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國會把趙國滅了,趙國為什麼被秦國滅了?

2022-02-06 20:55:43 字數 6156 閱讀 9543

1樓:資深錦衣衛

因為秦國要統一天下。

秦始皇十七年,趙王遷六年(公元前230年),趙發生特大旱災,秦就於次年再度發動對趙大舉進攻。

秦始皇十八年,秦國大舉出兵進攻趙國,王翦統率上地士卒,攻下井陘。楊端和統率河內士卒,羌瘣也率軍攻打趙國,楊端和圍攻邯鄲城 。趙軍則在大將軍李牧、副將司馬尚指揮下,繼續對秦軍作戰。

秦軍雖經苦戰,但勝負未分。

秦王和他的謀臣認為秦兩次伐趙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在軍事上無法取勝,遂改用反間計,不惜重金收買趙國內奸趙王寵臣郭開在趙王面前造謠誣衊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趙王竟不加分析即輕率罷免了李牧、司馬尚,改任趙蔥、顏聚為趙軍統帥,並錯誤地將名將李牧殺害。

趙王遷由於中了秦之反間計,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趙蔥不是王翦的對手,很快被秦軍擊敗,趙蔥被殺,顏聚收拾殘兵退回邯鄲勒兵固守。

內奸郭開被秦收買,甘心為秦效勞,多方勸趙王投降。趙公子嘉則堅決反對,主張戰鬥到底,率領宗族、賓客參加了首都邯鄲的保衛戰。但趙王喪失鬥志,任由內奸郭開擺佈,竟下令開城向秦軍投降。

秦國攻下邯鄲後,趙國滅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是為代王。 前222年秦將王賁攻代,代滅,公子嘉自殺(或說被遷西戎)。建國250多年的趙國最終滅亡。

2樓:匿名使用者

原因如下:

1.趙國的廉頗、李牧沒了,秦國是非常非常忌諱這兩位名將的,這兩位在史中記載是沒有敗績的,尤其是李牧!這兩位相繼的沒了,使長平之後本就積弱的趙國更是失去了支柱!

所以秦國有了滅趙的最佳機會!

2.是出於戰略考慮,想要一統天下,就必須除去趙國這個屏障!

3.秦國的強大,在其他幾過相互兼併的時候,秦國卻相對的保持了安靜的發展(相對於其他幾國),而且此時秦國的後期名將們也逐一的展露頭角了!

綜上,在出現一個很好機會的時候,強大的秦國抓住了滅趙的機會!所以就把他滅了

3樓:匿名使用者

趙國自趙武靈王后,君主一個不如一個,雖然有廉頗和李牧2位名將,但全被離間計弄下來。加上長平之戰後燕國君主不停打趙國,沒有給趙國修生養息的時間,真可謂是不怕狼一樣的對手,只怕豬一樣的隊友

4樓:匿名使用者

秦國,以虎狼之威,欲取六國。趙為強,取之,五國失其屏障,天下可定。

5樓:峰哥看歷史

趙國是秦國東進的屏障 ,唯一的屏障

6樓:cq三峽達人

統一天下,當然先要遠交近攻喲,誰叫它位置太好了嘛!

7樓:

我靠,這種問題都有人問

趙國為什麼被秦國滅了?

8樓:允幼白

秦王買通了趙國的大臣,挑拔趙王與臣民之間的關係,離間他們的感情,然後派良將率兵攻打趙國。按照這樣的方法,幾年之內,奏國兼併了天下。

趙國為什麼還是被秦國滅亡呢?

9樓:常山趙子龍

長平邯鄲之戰後,趙國實力迅速下滑,再也無力同秦國爭霸天下 。東方六國從此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抗衡秦國。戰國進入了諸侯合縱抗秦的時代。

前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秦將使用反間計使幽繆王殺李牧、司馬尚。秦將王翦於是率大軍攻趙,突破井陘口,前228年,攻陷邯鄲,俘虜了趙幽繆王。

趙嘉逃到代城稱代王,前226年曾與燕軍合兵於易水之西會戰秦軍,戰敗後迫使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軍滅代,俘虜趙嘉,趙國亡。而秦終於在滅趙之後已無國可抗秦,遂統一中原。

10樓:一箭雙鵰

因為趙王聽信讒言,殺了大將李牧,自毀長城。

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嬴政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

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只過了三個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勢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

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11樓:應夢晨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國乘燕國、趙國交兵,趙國後方空虛之際,以王翦為主將,分兵兩路攻趙,奪趙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十餘城。趙軍守城據險,避免決戰,戰事呈相持局面。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軍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殲滅趙軍10萬,殺趙將扈輒。

接著揮軍北進,為趙大將軍李牧大敗於宜安(今河北石家莊東南)。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王翦改變戰法,以一部兵力襲擾趙都邯鄲(今邯鄲市),自率主力由上黨郡(郡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將趙攔腰截斷,因李牧預先有防備,受阻還師。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王翦乘趙地饑荒,長途跋涉派部分軍隊圍邯鄲,親率主力東出井陘。王翦施反間計使趙王令趙蔥、顏聚代李牧為將。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

秦軍南下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國稱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賁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12樓:

趙國自「三家分晉」建國後,有過強盛的時期,但終為強秦所滅,從其本國情況看,滅亡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政治上改革的不徹底。秦在商鞍改革後, 出現了一批富有才幹、辦事效事高的官吏來治政,使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鄉邑大治」,一躍而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為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趙國也曾有兩次較大的改革。

趙烈侯時,趙國以相國公仲連任用荀欣等賢才進行改革,「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選拔賢才當官。趙武靈王時也進行了重大改革,使趙國的國力又大大增強。但趙國並未從根本上廢止貴族政治,宗親對趙國的政治仍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在趙武靈王的改革之中, 最終取得了以公子成為首的貴族集團的支援才得以進行。面在長平之戰前,就是否接受馮亭所獻上黨之地,趙孝成王也是和他的叔叔平陽君、平原君等族人商議才定下決策的。所以趙國百姓都明白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中,國君是隻相信其親族的。

腹擊就曾說: 「主雖信臣,百姓皆曰:『國有大事,擊必不為用」。

趙國政治的落後,還表現在法令不行,賞罰不明。與秦國變法之後,百姓大治,令行禁止,形成鮮明的對照。秦始皇的父親子楚曾在趙國作人質,後逃回秦國。

「趙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尋常百姓也時常違犯法令。

趙地「人民矜懻忮,好氣,任俠為奸」。「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驃悍,而武靈王益厲之」。所以韓非批評道:

「趙氏,**之國也,雜民之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

趙國自立國之初,就無法解決好國君繼承人的問屬,致使預立的國君地承人因與宗親爭位,而多次發生內亂。公元前386年,即趙敬侯章元年,即趙敬侯即位的第二年,趙公子朝為爭位,起兵叛亂,失敗後逃奔魏國,勾引魏軍襲擊邯鄲,沒有得逞。公元前374年,趙公子勝與成侯爭立,又進行叛亂。

公元前350年,趙成侯逝世,公子緤又與太子語爭立。緤敗投奔韓國。公元前347年,趙公子範又叛亂襲擊邯鄲,不勝而死,這些內亂和內戰,也嚴重削弱了趙國的力量。

對趙國損失巨大的事件則是沙丘宮變。趙武靈王是一位改革家,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在位期間, 針對趙國的衰弱進行了以「胡服騎射」為中心的軍事改革,滅中山、擊三胡,易服入秦,偵探敵情,如果他繼續領導趙國的軍事活動,趙國可能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由於他在對長子章與太子何分封及繼承問題上的錯誤,致使他在沙丘宮變中被餓死,一場內亂又使趙國受到重大損失。

趙國頻繁的內亂,使其各項發展方略受到影響, 人力、物力諸方面損失頗多,這也是導致趙國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戰國末期趙國曾遭受兩次大的自然災害: 公元前231年,趙國發生大**,自樂徐(今河北滿城西北)以西,北至平陰(今山西陽高東南),大部分建築物都倒塌損壞,地面裂開的口子東西有一百三十步長。公元前230年,趙國又遭受大旱,糧食絕收。

這兩次災難給趙國無疑是雪上加霜,加建了趙國的滅亡。

趙王用人不當,也是導致滅亡的重要原因。例如,名將廉頗成功地遏止了秦國的進攻,但昏饋的趙王在緊要關頭撤換廉頗,改以誇誇其談的趙括為將,終於導致長平之敗。廉頗奔魏後,趙王派使者探視廉頗。

「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 被甲上馬,以示可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但趙使者受了廉頗的仇人、趙王寵臣郭開的賄賂,惡意詆譭廉頗,謊稱其「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 頃之三遺矢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受了欺騙,認為廉頗已老,就不再召還,致使一代名將客死他鄉。

在趙國抗擊滅趙秦軍的關鍵時刻,趙王又聽信郭開的讒言,殺死名將李牧,加速了趙國的失敗與滅亡。

如果覺得答得滿意,請設為最佳答案,謝謝!

13樓:

首先是政治上改革的不徹底。秦在商鞍改革後, 出現了一批富有才幹、辦事效事高的官吏來治政,使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鄉邑大治」,一躍而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為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趙國也曾有兩次較大的改革。

趙烈侯時,趙國以相國公仲連任用荀欣等賢才進行改革,「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選拔賢才當官。趙武靈王時也進行了重大改革,使趙國的國力又大大增強。但趙國並未從根本上廢止貴族政治,宗親對趙國的政治仍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在趙武靈王的改革之中, 最終取得了以公子成為首的貴族集團的支援才得以進行。面在長平之戰前,就是否接受馮亭所獻上黨之地,趙孝成王也是和他的叔叔平陽君、平原君等族人商議才定下決策的。所以趙國百姓都明白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中,國君是隻相信其親族的。

腹擊就曾說: 「主雖信臣,百姓皆曰:『國有大事,擊必不為用」。

趙國政治的落後,還表現在法令不行,賞罰不明。與秦國變法之後,百姓大治,令行禁止,形成鮮明的對照。秦始皇的父親子楚曾在趙國作人質,後逃回秦國。

「趙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尋常百姓也時常違犯法令。

趙地「人民矜懻忮,好氣,任俠為奸」。「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驃悍,而武靈王益厲之」。所以韓非批評道:

「趙氏,**之國也,雜民之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

趙國自立國之初,就無法解決好國君繼承人的問屬,致使預立的國君地承人因與宗親爭位,而多次發生內亂。公元前386年,即趙敬侯章元年,即趙敬侯即位的第二年,趙公子朝為爭位,起兵叛亂,失敗後逃奔魏國,勾引魏軍襲擊邯鄲,沒有得逞。公元前374年,趙公子勝與成侯爭立,又進行叛亂。

公元前350年,趙成侯逝世,公子緤又與太子語爭立。緤敗投奔韓國。公元前347年,趙公子範又叛亂襲擊邯鄲,不勝而死,這些內亂和內戰,也嚴重削弱了趙國的力量。

對趙國損失巨大的事件則是沙丘宮變。趙武靈王是一位改革家,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在位期間, 針對趙國的衰弱進行了以「胡服騎射」為中心的軍事改革,滅中山、擊三胡,易服入秦,偵探敵情,如果他繼續領導趙國的軍事活動,趙國可能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由於他在對長子章與太子何分封及繼承問題上的錯誤,致使他在沙丘宮變中被餓死,一場內亂又使趙國受到重大損失。

趙國頻繁的內亂,使其各項發展方略受到影響, 人力、物力諸方面損失頗多,這也是導致趙國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戰國末期趙國曾遭受兩次大的自然災害: 公元前231年,趙國發生大**,自樂徐(今河北滿城西北)以西,北至平陰(今山西陽高東南),大部分建築物都倒塌損壞,地面裂開的口子東西有一百三十步長。公元前230年,趙國又遭受大旱,糧食絕收。

這兩次災難給趙國無疑是雪上加霜,加建了趙國的滅亡。

趙王用人不當,也是導致滅亡的重要原因。例如,名將廉頗成功地遏止了秦國的進攻,但昏饋的趙王在緊要關頭撤換廉頗,改以誇誇其談的趙括為將,終於導致長平之敗。廉頗奔魏後,趙王派使者探視廉頗。

「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 被甲上馬,以示可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但趙使者受了廉頗的仇人、趙王寵臣郭開的賄賂,惡意詆譭廉頗,謊稱其「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 頃之三遺矢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受了欺騙,認為廉頗已老,就不再召還,致使一代名將客死他鄉。

在趙國抗擊滅趙秦軍的關鍵時刻,趙王又聽信郭開的讒言,殺死名將李牧,加速了趙國的失敗與滅亡。

為什麼秦國趙國不通婚,為什麼秦國不直接攻打趙國

秦國與趙國不僅都是嬴姓而且還都是趙氏,是血緣關係相當近的宗親,在古代中國這種關係是不能通婚的,而表親卻是可以的。上古時,姓就是一種血緣標誌,同姓的人們,不管是什麼氏,原則上都是不能通婚的,其初始目的是符合優生學和倫理學的,並非現代某些沒廉恥之人認為的 屁規矩 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口的增多,文化發生演...

趙國有了藺相如和廉頗為什麼還會滅亡

國家的滅亡與否主要還是看實力,總體實力,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左右的。人在歷史發展中有用,甚至是重大作用,但當時趙國的實力離秦國差遠了,不滅亡才怪。在國家的整體實力,商鞅變法之後,東方六國已遠非秦國敵手 不在個人,而在君王,就算給他飛機大炮,他依然會輸 藺相如和廉頗同心協力保衛趙國,為什麼最後趙國還是滅亡...

馬上結婚了,為什麼還這麼鬱悶,都快結婚了,為什麼心情會越來越煩躁。

先不要怪你的父母!女大當嫁!男方送彩禮。這都是上面延續下來的,已經根深蒂固的印在農村人的腦子裡了。不是說你不在意就能解決的事情啊!怎麼說呢,其實女方的父母注重的不是彩禮有多少!而是注重的送彩禮這個禮節!畢竟,男方送彩禮的時候,女方的人都在,而且,女方的父老鄉親都在看著!如果不給的話,禮節上不說,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