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其究竟為何意

2022-02-07 00:14:52 字數 4854 閱讀 6579

1樓:真愛真神

色即是異變的空

空即是異變的色

2樓:匿名使用者

色;物質,何以空,因為在變。比如看曇花,它很快就謝落了,那個花已凋謝沒有(空)。但是(空)之前是確實有曇花的存在。一切事物皆如是!----希望被採納。謝謝

佛曰: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其究竟為何意?

3樓:匿名使用者

色即是空』之對句。即指真空不異於色法,空的當體即是色。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雲(大正8·848c)∶『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謂五蘊與空是不異,而且相即。《華嚴法界觀門》雲(大正45·686a)∶『真空必不異色,故云空即色,(中略)要由真空即色,(中略)故令斷空不即色。』此並非是析色見空,乃是由於體達色之當體即空,故言空而不意味斷滅,也就是即有之空方名真空,然而此真空既『即有』,故必亦不異於『有』,空即是有,故說為空即是色。

◎附∶印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摘錄自《妙雲集》下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賞識他的圓融,卻不大注意佛經的完整意義。忽略了這是闡明『五蘊皆空』,而歸宗於『諸法空相』及『空中無色』的。這不是理論問題,而是修證問題。

如專在即色即空的理論上兜圈子,就會不自覺的橫跨了一步。

『色(受、想、行、識,此下以色為代表,總說五蘊)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義?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應先理解,『色』與『空』所代表的意義。

『色』等是我們觸對的世界,物理(生理)、心理現象的世界。被稱為『自己』的身心組合,認識到的境界,就是『色』等,這就是當前的現實。然而,這是眾生的現實;如老是這樣,將永遠的迷惑,永遠的苦厄,永遠不自在的活著,不自在的死去。

這是佛法所確認的人生大問題。學佛法,是要在這當前的現實(五蘊)中,如實覺照而得大解脫(度一切苦厄)。無論是小乘、大乘,有宗、空宗,都以為修證是有超越常情的體驗的。

究竟的體驗內容,是一般心識所不能意解與想像的;也不是一般語言文字所能表示的。這是什麼都不是,連『不是』也說不上的。對一般人來說,這是怎麼也說不明白的。

佛陀說法,不是為了說明這個,而只是就眾生的當前現實身心,指示,引導,使學者在修持的過程中,離卻顛倒、錯亂,而趣向,臨入這一如實的境地。在離卻顛倒錯亂的修持中,佛是常以『無常』、『無我』、『寂滅』(三法印);『空』、『無相』、『無作』(三三昧);『厭』、『離』、『滅』、『舍』等來教導的。在修持中,以脫落常情迷執而實現出來。

所以在無以名之,強為立名的情況下,就稱之為『空』,『空性』(也稱無相、無作、不生滅等)。古人說∶『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如以空為空,那早就誤會了。

空,可說是符號,表示那眾生所無法思議的,而可經空無我的觀照,而如實體現的境地。這樣,當前的現實(五蘊,可能的體驗)空,在我們的意解中,對立起來。世間學者看來,這是現實與理想,現象與本體,形而下與形而上。

在佛教中,相與性,事與理,也都在理論中對立起來。如病眼的見虛空有華,明眼的見虛空明淨∶將空花與明淨,對立起來而說同說異,雖是免不了的(眾生就是歡喜這一套),而其實是不必要的。

現實的『色』(蘊等),可能實證的『空』(相、空性等),如尋根究柢的說起來,這是一切佛法所共的。以不同的名詞來表示(約義不同,在說明上就有多少差別),那就是『虛妄』與『如實』,『生死』與『涅盤』,『世間』與『涅盤』,『有為』與『無為』,『緣起』與『寂滅』。如從『能』邊說,那就是『無明』與『般若』,『無明』與『菩提』了。

『空性』,聖者們的體證,是有淺深的;而為一切聖者所共證,是沒有差別的。所以經上說∶八地菩薩智證無分別性,是二乘所共的(《華嚴經》)。二乘若智若斷,就是菩薩無生法忍(《般若經》)。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法華經》)。就現實『五蘊』而體證『空相』中,表現為大乘菩薩的,不只是『照見五蘊皆空』,而是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去證入的。『色即是空』與『空即是色』,在修持上是觀法,是趣入『空相』的方便。

在說明上,這是與二乘的差別所在。這是事實,是佛教界的事實。被稱為小乘的聖者,觀『五蘊』而證入『空寂』,意境是『超越』的,是超越於生死的。

因而自然的傾向於離五蘊而入空,離世間而證涅盤。從而作體系的理論說明,那就生死與涅盤各別,形成兩項不同的內容。基於這種意解,而形成聖者們的風格,不免離世心切,而流露出『遺世獨存』、『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這在佛教中,可說是聖之清者了!而另一分證入的聖者,覺得迷悟雖不可同日而語,而迷者現前的五蘊,聖者現證的空相,決不是對立物。觀五蘊而證入空相,空相是不離五蘊,而可說就是五蘊的;就是五蘊的實相,五蘊的本性。

如明眼人所見的明淨虛空一樣,與病眼所見的,決不是對立物,而實是病眼所見的,那個空花亂墬的虛空的真相。沒有離五蘊的空,也就沒有離空的五蘊了。這一類聖者,就是被稱菩薩的。

依蘊而契入空相,意境是『內在』的。真理是不離一切而存在。基於這一特質,自然傾向於即俗而真。

由此而發為理論的說明,那就『世間即涅盤』,『生死即解脫』,『色即是空』,『無明實性即菩提』了。基於這種特質,而表現為菩薩的風格,那就『即世而出世』;『不離世間而』。

4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少林寺話,你還是去找少林寺吧!

佛曰:色既是空?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佛法中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們瞭解萬事本無其永恆的體現,一切皆將壞散,教我們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結果有些人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並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戀空的人棄絕一切以求一個空字,最後還是有一個「空」的意念無法除去。

殊不知萬事萬物本空,棄與不棄都是空的,有棄絕的念頭便已不空,愛空的念頭已是「有」了。說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礙而相同的。執著於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執著於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還有句話曰「耽靜反為靜縛」,不知大家聽過沒。也是同樣的道理。靜並不是教人躲到安靜的地方,不聽不想,那樣等於用一個靜字將自己束縛住,動彈不得,又有什麼好呢?

真正的靜是心靜而非形靜,是在最忙碌的時候,仍能保持一種靜的心境,不被外物牽動得心煩氣躁。我很欣賞這句話,同時也在參悟此種心境。覺得在塵囂之中保持著心的靜境,豈不比那些寂靜中虛度時日,或是身在寂靜心不寂靜的人更有意韻嗎?

『色'是指有形質的一切萬物。此萬物為因緣所生,並非本來實有,因此其當體是空。此謂之『色即是空'。

玄奘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名句,其文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空即是色】

指人間之物質、身體本系空無實體,而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故稱空即是色;四大若離散,則復歸空無,故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並非析色見空,而系體達色之當體即空之故,空者亦非意味斷滅,即有即空方是真空。此真空既為有,故必不異於有,以空即是有,而說空即是色。

指真空不異於色法,空的當體即是色。

可以理解為:以物質為表象的世界其實質是空無所有的,而所謂"空無所有"是依心起解的。

所以色即是空--相對人的認識的表象世界是空的,而空的表現形式是依附於心(例:人)的認識的--空即是

6樓:土匪也瘋狂

色:古文意思翻譯成現在意思就是物質。

色即是空:物質的本體是空的,所現的相是幻有。

7樓:定枝

紅粉和骷髏無異,就是告訴我們要學會淡定。就像神馬都是浮雲一樣。

佛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句話該怎麼理解

8樓:win攝影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這句佛經名言,包含著很深的哲學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們喜歡以此開玩笑,認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虛無或烏有。說和尚看破紅塵,把女人看做是虛無或烏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實色並非女色,空也非虛無烏有。

要認識此言的真正含義,還得從佛教的基本教義說起。

佛教的教義主要是所謂的"四諦",即苦、集、滅、道。苦、集二諦闡明人生的本質及形成原因;滅、道二諦指明人生解脫的歸宿和解脫之路。

具體而言:1.苦諦是人生在世看著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種苦,以及無數的煩惱。

2.集諦是對造成痛苦和煩惱的原因的分析,認為宇宙萬物及現象不能獨立存在,而是由多種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所有實體便沒有單獨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稱為「諸法無我」,並且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的,稱為「諸行無常」,這便是空的主要內容。

3.滅諦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盤,達到熄滅人生苦難煩惱,超越生死輪迴。4.

道諦便是通往涅盤之路。方法歸納為「戒、定、慧」。

比如說,一篇文章要呈現在讀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紙筆,及傳媒工具,不能單獨成立,說白了,文章這種表象就是「色」,而產生這種「色」的因緣,諸如人的思想、紙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寫文章,或沒有紙筆等這種空,便不會產生文章這種「色」而我們的每個人的個體也信賴於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種種關係而成立的,故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虛無烏有。色即是空,讓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從而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人心中的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係,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迴圈。所謂: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緣由關係及多種因素合成的最好說明。只有認識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報應,善惡迴圈,才能讓人行善並以自身個體的德性度人,並真正關心世間萬物,以善的基礎。

佛學常見詞彙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這些物質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其當體即空,故說色即是空

9樓:琢磨君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10樓:知道解鵬

我們在文學作品當中,包括影視作品,也包括我們生活當中,經常會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是來自於心經,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心經 文學 佛學 慾望 男人

11樓:虛空濟

《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想把這兩句話聽懂,先要明白兩個概念,一個是色,一個是空。色從狹義上理解為眼睛看到的,從廣義上理解為看到,聽到,聞到,接觸到的,有形的無形的都屬於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佛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這句話該怎麼理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自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原來四句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簡單的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空,上面說到是產生現象的多種因素和緣由,是事物的本質.比如說,一篇文章要呈現在讀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

《佛曰》的經典語句有哪些,佛曰的經典語句

我只有 我和佛的對話 要不要隨你 我問佛 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佛曰 那只是曇花的一現,用來矇蔽世俗的眼。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我問佛 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佛曰 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佛曰人在荊棘中,不動不刺。是什麼意思

佛曰 人在荊棘中,不動不刺。種種苦痛皆因人間有情,而人類卻情願被刺得滿身是血,去追求那份傷心的愛,有很多很多事,跟本沒有原因可言。所以天地無情,神佛超然,只有人,在世間受苦,無怨無悔。這也是一句禪語。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林中,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