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要伐吳?給關羽報仇只是藉口,劉備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2022-01-31 09:16:59 字數 1416 閱讀 9842

1樓:

興兵伐吳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軍事行動,只不過是藉著替關羽報仇的名義。

早在公元207年,尚在南陽隱居的諸葛亮就對劉備指出了荊州的戰略意義:「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諸葛亮隨後更是為他作出了戰略規劃:佔荊州以積蓄國力,再圖益州之險峻,待局勢有變時,從益州出兵秦川,再令一勇將從荊州出兵取宛城洛陽,兩路夾擊逼擊曹魏。

公元221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三個月後興兵伐吳,此時距離關羽被害已經超過一年的時間。

因此可以說,興兵伐吳,非為報仇,而是意在荊州。

自關羽被害後,魏蜀吳三方的力量發生了一些變化,綜合對比發現,此時的局勢對劉備是最有利的,伐吳是奪回荊州的最佳時機。

雖然吳國斬殺了關羽奪回了荊州,但自身也蒙受了很大損失:東吳原本就不盛產武將,此時黃蓋、程普、淩統都已先後病死,荊州的三任都督周瑜、魯肅、呂蒙也已離世,唯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陸遜,還是在荊州之戰前被孫權發掘出來的。

魏國方面,梟雄曹操已死。曹丕之才不及其父,而且登基後立足未穩,加上此前赤壁之戰的陰影,曹丕未必敢輕易開戰。

反觀劉備這邊,除了關羽已死,他麾下尚有張飛、黃忠、趙雲、馬超、魏延等武將,加上智囊諸葛亮的輔助,基本上延續了巔峰時期的陣容。

而且現實的壓力,已經逼迫劉備不得不動手。

劉備麾下的武將雖然實力耀眼,但有一處硬傷,即年齡偏大。

此時的劉備年過六旬,張飛年過五旬,黃忠出場時即是老將。

此時的趙雲也並非青壯,他的年紀比劉備還要大,剩下兩人中,馬超要鎮守西涼,魏延鎮守漢中。

真實的歷史中,至始至終,諸葛亮都沒有對興兵伐吳這件事提出過反對意見。

以他的才智,自然可以預見:此時討伐東吳合乎情理,局勢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那麼接下來,劉備面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北伐曹魏,要麼隱忍以圖後計。

第一條:如果不進攻東吳,孫權自然不會主動歸還荊州,那麼北伐唯有從蜀道進軍,可面對兵多將廣的曹魏,劉備心中並無勝算,而且此時吳蜀聯盟已經破裂,難免東吳不會在蜀軍北伐時再度背後捅刀。

第二條:隱忍待發。此時三國君主,曹丕和孫權都年富力強,唯有劉備年老體衰,留給他的時間已然不多,而且荊州一失,對士氣和民心影響頗為嚴重。

若出兵征討,或勝或敗總歸有五成的勝算,如果隱忍不發,非但荊州不能奪回,連一成的勝算都沒有了。

2樓:玉兔一捧雪

有點順路的意思,一方面是報仇,另一方面是奪取吳國

3樓:韓小雅測評室

劉備晚年為什麼死磕東吳?為關羽報仇只是原因之一,還有兩個原因

劉備攻擊東吳是為關羽報仇,為什麼?

4樓:韓小雅測評室

劉備晚年為什麼死磕東吳?為關羽報仇只是原因之一,還有兩個原因

5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為報仇,而是劉備的時間不多了。他想快點統一三國。

為什麼劉備伐吳,諸葛亮勸不了呢

三國鼎立之勢形成以後,關羽北伐,威震華夏。孫權不滿關羽獨得其利,趁機派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在曹軍和吳軍的夾擊之下,丟了荊州,併為東吳所擒殺。蜀主劉備為了替關羽復仇,收復荊州,不聽諸葛亮 趙雲等一眾大臣的勸告,毅然決然發動了伐吳之戰。正是這次伐吳之戰,讓蜀漢的實力在關羽丟失了荊州之後,再次一落...

劉備稱帝后,關羽張飛為什麼沒封王

我國從西漢清除異姓王后就,白馬盟誓 無功不得封侯,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備也是漢朝子孫,自然遵守這一條。實際就是後來的朝代,不是漢朝後裔,也基本遵守這一條。只有少數破例。比如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對大唐有 再造之功 才不是皇帝的同宗皇族,破例封郡王。關羽,張飛沒有後來諸葛亮功勞大吧?諸葛不一樣不...

桃園三結義,高傲的關羽張飛,為什麼甘心與劉備結拜呢

眾所周知,關羽關二爺雖然在民間有很高的聲望,甚至被各行各業奉為了祖師爺,但他並不是一個好相處的人,反而剛而自矜,性格護前,說白了就是誰都不會被他放在眼裡,而且不能接受別人比自己強。與他齊名的張飛,也沒有好多少,他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也就是說專門親近士大夫,卻看不起小人物。如此看來,他們二人都是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