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孫權,曹操不是互相對立的嗎 為什麼孫劉要聯合抗曹呢

2022-01-31 21:50:29 字數 6112 閱讀 3437

1樓:大漢朝皇帝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明面上是代表朝廷的,屬於**軍。

孫權割據江東對**陽奉陰違,屬於反賊。

劉備自命為漢室宗親,也不知道劉皇叔怎麼搭上的關係,血緣薄了不知多少代。但是他知道在曹操手裡確實是必死無疑的,所以四處逃竄。屬於通緝犯。

無論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如何貶曹揚劉,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當時曹操確實是權奸,把持重權剪除異己,連皇帝已經懷孕的女人都肆無忌憚的殺掉並將自己女兒嫁給皇帝以圖牢牢控制。皇帝不恨他就怪了,保皇派不憤怒也怪了。這樣反對曹操的人自然有了藉口,說曹操名託漢相實為漢賊。

到最後僅次於曹操勢力的只剩下孫權和劉備兩個了,一個是反賊,一個是通緝犯,上頭有一個手裡有無數小弟小流氓的大流氓卻穿著警服來抓他們兩個,是你的話你會不聯合另一個扛住這個大流氓?

2樓:昔日蓬萊客

曹操強大,孫權和劉備都無力獨自對抗,單獨對抗只能被曹操滅掉,只能聯手以保證自己的生存

3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可以單獨消滅劉備,孫權中的一個,但不能同時消滅兩個,劉備與孫權不能相互消滅,為了生存所以要聯合抗曹。

4樓:

這叫國際關係,曹孫劉三方好比是1個漁夫和2條鱷魚,2條鱷魚同爭一穴,漁夫來了2條鱷魚就共同對付漁夫,如果漁夫走了,2條鱷魚就會相互爭鬥,而2條鱷魚也不能你死我活,因為單憑1條鱷魚的實力是鬥不過漁夫的。

5樓:陽城幹部

各自無法抗曹,只是權宜之計。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曹操比較強。就像俄羅斯和中國一致抵抗美國。

孫權為什麼為了荊州和劉備翻臉、破壞孫劉同盟?

7樓:朱昀欣

因為荊州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基地,對劉備來說,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對孫權來說,它可以使孫權的勢力從江南向長江上游伸展,同時也可以解除上游對孫權的威脅。這樣一個地盤,大家都是必爭的。

劉備一旦拿下了益州,荊州的壓力會變得空前巨大。因為劉備有南郡,或者有荊南四郡的時候,他的力量還很弱小,孫權還可以不緊張。劉備把蜀郡和漢中都拿下,整個長江上游都是劉備的,孫權肯定緊張。

這一點,劉備集團的人應該預料到,但是沒有預料到。

等到關羽丟失了自己的生命,也丟失了荊州的時候,劉備就感到緊張了。荊州是丟不得的,必須把被孫權奪去的荊州再奪回來,於是才有了「夷陵之戰」。

「東吳的正確戰略應是攻取淮南,所謂守江必守淮,淮南壽春為其首都秣陵門戶,取得壽春,可繼續攻打徐州,總之要以淮南為跳板,再徐圖荊、徐二州。因此雖然呂蒙之計得逞,但可以說從全域性來看,東吳為以後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其實這不無道理,但也並非完全正確。首先我們並不是作為統治者去考慮問題,俗話說的好,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現在如此,古代亦如此。

在當時互相割據、三國鼎立的局面下,敵人、朋友往往只是一念之間。

孫權為了遏制曹魏力量就必須聯合劉備,但是赤壁之戰後,孫權出力最大,曹操敗走之後,卻得不到荊襄之地,確實對於一個統治者來說是無法接受的。而且荊州扼住長江咽喉,不管是曹魏還是劉蜀哪個得到了,都可以順流而下威脅東吳都城建康,作為統治者來說,首要任務是保證本國安全和遏制獨大一家。

對於曹魏,孫權有長江天險可守,而相對於劉備,如果劉備控制荊州,東吳自然就等於無險可守了。所以必須取得荊州的控制權,北抗曹操,西御劉備,這是孫權的戰略。雖然荊襄是四戰之地,但是卻是長江以南政權的必爭必守之地。

舉一個例子,可以知道荊襄對於南方政權的重要性。南宋時期,宋高宗趙構一直希望和金議和,但是在荊襄被收復之後才與金國談判,原因是佔據了荊襄之地,等於有了個金國議和的底氣,不至於陷入被動的局面。後來南宋末年,蒙古南侵,就是先拿荊襄開刀,打了十幾年,才最終拿下了襄陽,滅亡了南宋。

8樓:匿名使用者

不對,這是有失立場的本位主義觀點。

荊州對東吳同樣很重要,而且南郡夷陵這些郡縣,也都是東吳花力氣打下來的。既然孫權當時出於同盟情意,把荊州借給劉備,之後劉備就該信守諾言有借有還,多次使手段賴著不還是沒道理的。

劉備多吃多佔不講信義,壞了規矩不守道德,又豈能指望別人一直甘當傻子,不和他計較?他佔別人便宜就可以,別人佔他便宜就不可以,這不是強盜邏輯麼?

守江必守淮是沒錯,但前提是長江都歸你所有,否則上游都讓人佔著,隨時順江而下打你沒商量。孫權既然可以背盟偷襲劉備,劉備就不會小人一把,從上游偷襲孫權麼,誰能打這個保票,劉備將來不會背盟攻打東吳?這事沒人敢打包票,恐怕劉備自己都不敢。

站在劉備的立場跨荊益二州,是隆中對的戰略方針,所以荊州對劉備很重要。站在孫權的立場劃江而治二分天下,同樣是榻上對的戰略方針,荊州本來就在計劃之中。相比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二分天下的榻上對,需要獲得的地域空間需求更多。

後來因為劉備的異軍突起,孫權已經更改了原來二分天下的初衷,孫權知道變通,他劉備為什麼就不知道變通?既然是同盟,這也太不知道體諒對方了吧?

然後還有什麼孫權的正確戰略應該如何如何,什麼是正確的戰略,在我看來二分天下,南北分治才是孫權正確的戰略,早知道劉備是這麼個白眼狼,當年就該幫著曹操滅了他,或者乾脆不借荊州,益州孫權不會自己佔了?為什麼非得給劉備做幫手,結果還幫忙落不是,這是什麼道理?

反過來說,隆中對難道就是劉備的正確戰略麼?既然奪取了益州,合不效仿劉邦,他怎麼不也變通變通,乾脆放棄荊州,把全部兵力投入益州,北上奪下關中,然後就和始皇高祖一般成就帝業?

實際上又怎麼樣呢?劉備對孫權到是不手軟,居然還反過來把益州的兵力拉到荊州,在湘江和東吳對峙了,這一舉動反而便宜了曹操,從漢中進逼巴蜀。劉備真是好樣的,再把兵力拉回去守土保境,他倒是去實現隆中對啊,乘著曹軍待著漢中,既然都把益州的兵力拉到荊州了,何不乾脆拉上關羽荊州人馬一起北上宛洛,何必再來回折騰。

是沒膽還是什麼,當年他勸劉表偷襲許昌倒是能說會道,輪到他自己了怎麼也一樣慫了,那次可是曹軍最分散的時候了,怎麼不去實現隆中對指兵宛洛呢?

所以說,什麼才是對誰最正確的戰略,這個不是你我說了算的,還得取決於孫劉自己。以上。

諸葛亮遊說東吳聯合抗曹的故事

9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突出了一個義字,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屯土山關公約三事、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關雲長義釋曹操、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張翼德義釋嚴顏……都突出了一個義字,三國演義也反映了什麼是「智慧」。三國演義中有許多鬥智的故事,最精彩的一段是孫劉聯合抗曹火燒赤壁的歷史。從孫劉聯合抗曹中我們看看諸葛亮勸說的藝術?

曹操在烏巢燒糧破了袁紹後就威逼江南,荊州向曹操投誠,曹操平定江南的敵人只剩劉備和孫權。為此曹操發檄文給東吳:邀請孫權會獵於江夏,共擒劉備,分荊州之地,永結盟好。

孫權當然明白:這是「假道伐虢」之計,先滅劉備再滅東吳?

面對窮追不捨的曹操,劉備唯一擺脫困境的途徑就是聯合東吳抗曹以成鼎足之勢。而當時東吳正徘徊於是戰還是降?正在勢頭上的曹操一方面挾天子而令諸侯,一方面以百萬得勝之軍虎視江南,因此抗曹確有很大的風險:

如果抗曹不成,江東三世基業將付之東流,因此東吳許多謀臣主?ldquo;降者易安,戰者難保?rdquo; 孫權在抗曹的問題上存在兩面性:

既不想受制於曹操又擔心寡不敵眾。因此要實現孫劉聯合的關鍵是要說服孫權抗曹?

要說服孫權可非易事,作為孫權心腹的魯肅,他勸孫權?ldquo;……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因為別人照樣可以當官,而你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魯肅這一番效忠的勸說著實讓孫權很感動,可是並沒有打消孫權寡不敵眾的疑慮?

當孫權聽說號稱臥龍的諸葛亮已到東吳,就想問計於諸葛亮,但在會見前要諸葛亮先會一會江東的諸謀臣,意思是:一方面讓諸葛亮看看江東也是人才濟濟;另一方面要看看諸葛亮能否說服那些主張投降的人。因而引出諸葛亮舌戰群儒的精彩鬥智:

諸葛亮面對東吳謀臣的各種問難都針對不同的人和問題,給予有力的駁斥,或引經據典,或借古喻今,或劉備勝戰曹操的案例,使問難者或啞口、或羞愧不語?

諸葛亮對孫權的說服更是採用先激後勸。孫權越怕曹兵多,孔明越誇張曹操兵多將廣,並勸孫權如打不過曹操趁早俯首稱臣。孫權說?

ldquo;劉備怎麼不降啊?rdquo;,孔明說?ldquo;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

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又安能屈處人下乎!

」孫權聽了孔明此言,不覺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退入後堂。眾謀士都笑孔明?ldquo;愚蠢」,他們**知道,孔明是在激孫權的帝王之志,所以當孫權聽魯肅說孔明有破曹良策,才能回嗔作喜復邀孔明求問破曹良策。

權曰:「曹操平生所惡者:呂布、劉表、袁紹、袁術、劉備和我。

今數雄已滅,獨劉備與我尚存。我是決心抗曹,但劉備剛剛被打敗還有能力抗曹嗎?」孔明曰:

「劉備雖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

荊州士民附操者,迫於勢耳,非本心也。今將軍誠能與豫州協力同心,破曹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矣。

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惟將軍裁之?rdquo;權大悅曰?

ldquo;先生之言,頓開茅塞。吾意已決,更無他疑。即日商議起兵,共滅曹操?

rdquo;,為孫劉聯合打下了初步的基礎?

孔明知道孫權雖然作出決定,但孫劉聯合的基礎尚不穩固,這其中還有一個關鍵人物:周瑜。周瑜主張抗曹,他和魯肅相交又最好,可是周瑜在孔明面前偏偏對魯肅說:

「為使江東百姓不遭生靈塗炭作藉口,稱投降是上策?rdquo;周瑜的目的是想讓劉備有求東吳以便要價。面對周、魯二人的爭辯,諸葛亮不但沒有幫助魯肅勸周瑜,反而笑魯肅不識時務。

孔明說?「曹操極善用兵,天下莫敢當。向只有呂布、袁紹、袁術、劉表敢與對敵。

今數人皆被操滅,天下無人矣。獨有劉豫州不識時務,強與爭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將軍決計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貴。

這一笑實際上是是一激:周瑜為苟且偷生不思報國;

孔明更進一步說?ldquo;我有一計:只須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大喬、小喬兩人到江上,操一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

rdquo;周瑜迫不及待的問孔明:怎麼回事?於是孔明吟曹操做的《銅雀臺賦》:

…… 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hellip;…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

「老賊欺吾太甚?rdquo; 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單于屢侵疆界,漢天子許以公主和親,今何惜民間二女乎?

rdquo;瑜曰?ldquo;公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將軍主婦,小喬乃瑜之妻也?

rdquo;孔明佯作惶恐之狀,曰?ldquo;亮實不知。失口亂言,死罪!

死罪?rdquo;瑜曰?ldquo;吾與老賊誓不兩立?

rdquo;孔明曰:「事須三思,免致後悔?rdquo;瑜曰?

ldquo;吾承伯符寄託,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適來所言,故相試耳吾自離鄱陽湖,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

rdquo; 這是孔明二激周瑜的勸說藝術?

周瑜的抗曹之意進一步推動了孫劉的聯合。孫權為表抗曹的決心,拔佩劍砍面前奏案一角曰?ldquo;諸官將有再言降操者,與此案同?

rdquo;言罷,便將此劍賜周瑜,即封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如文武官將有不聽號令者,即以此劍誅之?

孔明心中明白:孫權雖然表了決心,但並不表明完全消除了孫權心中的疑惑;孔明也知道:自己再怎麼勸也是劉備的謀士,同樣的話如果出自孫權的心腹、負責軍旅的周瑜去勸效果就不同。

所以當週瑜升帳回來問孔明破曹良策時,孔明說?ldquo;孫將軍的心尚未穩,擔心曹兵之多,怕寡不敵眾,所以現在還不可以決策,如果將軍能以軍數開解,使其釋疑,然後大事可成?rdquo;

當週瑜復見孫權問?ldquo;明天我要調撥軍馬,主公心有疑否?」果然孫權?

ldquo;但憂曹操兵多,寡不敵眾耳。瑜說:「主公因見操檄文,言水陸大軍百萬,故懷疑懼,其實這是假的,操軍也就是

二、三十萬,而且是久疲之卒,曹操對投降之軍尚心存疑慮,其數雖多,不足畏也。瑜得五萬兵,自足破之。願主公勿以為慮?

rdquo;權撫瑜背曰:「公瑾此言,足釋吾疑。張昭無謀,深失孤望;獨卿及子敬,與孤同心耳?

至此孫劉聯合才算全部完成。從歷史看:孫劉聯合固然有聯合的基礎,也有各自的利益在,但如果沒有孔明的成功遊說,恐怕孫劉聯合難以實現,即使勉強實現了聯合也難成功火燒赤壁,三國鼎立之勢更無從談起。

當然歷史就是那麼安排的,必然有孔明這樣的人物推動此事。但從孔明的遊說中可否對我們有一些啟示呢?表面上看是諸葛亮能說會道,但他決不是坐談立議無人能及,而隨機應變百無一能的人;諸葛亮的遊說中融入了他多少的智慧和對真相、歷史、對交戰各方的態勢、人物、地理的瞭解,更能審時度勢、察顏觀色地嫻熟的運用勸、激、辯、釋,甚至以退為進等多種藝術,使每一次勸說都向成功方向邁出堅實的一步?

曹操和孫權手下有多少名將,曹操 劉備 孫權的手下名將各有哪些?

曹操軍團 武將 張遼,曹仁,徐晃,夏侯淵,夏侯敦,張頜,典偉,許儲 力,以之衝鋒陷陣自能 文官 郭嘉,荀域,荀攸,賈詡,程昱,其中郭家是最牛的 後期的也很多,劉曄,司馬懿,陳群.孫權軍團 武將 甘寧,太史慈,周泰,淩統,徐盛 文官 魯肅,周瑜,顧雍,呂蒙,張昭,張紘,陸遜.以上都是玩三國時能力在90...

董卓曹操諸葛亮袁紹孫權劉備這幾個人的關係

東漢末年,董卓把持朝政。曹操 袁紹 袁術等起兵討伐董卓,孫權的父親孫堅是袁術的部下。軍閥割據混戰。起初,曹操與袁紹聯盟,對抗袁術 公孫瓚。劉備當時依附公孫瓚。後來劉備脫離公孫瓚,獲得了徐州。又被呂布奪了徐州。劉備投奔曹操,一起滅了呂布。劉備叛曹操,割據徐州,被曹操擊敗,投奔袁紹。孫權的哥哥孫策脫離袁...

《三國演義》曹操孫權周瑜劉備最終各自的下場和結局

曹操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 220 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魏武皇帝,廟號太祖。孫權 229年,孫權於武昌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 今湖北鄂城 東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 今江蘇南京市 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