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元朝的歷史問題!急,關於元朝的歷史問題,為什麼元朝是中國的歷史?

2022-01-31 08:54:28 字數 4102 閱讀 9310

1樓:86苗俊春

在元代(1271-1368)98年間,共有52個年份在大都地區發生輕重不同的水災,水災年份約佔元代總年份的53%。

元朝水災具有以下特點:

* 大強度降雨是造成元大都地區水災的主要原因。

* 山洪暴發與河流決堤是造成水災的另一原因。

* 元代大都地區水災季節分佈明顯,發生在夏、秋季節水災約佔全部水災的70%左右。

* 元代大都地區水災的地域分佈不均勻。大都城和大興、宛平最多。

元代98年間共有旱災年份19個,約佔元代總年份的24%。在這19個年份中,一般間隔2-4年就發生一次,只有3次前後間隔5-6年,兩次前後間隔分別為10年和14年。從時間間隔分佈不均的特點看,元代大都地區的旱災有明顯的多發期和少發期。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大都地區往往旱澇發生在同一年,即春旱而秋澇。在元大都地區發生旱災的19個年份中,有15個年份亦發生輕重不同的水災,約佔元大都地區旱災總年份的79%。其中2023年-2023年,連續3年皆為先旱後澇。

元代大都地區是一個**活躍期。其間發生18次**,平均5年多一次。以2023年和2023年的兩次較為強烈。

元代共發生28次蝗災,約佔總年份的28%。蒙古民族以畜牧業為主,造成元大都地區蝗害也相當嚴重,引人注意。據初步統計,從2023年到2023年的28年間,元大都地區共有10個年份發生蝗災,平均2.

8年發生一次,而在2023年到2023年底,元大都地區共有17個年份發生蝗災,平均每3.4年發生一次,兩者比較,可以發現二者幾乎相差無幾。這是因為蝗蟲的滋生只需要適宜的溫度、溼度和土壤,以雨澇為主兼有乾旱和以乾旱為主兼有雨澇,二者的區別對於蝗蟲的滋生並不重要。

但是,如果仔細排比元大都地區蝗災的年份,仍然可以發現蝗災發生的一些規律,如果將個別年份忽略不計,那麼元代在大都地區發生的所有27個蝗害年份中,2023年蝗災與2023年的蝗災間隔6年,2023年與2023年蝗災間隔6年,2023年蝗災與2023年蝗災間隔5年,這3個較長的時間間隔段劃分出了2個蝗災相對比較集中的階段,即2023年—2023年的21年間,共發生9次蝗災,平均每2.3年發生一次;2023年—2023年的15年間,共發生7次蝗災,平均每2.1年發生一次。

總言之,在3世紀90年代到14世紀30年代,元大都地區的蝗災比較頻繁。如果把發生蝗災的年份和發生水災或水旱災的年份進行對照,則發現,蝗災大多發生在水災或水旱災的當年或次年。

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於元朝的歷史問題,為什麼元朝是中國的歷史?

2樓:很多很多

元朝是由蒙古族統治的,但它仍然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元朝和蒙古帝國是兩回事。2023年,是元朝而不是蒙古帝國征服了宋朝。

忽必烈於2023年建立了漢化的元朝,並自稱是中國的皇帝。那時,宋朝在南方仍然存在。因此,蒙古帝國征服宋國的說法是錯誤的。

忽必烈建立了中國式的**朝廷,尊重中國文化。雖然他對漢民族有嚴格的規定,但他從未強迫漢民族過任何蒙古式的生活。中國的語言和傳統得以保留。

元朝也有漢朝**,孔子在那個時候被授予貴族稱號。中國文化是在元朝儲存下來的,而不是蒙古化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國際上不承認元朝是中國的歷史是因為元代統治族群后裔蒙古國的存在,如果蒙古國沒有在二戰後獨立,那麼元朝的歷史就會被廣泛地承認為中國歷史。這裡和血統無關。

看看英國的歷史,基本上屬於本土人士的很少,從征服者威廉開始到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直到都鐸王朝,基本上都可以說是法國人在英國的生活史,這些時段誕生了劍橋、牛津,度過了封建社會到資本社會的轉變期,並且最後形成了獨特的英格蘭文化。

如果按照中國民族主義者的判斷準則,這一段時間應該算在法國的歷史中(英語很大部分都脫胎於法語)。因為那段時間法國人屬於統治階級、兩國現在各自擁有主權和獨立,為什麼還要把這段時間算在英國頭上呢?是英國人為了面子才硬生生的把它寫進本國曆史中的嗎?

其實,元朝算不算我們的歷史這和外國人承不承認無關。元朝的政體基本沿襲了中國古代的行政結構;國號元的選定出自中國古文獻;幾代元皇帝的諡號、廟號都沿襲於中國;元朝皇帝沒有讓我們學習他們的語言、沒有強迫我們繼承他們的傳統、本國的文化雖然有斷層,但是典籍還是較為完整的儲存了下來,並且催生了元曲的發展。這些和同時期的其他幾個蒙古汗國是有不同的,那些汗國保持著自己的文化獨立性,既不吸收當地文化也不傳播發展本族文明,幾乎沒有和統治地區的本土文化產生交集,完全就是一副想著霸佔一段時間的態度。

所以,他們即使最後消亡了也沒有給當地的歷史留下什麼痕跡,這和中國的元王朝是不同的!國外史學家不把這些汗國曆史算在當地各國的本國史中是有道理的,但是不把元朝歷史算在中國古代史中我認為才是無知或者別有用心的表現。

此外元朝官方編修了宋、金、遼史,而且是皇帝忽必烈下詔,丞相脫脫主編的,同時政治體系也採用中國政權架構,說明官方基本認同中國文化。

中國是以文化立國的,不侷限於宗教、血統、地域,所以元朝屬於中國史。

並且無論是成吉思汗還是忽必烈都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而不是蒙古國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證據

4樓:匿名使用者

從小老溼教的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你都忘了啊 以前得北方領土現在一部分不都還在中國版圖上嗎!!

5樓:匿名使用者

南宋和蒙古帝國本來是兩個國家,忽必烈滅南宋之後,將首都遷到北京,建立了元朝,元朝是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對於它是否屬於中國歷史,我這裡有一段材料:「他(忽必烈)在中國人設計的宮殿裡進行統治,舉行復雜的儒教儀式,建立新的孔廟,因此,不可避免地成為中國式的皇帝......

忽必烈只是蒙古各汗國名義上的君主,其實他的權力僅限於中國。(斯塔夫阿里諾斯《全球通史》)」可見當時的蒙古帝國在滅亡南宋之後,位於中國的元朝已經逐步漢化,蒙古帝國是否屬於中國歷史存在爭議,但四大汗國之一的元朝,是屬於中國歷史的。

另外,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元年(2023年)下詔編修《元史》,眾所周知朱元璋建立大明,推翻了蒙元統治,可見明王朝都承認元朝是中國歷史。

為什麼歷史上關於元朝的記載很少?

6樓:小螞蟻爬爬賽

元朝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只98年,時間短,加上戰爭多,是元朝文獻記載少的主要原因。

元朝文學以元曲與**為主,對於史學研究也十分興盛。相對的元朝的詩詞成就較少,內容比較貧乏,但是文以虞集為長,詩以劉因為著。傳統的詩詞雖然也產生了一些優秀或較好的作品,但整個說來,成就不高。

而戲曲出現了偉大作家和許多優秀或比較優秀的作品,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

7樓:哆啦

一群蒙古外族統治了短短98年天天搞侵略哪有閒心記錄啊,他們崇尚武力,並不太重視文化。種族壓迫比較嚴重,百姓民不聊生搞文學的當然就少之又少。即便有點功勳歷史 明皇帝為穩江山必定抹殺元的一切,畢竟當時在漢人心裡外族統治也是一段屈辱。

歷史問題(元朝與南宋)

8樓:初武子

背景:南宋(1127—1219)末期,出現了好些可歌可泣的忠臣烈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天祥。

宋恭帝德佑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朝元帥伯顏率二十萬大軍東下,安慶、江州相繼投降。鎮江、常州、平江府(今蘇州)都不戰而降。宋朝太皇(謝道清,理宗後)太后(全太后,度宗後)兩個寡婦和一個五歲的幼君(趙顯)儘管早已下詔書要各地起兵「勤王」,無奈各地守臣都畏首畏尾,不肯響應。

只有知贛州文天祥以一介書生挺身而出,糾合義兵兩萬餘人,於八月下旬趕至臨安(今杭州),決心要與元軍決一死戰。德佑二年(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幾路元軍彙集於臨安城外。文天祥和將領張世傑一起建議集中兵力,守城決戰,又建議太皇太后和幼帝撤往南方安全地帶,都未被接受。

太皇太后只想降表儲存宋朝社稷。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元營談判。文天祥一身正氣,義正嚴詞指責元軍,被伯顏扣留,後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途經鎮江時經群眾幫助脫逃。

二月,元改臨安為兩浙大都督府,太后與恭帝趙顯被逼向元軍投降,南宋滅亡。

此時,南宋大臣陳宜中、陸秀夫、張世傑在福州立趙昰為帝,年號景炎,即宋端宗。文天祥一到,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他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招募軍隊。不久,元兵進福建,端宗乘海船南走。

景炎二年(至元十四年,2023年)文天祥率義軍從福建南下廣東,轉入江西,與元軍英勇戰鬥。

ps:從這段背景中就可以看出,文天祥抗元只不過是為了恢復南宋統治,當然其中也包含一點漢族統治天下才為正統的色彩。

9樓:匿名使用者

貴族與民族的階級矛盾。

孫中山早就糾正了,他說: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

事實上,民族的反義詞是貴族。

有關於漢代的漢武帝歷史問題關於男風的

有漢一朝,不獨漢武好男色,其他諸帝多近男風,例如漢文之於鄧通,漢成之於張放,漢哀之於董賢 非韓嫣之一例也 漢朝劉氏從劉邦開始的皇帝,每個都喜歡男人。那是一種血統,造就了以後的魏晉風氣,上流社會以龍陽之好為榮。所以魏晉之後,社會上對有龍陽之好的說法都是說頗有魏晉古風。其實網路 漢武帝與他的男寵 只是一...

元朝的統一有什麼歷史意義,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 它結束了唐末以來 五代十國宋遼金夏 國內 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 明 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 它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它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元朝的統一,還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

關於歷史問題極大的不解,關於歷史問題一個極大的不解

世間很多東西都是在現場殘存了一鱗半爪的,因而流傳出來,被古今說書藝人進行加工,是指更生動,更刺激,從而吸引茶客的注意.比如流傳至今的鴻門宴之類典故,除了當時在場者事後複述或者記錄外,更有可能的是人們在流傳這些典故時,自己多多少少增添了主觀臆想的成分,導致這些歷史更豐富更完整.所有的歷史資料,都有其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