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清朝旗人等級的問題,關於清朝的官服與等級問題

2022-01-12 16:28:59 字數 5021 閱讀 6371

1樓:匿名使用者

漢軍旗人地位是最低的,也不如滿蒙旗人受重視和信任,歷史上歷次被削減,最後人數還不如滿洲旗人多,好像還曾有漢軍旗人造反,地位遠不如曹雪芹家族那樣的內三旗的滿洲奴才。滿清也挺有意思,既把他們看做旗人又牢牢的貼上「漢人」的標籤,俗稱「兩邊跨」,並沒有大量抬入滿洲八旗,不過這些清朝「漢人旗人「現在的後人都入了滿族了。

2樓:匿名使用者

分為三階,由滿漢蒙組成,滿族最高,蒙族次之,漢族最下。其中滿八旗的藍旗最弱,黃旗最強。再前期一段時間內,藍旗成為至高無上,鰲拜死後,藍旗淪為最下階,正白旗則是一直屬於上等位置。

3樓:匿名使用者

滿八旗高於蒙漢八旗!滿上三旗高於其它五旗,其中兩黃旗是皇上及太子所有!普通旗人就是編入的普通人,級別還要看具體,比如是旗主,王爺,貝勒等!

4樓:匿名使用者

滿洲八旗分上三旗和下五旗,下五旗居上三旗之後。

由皇帝親領的三旗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貝子分領的五旗為"下五旗"。清朝入關前下五旗為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鑲藍旗;入關後順治皇帝憑藉**政權的政治經濟力量,掌握正白旗,撥出正藍旗,下五旗調整為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白旗、鑲藍旗。

清軍入關後,上三旗為鑲黃、正黃、正白。每旗設滿、蒙、漢三軍,分別為鑲黃滿、鑲黃蒙、鑲黃漢,正黃滿、正黃蒙、正黃漢,正白滿、正白蒙、正白漢。皇帝可任命皇子統領。

原則上都為皇帝親軍,但實際上只有滿、蒙上三旗才能充任,漢軍上三旗實缺額。由滿、蒙上三旗(內務府三旗)中選拔郎衛,負責宮廷內侍衛。其中優秀者,則日侍禁廷,供驅走,稱御前侍衛,稍次者為乾清門侍衛。

內廷侍衛人員必須由上三旗滿洲、蒙古軍中選任,漢軍不得與。

「上三旗」實行郎衛制,紫禁城內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內務府選出侍衛,由領侍衛內大臣六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各二人)統領。分成內外兩班宿衛。內班宿守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等內宮,多用滿人。

外班宿守太和門等外朝,兼用滿人、蒙人。

下五旗主要任務是駐守京師和各地。雍正帝為進一步加強**統治,嚴格區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領(外佐領)和府屬佐領(內佐領)的隸屬關係,其佔主要部分的旗分佐領,實際上亦由皇帝直接控制。

下五旗兵衛制官兵,滿、蒙分左右兩翼備宿衛。各設前鋒統領一人,備警蹕宿衛。各旗精選四千八百人為養育兵,訓練技藝。後來兵額屢增,到乾隆年間,滿、蒙養育兵已有兩萬零三百餘人。

在正身旗人之中,雖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人之分,但他們在補旗缺、科舉、仕途、法律、糧餉、旗地和撫卹等各方面待遇都是相同的。除此之外,只在以下幾方面略有不同:

清初曾有過逢重大節日,皇帝單獨加恩上三旗人員的情況。這種例子,一般見於順治朝,之後罕見。

皇帝挑選宮廷侍衛以上三旗子弟為主,兼收下五旗子弟。

下五旗旗人如遇本旗旗主的重大事務,如紅事、白事等,有為旗主家效勞的義務。

下五旗旗人常常出任本旗旗主的府員,如王府侍衛等等。

漢軍旗人地位是最低的,也不如滿蒙旗人受重視和信任,歷史上歷次被削減,最後人數還不如滿洲旗人多,好像還曾有漢軍旗人造反,地位遠不如曹雪芹家族那樣的內三旗的滿洲奴才。滿清也挺有意思,既把他們看做旗人又牢牢的貼上「漢人」的標籤,俗稱「兩邊跨」,並沒有大量抬入滿洲八旗,不過這些清朝「漢人旗人「現在的後人都入了滿族。了。

關於清朝的官服與等級問題

5樓:百度使用者

花翎翡翠翎管作為現代收藏品,在歷次大型拍賣會中均表現不俗。花翎是清代**的冠飾,用孔雀翎毛飾於冠帽後,以翎眼多者為貴。翎管,就是用來插孔雀翎子並使之與冠帽連線的附屬飾件。

要了解翎管的價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樣,例應隨官秩(官職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為稍次,鎮國將軍等戴單眼花翎,而親王、郡王雖然爵位比以上更為尊崇,非蒙皇上特賜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經賜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晉見時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親王、郡王都不賜戴花翎,這是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由有「紆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之例有花翎者,內廷王、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等以及領侍衛府官、滿員(滿族**)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藍翎,也就是俗稱「野雞翎子」了。清代的親王、郡王中賞戴花翎的,僅見於乾隆朝。當時順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為當了前鋒統領,便向皇祖乾隆乞賜花翎。

乾隆說,花翎是貝子之制,諸王戴了就會失制。軍機大臣傅恆就代為說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兒,以為美觀。

乾隆這才答應了,同時賜給另一位皇孫三眼花翎,說:都是孫輩,以為美觀可也。可知當時諸王想皇上賜戴花翎,並非為了追趕時髦。

清代勳臣中,功勳卓著或恩寵有加者,僅僅能夠得到皇上賞賜的雙眼花翎。比如賢相傅恆、權相和坤、福康安(傅恆之子)等,都只得到雙眼花翎,而且,清代定製,外任文職**無賞花翎者。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觀的直隸知府,受到皇上特別眷愛,古北口大閱兵時,就特乞皇上賞戴花翎,乾隆笑道:

「像你這這樣矮小侏儒樣子,都愛戴花翎呀?!」就賞賜給了他。此後,外任各省總督、巡撫等大員,也就屢有蒙恩賜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軍功卓著不可蒙賜花翎。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收復臺灣,詔封靖海侯,子孫世襲,而施琅卻上疏辭侯,懇請皇上賜花翎。當時,在外領兵的將軍、提督都還沒有賜給花翎的先例。

康熙乃特旨賜施琅戴花翎。可見在當時文武臣僚小目中,賞賜花翎簡直比封侯還要榮耀。

正因為此,後來的清代文官對獎戴花翎特別重視。除軍功外,非「異常勞績」不得保獎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過三名。道光二十八年(2023年),因修皇族的族譜「玉牒」造成,提調官增慶被奏賞花翎,這是首開軍功之外的「別項勞績保翎」之例。

從此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運事宜、勸捐、抽釐之類,都相率保薦花翎。光緒初年,大保案迭興,加官加銜,各種新奇花樣不可勝舉,戴花翎者,滿街行走了。

這時花翎身價儘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見外地赴任低階**時,在冠服方面仍有嚴格規定。若有花翎、藍翎人員,其翎管不準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帶皮子玉者,都要以違例論處。

到清末,捐例大開,用錢也可以買到花翎戴,保案內就再沒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錢買到花翎的,是廣東洋商伍榮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數萬金,朝廷無力嘉獎,於是就破例賞戴花翎,一時榮之。

後來,鴉片戰爭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而且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這樣實捐銀較少,捐翎者遂多。

咸豐九年(2023年)又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每枝七千兩,藍翎四千兩。

到了後來,每枝花翎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窮途末路了。瞭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對於今天的收藏愛好者是十分有益的。

在花翎當紅的清代全盛時期,連綴翎子與冠帽的翎管價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樣如旱菸管粗細,長二寸許,圓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埠,中空大如菸嘴。翎子就由此插入。

戴上冠帽後,翎子就垂在腦背後。

除了低階**翎管只准用紅玉外,文武大員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類寶玉、象牙或者玻璃燒製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為時髦盛行,當時價值最貴,如今收藏價值最高。榮祿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裡瑩澈,從外面看,翎毛纖發畢睹,是一種叫做「玻璃翠」的玉管,當時價值一萬三千金。一般勳官高位大員的翡翠翎管也多價值七八千銀子。

當時一些清水衙門的京官頭上花翎兒,有的也就值二三兩銀子。

翎管既然是榮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鑽營者自然也就會在這小小的撈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場上送重禮,盛行一種「一套扳翎」的禮品。即在一個禮品盒內,裝有一隻翡翠扳指和一隻翡翠翎管。

光緒末年,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尚記述,當時北京玻璃廠「紅貨之內以翡翠石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價至萬金者」。「扳指」又寫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層社會時髦裝飾品之一。上萬兩銀子的禮物,就這樣裝在小小一隻禮品盒內,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職務也就穩妥到手。

百官穿戴

清代,皇帝及**後宮的衣飾多由水晶及珍珠寶石裝飾,下面是具體的佩戴規定:

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貴妃及妃嬪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據等級身份不同,朝珠的質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東珠朝珠,東珠朝珠由108顆東珠串成,每27顆東珠又用4粒紅珊瑚結珠等距間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結珠呈葫蘆形稱「佛頭」。

佩戴朝珠時,佛頭垂於背後,並用黃絛帶連線一組玉飾,稱做「背雲」。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紅珊瑚結珠處,分別飾一串和二串綠松石珠串,稱為"紀念"。朝珠的構成,有著深刻的含義。

108顆東珠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四個紅珊瑚結珠象徵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下垂於背後的佛頭、背雲,寓意"一元復始",三串綠松石紀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個旬期。皇帝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還在兩肩斜 持兩盤紅珊瑚結珠,以示身份特殊。

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兩種,

文官: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御史大人,補服繡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12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23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清朝妃嬪的等級,清朝妃子的等級排位?

在清朝,將之分為八等級,分別為 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還有最小的 官女子 就是可以陪皇帝過夜的宮女 每個皇帝的妃嬪數目有很大差異 康熙皇帝擁有後宮嬪妃等79人,而光緒皇帝只有一後二妃三人。入關後,后妃名稱多了起來。順治十五年 1658 決定採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

關於清朝姓氏問題

清朝姓氏,也就是滿族姓氏 一個民族的姓氏,就是民族家族系統的稱號。滿族姓氏,也是構成滿族民族團體的稱號。滿族姓氏形成於氏族社會,最初是表示血緣關係的稱謂,即血緣團體的稱號。滿族這種血緣團體的名稱稱之為哈拉 hala 即姓氏,最初一個哈拉就是一個穆昆 muk n 即家族。隨著人口的日益繁衍,每個氏族又...

關於清朝歷史的問題

康熙四年 1665年 己巳 清朝皇帝,通稱康熙皇帝。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 1654年5月4日 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公元1722年12月20日 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 1661年 1722年 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繼位時只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