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來歷簡短以下急需,中秋的來歷簡短100字以下急需

2022-01-30 02:56:49 字數 5322 閱讀 2389

1樓:紅色傳人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古人將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而一季又分為孟、仲、季三月,八月是仲秋之月,而十五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正處在秋季的正中,所以把八月十五稱為「中秋」或「仲秋」。中秋夜,月亮最圓,月色最美,因此人們把月圓看成是團圓的象徵,同時也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

中秋節也稱為「秋節」,因為它是秋季最大的節日而又處於秋之中的緣故。另外,中秋節在北市也稱為「果子節」(中秋節適逢各種瓜果成熟上市且又有以瓜果饋贈的習俗)。

中秋節從民俗的關點來看,它是起源於古代「祭月」的風俗。遠在太古時代,人們對一切自然界的事物都有敬畏的心理,把日、月、山、川、雨、電,甚至獸、樹等,都奉為神靈加以膜拜,而月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僅次於太陽,自然也成為重要的祭拜物件。周禮中就記載:

周天子在每年中春的白天,在國都的東郊舉行隆重的儀式祭日;在中秋之業夜在國都西郊祭月迎寒。

就天文學的關點來說,中秋節是太陽經過秋分點最接近的一個滿月日,此時太陽光線垂直照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晝夜剛好平分,月量在黃昏時刻出現,雲霧稀少,秋高氣爽,最適合欣賞,所以把這一天定為祭月的日子。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的「秋報」祀土地神。我國以農立國,因此對土地的收成十分重視,因此在播種的時候,常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稱為「春祈」,而在收成時,也祭祀土地神,答謝神的庇護,稱為「秋報」。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節,這一天大家拜的也是土地公,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代「秋報」的遺俗,再加上後人附會祭月、賞月的習俗而逐漸流傳下來的。

中秋正式成為歲時節日,在禮記與史記中就有提及。秦漢的時候,中秋節還舉行敬老活動,官府向老人賜予坐凳、手杖和用蒸熟黏米飯做的圓餅。而晉代時就有賞月的風俗,不過一直要到唐代,唐太宗正式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後,中秋節才真正成為民間的重要節日。

中秋節之所以會成為中國的傳統佳節,與中國古代關於月亮的種種美麗的神話傳說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中秋節也稱為月夕、月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嫦娥奔月」,它最早記載於淮南子這本書中,故事是說:夏朝太康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后羿精於射箭的勇士,後來變成了一個暴君,嫦娥是他的妻子。后羿為了長生不老,便特地向西王母求取不死之藥,他把藥帶回去告訴嫦娥,不料嫦娥卻把藥偷吃了,飄飄然飛到月宮裡去了。

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是我們的祖先在缺乏科學知識的情形下,對月亮中的陰影所產生的豐富想像,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月亮奧祕的強烈慾望,把!奔月的故事和中秋節聯想在一起,給節日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月宮泛指月亮,狹義則指月中的宮殿。相傳月亮中不但有宮殿,還有人物(嫦娥及吳剛)、樹木(桂樹)及動物(金蟾與玉兔);從漢晉以來,還有月宮伐桂之說。在唐代的《酉陽雜俎》書中,就記載了「吳剛伐桂」的故事:

吳剛是西河的人,曾去學做神仙,因為懶惰,玉帝懲罰他到月裡去剖柴。相傳那棵大桂樹,他揮斧頭用力去砍,但是斧頭砍入樹身,一拔出來,傷口馬上就癒合,根本無法損它一絲一毫,因此不能回去覆命,他不得不留在月裡不眠不休的砍那棵大桂樹;人們又稱月亮為桂月、桂輪,稱月宮為桂窟、桂宮,並比喻科舉考中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並演化出賞桂、飲桂花酒的習俗(只有在有桂樹的地方才賞桂)。

中秋節的來歷,急需100字以下

2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 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 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 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 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 究。蘇東坡有詩寫道: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 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3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為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民間中秋節有吃月餅、賞月、賞桂花、猜燈謎等多種習俗。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中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4樓:

今天是中秋節。晚飯後,我和爸爸媽媽在小院裡,一邊品嚐月餅,一邊聊天賞月。

夜靜悄悄的。深藍色的天空,月亮好似圓盤,已不是平常的那種彎彎的小船了。它把一片片皎潔的光輝灑向大地。

它不像太陽光那樣耀眼、奪目,只是將自己的光輕輕地灑向小院的每一個角落。清風習習,我感到清爽怡人。一家人說說笑笑,讓人感到溫馨無比。

我看著那圓盤似的明月,體會著濃濃的親情,我的心好像長了一對翅膀,飛向那無垠的夜空

5樓:留下一片林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中秋節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6樓:鹿薄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7樓:匿名使用者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

」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

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8樓:庫樂安

終么么么妹子家用他的

9樓:經典故事講述者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中秋節的故事》: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歷(100字左右)

10樓:利曉藍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11樓:桐月的日落之前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習俗

1、賞月

賞月的風俗**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

2、追月

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曆八月十五,興猶未盡,於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為「追月」。

12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按照我國古代曆法,由於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夏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中秋節才成為了牢靠的節日。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13樓:弦琰

有獎勵寫回答共30個回答

我的**1陌陌

聊聊關注成為第15位粉絲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 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或月夕 仲秋節 八月節等。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眾說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 春節 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不過,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中秋也有著悠久的源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 一詞,最早見於 周禮 根據我國古代曆法,漢服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 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 仲 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載 其中春 中秋釋奠於文宣王 武成王 及 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 周禮 一書中,已有 中秋 一詞的記載。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 一詞最早出現在 周禮 一書中。到魏晉時,有 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 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