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和趙國是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兩個國家改為縮句

2022-01-22 10:07:28 字數 4851 閱讀 7274

1樓:感性的轅門射戟

魏國和趙國是國家。

魏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前344年稱王、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

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1年(一說:

公元前339年)魏惠王從安邑(一說:魏縣)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亦稱樑國。。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趙國(前403年至前222年),是戰國時期華夏族(漢族古稱)在中國北方建立的一個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之後,原為趙侯。於公元前325年稱趙王(按照周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但楚、吳、越三國的君主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稱王,到了戰國各大強國的國君相繼稱王)。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封趙烈侯趙籍為諸侯立國。

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國都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在邯鄲定都長達一個半世紀。公元前222年,滅於秦國。

公元前208年,趙歇重建趙國,定都信都,數年後為漢將韓信所滅。

2樓:匿名使用者

魏國是趙國是兩個國家

縮句,就是把「枝稠葉茂」的長句子,縮短為只留「主幹」的短句子,並且不能改變原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去枝減葉。無論多麼複雜的單句,只要層層壓縮,就會越來越簡單,最後剩下的就是這個句子的「主幹」,主幹也就是主語 謂語 賓語。換句話說,「主幹」就是把所有的定語、狀語、補語都壓縮了之後餘下的部分。

歷史與歷史學有何區別與聯絡,請舉例分析

3樓:匿名使用者

1、定義不同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2、廣義方面不同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絡。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

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3、史學沿革不同

歷史:「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

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曆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

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歷史學: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

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儲存書籍的蘭臺(御史臺)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隨著封建民主制度發展,到晉朝不僅設立官方專業的著作省,也有了專門負責著作、修史的高階**,同時允許民間修史。官史和私史並存,體現官方立場和人民立場的史學觀也逐漸形成。後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相對客觀、準確的歷史著作作為正史,代表官方史學。

歷史與歷史學的聯絡:

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4樓:王王王小六

區別:1、本質不同:歷史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依據,歷史學是根據已經發生的歷史討論研究出它存在的價值、意義或者影響。

2、性質不同:歷史一般指的是人類社會歷史,而歷史學是一門學科,用來對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進行研究,發現規律。

3、研究的結果不同:歷史只是告訴人們發生的既定事實,而歷史學可以告訴我們從中得來的教訓或者經驗、影響。

4、傳播性不同:歷史本身不可以傳播,但是歷史學可以傳播。

聯絡:1、歷史是歷史學的基礎,沒有歷史,就沒有歷史學的存在。歷史學的建設依賴於歷史。

2、歷史學是歷史的外在表現。歷史學的任務就是通過歷史發現規律,**價值。

3、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即歷史學。

4、歷史學是歷史的延伸。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歷史學就是將這個軌跡描述並呈現出來。

擴充套件資料

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真實發生的事情是歷史,而通過這些歷史材料和事件,反映出的對我國遭受列強侵略、封建制度轉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序、近代人民的抗爭等則是歷史學研究的範疇。近代人們的抗爭是鴉片戰爭等侵略歷史的延伸,是人們發展的軌跡總結,所以歷史學是歷史的延伸和表現。

5樓:丶丶八點半

首先歷史的定義很廣,包括所有過去的事情,大到二戰,一戰,辛亥革命,光榮革命,獨立戰爭,小到你昨天發生的事,前天發生的事甚至前一秒發生的事。這是定義歷史學是多段歷史組成的學科,世界史,近代史,古代史,以及各個國家的歷史朝代,時期。聯絡就是歷史學是歷史的縮小版,而且分為很多部分

6樓:悠然驚風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區別:歷史學:是對過去事件的研究;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歷史:是指過去的事件和對過去事件的系統闡述。

舉個例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歷史事件,屬於歷史。而對"玄武門之變"事件的背景,原因,結果,影響等的研究就是歷史學範疇。

7樓:超人我不會飛

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 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

」——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

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8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指過去、記錄解釋部分過去的學科。歷史學則是研究歷史的學科

歷史和歷史學的區別

9樓:亢增嶽完春

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專

自然史和屬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

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

「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戰國時期韓國是怎麼滅亡的,戰國時期,秦國是怎麼滅掉韓國的?

戰國的韓國,春秋時晉國六大夫,戰國七雄之一,姬姓。春秋時,晉昭侯封其叔叔成師於曲沃,成師的兒子莊伯又封弟弟姬萬於韓原 今山西省稷山縣 韓萬以封地為姓,稱韓武子。公元前589年,韓武子之孫韓獻子佐晉景公打敗齊國,被封為大夫,為晉國六大夫之首。公元前453年,晉國被韓 魏 趙三家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

戰國時期趙國有多大,古時候趙國有多大

不大,河北中南部,山東西北部,山西中部和北部 古時候趙國有多大 各個時期,趙國的疆域大小不同,在趙武靈王時期,是趙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疆域也最為廣闊,古文獻稱之為 地方二千里 戰國策 趙策二 此時趙北部疆域擴充套件到今內蒙古中部 陝西北部一帶,以趙長城與北方少數民族為界 趙東部邊境延伸...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是如何變法的

重要的是 復魏國 魏文侯時期制的李悝變法 秦國 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 楚國 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 其餘的還有 趙國 趙武靈王改革 胡服騎射 燕國 燕昭王時期,任用樂毅等進行改革 韓國 韓昭侯時期,任用申不害變法 齊國 齊威王時期,任用鄒忌改革 先是魏國的吳起變法 以失敗告終 後來是 秦國 商鞅變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