惡多端偏要下去。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影子甩得掉麼?人死了金銀財富,名望地位全部可以甩得掉,唯有善惡之報是如影隨形的跟著一起去。所以我們要惜福,多種福德。

擴充套件資料:

禍福無門,讀音huò fú wú mén,漢語成語,指指災禍和幸福不是註定的。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成語,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指災禍和幸福不是註定,是人造成的。

《舊唐書·李孝恭傳》:孝恭舉止自若,徐諭之曰:「禍福無門,唯人所召。自顧無負於物,諸公何見憂之深!公祏惡積禍盈,今承廟算以致討,碗中之血,乃公祏授首之後徵。」

《太上感應篇》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本書特別強調承負法則,道經中系統的提出承負論的觀點,是在東漢的《太平經》中。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太上感應篇集註》雲:「太上者,道門至尊之稱也,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意即所謂「感應」指善惡報應,由天地神鬼根據世上人們的所作所為給以相應的獎懲。

因此,開篇即以十六字「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綱,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

接著指出人要長生多福,必須行善積德,並列舉了二十六條善行和一百七十條惡行,作趨善避惡的標準,最後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作結。

5樓:angle寵兒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出自感應篇直講

太上,指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得到為仙家之祖,繫上天自尊之聖。感應篇,是太上勸人做善之書。感,是感動,應,是報應;言人以善惡感動,天必有禍福報應。

篇中前半勸善說大綱,後半懲戒說細目,即具在諸惡之對面。如忠字是綱,後半輕蔑天民等句之對面,便是目;推多取少句是綱,後半凡說貪財之對面,都是目;即以此類推,句句皆然。今不自揣,將戒惡一百數十條,指出對面,意欲發明聖人蘊蓄之旨,俾人一面改過,以免便得遷善,敢質世間高明斧政焉。

只其義理,猶如白話,務使人人了語;是編訪此,號曰直講。伏望四方善土。鞠行心得之後,口頭存方便,舌上積陰功,到處講講,開悟群迷,均出禍關,共登福路。

諒仁樂從事焉。

太上曰。

太上老君說道。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凡人的禍害福利,原無一定的門路,只在人自作自受。召,是招來的意思。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人做善必有福報,作惡必有禍報,就像人的影子,跟定那身體一樣,不曾差了些。

6樓:閉眼睡覺到處都是蓮花

這時代劣根性下地獄入魔界堆積如山時代!

這時代陰氣重魔子魔孫時代!

下地獄求出無期時代!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7樓:未央宮中斬韓信

意思是:人的禍福沒有門路,完全是由自己招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像人影緊跟著形體一樣,絕不差錯。

《太上感應篇》中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只要從內心自求,力行仁義道德,自然能夠贏得他人的敬重,而引來身外的功名富貴。

善惡感應,不差分毫,如同人做一件善事,起初沒有想到會有善報,但善報自然會來,做了一件惡事,起初也沒想到惡報到來,但惡報自然會來。如同形與影,影子一步也不離形。如果能把報應二字反覆思考,擇善而從,自然就會避免惡報,得到善報。

《太上感應篇》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本書特別強調承負法則,道經中系統的提出承負論的觀點,是在東漢的《太平經》中。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裡「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門至尊之稱也,「太上」是無上之上的意思,是華夏最尊貴的詞語。

「感應篇」是太上勸人作善之書。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太上感應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

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刊印傳播者眾多,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

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8樓:劉老師多少度

《太上感應篇》中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只要從內心自求,力行仁義道德,自然能夠贏得他人的敬重,而引來身外的功名富貴。

善惡感應,不差分毫,如同人做一件善事,起初沒有想到會有善報,但善報自然會來,做了一件惡事,起初也沒想到惡報到來,但惡報自然會來。如同形與影,影子一步也不離形。如果能把報應二字反覆思考,擇善而從,自然就會避免惡報,得到善報。

《孔子家語》中也講:「存亡禍福,皆在己而已。天災地妖,弗能加也。」所以福就在每個人的心中,學習聖賢教育就是要我們學會看自己,福由心生,幸福與否,就取決於自己如何去面對自己。

世間的人不善於觀察,卻說那個人行善卻遇了禍,那個人作惡卻得了福,因此心生疑義,懷疑善惡報應。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有的報應在本身所作,有的報應在子孫後代。人如果能把報應二字反覆思考,擇善而從,自然就會避免惡報,得到善報。

善惡是就人心來說的,而報應則是就天理來講的。要知道身體端正,影子也就端正;身體斜了,影子也就斜了,絕對是絲毫不爽的。俗話說: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所以不要只看眼前,應該要看究竟!

因為善惡的果報,必定是如影隨形!

9樓: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念善是天堂,一念惡是地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所謂善人,大家都尊敬他,上天會保佑他,應得福祿,不求自來。

邪神凶星敬畏他,不敢相犯,眾神之靈處處保護他,做任何事必定成功,可達成成神成仙的願望。念頭動於善或惡,吉凶便已決定。勿以惡小而為,勿以善小不為,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下功夫從口講,眼觀,行動三樣開始,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件惡,三年上天一定會降禍於他。《太上感應篇》認為,「大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又有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於是人們的作為通過天地鬼神來裁決。當人非義而動、背理而行時,就會「大則奪紀、小則奪算」,而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最終「算盡則死」,人就離開了人世;如果死有餘辜,還將殃及子孫。

所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則「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避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若改惡從善,則將轉禍為福。  該書有佛教「因果報應」的觀念,但又與佛教觀念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與佛教認為今世作惡,來世有報的觀念不同,更強調現世現報,作惡有過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肉體的消亡。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學,現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視現世,更加珍惜現實存在的生命。所以「欲求長生者」,就必須迴避大大小小「有數百事」的過錯,而與避惡相統一的是趨善,「善」能使人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得道成仙。因此,《感應篇》大談行善的好處,它在道教宣揚的人生最高境界——得道成仙的理想下,豎起了一架可以登臨的梯子,即現實的行善態度。

《太上感應篇》雖是道教書,卻融合了較多的佛、儒思想。它提倡「積德累功,慈心於物」,類似於佛教多善積德、慈悲為懷的精神,強調「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則體現了儒家倫理。在儒家學說中,尤其強調五倫綱常,認為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界限分明,而在《太上感應篇》中亦以「擾亂國政」「違逆上命」、「用妻妾語」、「違父母訓」、「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事,不敬其夫」作為惡行的準則。

可以說,《太上感應篇》實際上建立的是,以儒家道德規範和道釋宗教規戒為標準的立身處世準則,顯示出北宋時期道、佛、儒三教合流的趨向。  《太上感應篇》充分體現了對鬼神權威的敬畏,而這也是佛、儒、道共同的觀念。該書認為天上、地上和人體內都有錄人罪過、降禍福於人的神或鬼,如大地上的司過之神,天上的三臺北斗神君和人身上的三尸神,它們對人的規範和約束是時刻存在的,人應該敬畏他們,物件徵神鬼的日、月等物皆不可不敬,故而把「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都視作惡行;而「無故殺龜打蛇」也會引起「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

10樓:

《太上感應篇》雖是道教書,卻融合了較多的佛、儒思想。它提倡「積德累功,慈心於物」,類似於佛教多善積德、慈悲為懷的精神,強調「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則體現了儒家倫理。在儒家學說中,尤其強調五倫綱常,認為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界限分明,而在《太上感應篇》中亦以「擾亂國政」「違逆上命」、「用妻妾語」、「違父母訓」、「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事,不敬其夫」作為惡行的準則。

可以說,《太上感應篇》實際上建立的是,以儒家道德規範和道釋宗教規戒為標準的立身處世準則,顯示出北宋時期道、佛、儒三教合流的趨向。  《太上感應篇》充分體現了對鬼神權威的敬畏,而這也是佛、儒、道共同的觀念。該書認為天上、地上和人體內都有錄人罪過、降禍福於人的神或鬼,如大地上的司過之神,天上的三臺北斗神君和人身上的三尸神,它們對人的規範和約束是時刻存在的,人應該敬畏他們,物件徵神鬼的日、月等物皆不可不敬,故而把「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都視作惡行;而「無故殺龜打蛇」也會引起「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

福禍無門唯人自招的意思,「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福和禍不是憑空產生,都是人自找的。出處 左傳 襄公二十三年 春秋 左丘明 原文節選 季氏以公鉏為馬正,慍而不出。閔子馬見之,曰 子無然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無所。敬共父命,何常之有?若能孝敬,富倍季氏可也。奸回不軌,禍倍下民可也。公鉏然之。敬共朝夕,恪居官次。季孫喜,使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