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秦始皇」的歷史故事,有關秦始皇的歷史故事

2021-12-24 06:37:19 字數 5023 閱讀 2093

1樓:楷書小李

秦始皇所建立的大秦帝國,是中國古代歷史的正統起源,是封建社會的根基,是**集權制度的根基,也是2000多年以來歷史發展的根基,更是華夏文明能夠一脈相承的根基。

如果沒有這個人,那麼華夏文明的歷史或許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一直處在**的狀態之下,就如同現在的歐洲一般四分五裂,大家只能夠達成聯盟的共識,卻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統一的國度。二是延遲幾百年之後再進行統一,如此讓歷史的發展變得延遲,同時也要真正能夠使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遲來,因此,從這一點上來看,秦始皇對於中國歷史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

**來自網路

秦始皇對思想文化的統一

如果說到他的貢獻,那麼不得不提的第一點就是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這次的統一不僅是停留在土地方面的拼接,不是單純的領土方面的擴大,而更是一種思想文化方面的統一。

實際上在那個時候,各個國家之間所使用的文字不同、語言不同,國家之間的基本政治制度也不相同,這其實就是各個國家之間為什麼會爆發頻繁的戰爭的原因,因為大家的發展都是走的不同的道路,對於問題的處理形式以及對於利益的不同程度的追求,都會導致摩擦的爆發,可是文字不同、語言不同必定會使溝通發生障礙,之後又必然會導致思想方面的不同,而思想一旦沒有辦法進行統一,那必定會使文化不盡相同。

**來自網路

奉行法治的秦國,在統一文化前提下,最終形成統一的華夏文明

而秦國奉行以法來治理國家,希望將普通的民眾都規定在明確的框架之下,所以說,秦國、燕國,這兩個國家在發展上其實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如果不進行統一的話,他們的分歧就會越來越大,他們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最終就會到達一種無法進行融合的地步,那麼必然就會導致一種文明被華夏整體所割裂出去,這將是整個華夏民族共同的損失。

那個時候各個國家所使用的政治制度也不盡相同,楚國奉行的是分治、齊國是吏治、韓國是術治、燕國是王道,趙國是軍制,魏國是一半法制一半王道,秦國則是徹底奉行法治。這種基礎政治制度的不同,也會導致國家之間的矛盾頻繁發生,並最終到達一種不可收拾的局面。

**來自

秦朝是基礎設施建設最好的王朝

還有就是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很多人去批判秦朝這個王朝的時候,都是看準了其繁重的賦稅和徭役,甚至將建設長城也歸結在了其中,但事實上,秦朝這個王朝是整個古代歷史發展過程歷經的所有王朝當中,在基礎設施這一方面做得最好的王朝,它不僅加固了都江堰,重修了大鴻溝,建造了鄭國渠、靈渠這些水利設施,更是建設了長城這樣的奇蹟,在軍事方面也有著重大的突破。

2樓:歪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用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大一統,隨後採用李斯的計策,拒絕封建宗室功臣,實行自上而下的郡縣制政治,是的我國封建制度正式結束,開啟官僚制度。

細數秦始皇的功績,一統天下,成立**大帝國,不僅僅是統一六國,他還有很多創舉,這一些都影響非常大,對後世,甚至到現在依然有著很大的意義。一個是長城,一個是農業制度。

依託郡縣制,華夏文化圈正是穩固,此後的大一統王朝在衰弱也能固守這個界限,除非偏安的南渡爭權。

秦人早期是給周人牧馬的,或許更早的時候,是替商人戍守西陲的,一直跟西戎作戰,基本上何耕種沒啥關係,但是佔領周原、關中、巴蜀之後,秦人蛻變為農耕民族,經過商鞅變法,農業正式成為王朝的立國之本。

耕戰政策讓秦國統一六國,而後秦始皇的大一統讓農業成為凌駕於百業之上的首要國策,作為王朝的立國之本,一直受到各方面政策的保護。

這一根本幾千年一直不變,不管哪個皇帝上臺,勸課農桑都是第一要事,對於其他的行業始終有意無意的打壓,譬如商業、工業、魚牧等方面,幾千年不咋發展就是因為王朝自始至終的打壓。

確定華夏屬於農耕的還有一個功臣,那就是長城,在蒙恬北擊匈奴,卻匈奴700多裡之後,秦始皇發現塞外苦寒之地對於農耕之人意義不大,沒有多少實際的用處,於是徵發70多萬役夫修建長城。

長城成為此後遊牧、農耕的天然分界線,一直到明朝,在耐苦寒作物引進以前,長城以北很難適應農作物,只能放牧。

雖然長城現在被認為是消極的產物,但在古代,消耗氣力大,產出比例小的情況下,放棄開拓,固守基本盤才是睿智的決策,農耕民族的征戰,往往需要大規模的後勤人員來供養糧草,這一些人消耗的糧草最後遠多於征戰的將士。

所以秦始皇在統一之後,修建長城,推廣秦法等都對後世起了重大影響,雖然秦朝不長,但是依據秦國基礎盤建立起來的漢朝迅速穩固統治並且延續部分有效的秦法,農業政策一直是王朝的生命補給線,長城是天然的屏障。

至於郡縣制的作用,朝廷任命官吏,結束了封建制度,此後再也沒有貴族,雖然偶爾有倒退,但是郡縣制依然是主流,而且即使偶爾的封建制度,封君對於地方僅僅作為食邑,大權依然在朝廷任命的官吏手中。

現在長城成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雖然農業已經對國家沒有像當初那樣佔決定主導性的影響了,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戰略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秦王政兼併了六國,結束了戰國割據的局面,統一了中國。他覺得自己的功績比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還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稱號,應該用一個更加尊貴的稱號才配得上他的功績,就決定採用了「皇帝」的稱號。他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就自稱是始皇帝。

他還規定:子孫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一直傳到千世萬世。

全國統一了,該怎樣來治理這樣大的國家呢?

在一次朝會上,丞相王綰(音wān)等對秦始皇說:「現在諸侯剛剛消滅,特別是燕、楚、齊三國離咸陽很遠,不在那裡封幾個王不行,請皇上把幾位皇子封到那裡去。」

秦始皇要大臣議論一下,許多大臣都贊成王綰的意見,只有李斯反對。他說:「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時候,封了不少諸侯。

到後來,像冤家一樣互相殘殺,周天子也沒法禁止。可見分封的辦法不好,不如在全國設立郡縣。」

李斯的意見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決定廢除分封的辦法,改用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郡下面再分縣。

郡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國家的政事,不論大小,都由皇帝決定。據說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來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時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簡上的),不看完不休息。

可見他的權力是多麼集中了。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向來是沒有統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來說,各地的車輛大小就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國家統一了,車輛要在不同的車道上行走,多不方便。從那時候起,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軌道相同。

這樣,全國各地車輛往來就方便了。這叫做「車同軌」。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的文字也很不統一。就是一樣的文字,也有好幾種寫法。從那時候起,採用了比較方便的書法,規定了統一的文字。

這樣,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這叫做「書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業也發達起來,但是原來列國的尺寸、升斗、斤兩的標準全不一樣。從那時候起,又規定了全國用統一的度、量、衡制。這樣,各地的買賣交換也沒有困難了。

秦始皇正在從事國內的改革,沒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進來。匈奴本來是我國北部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戰國後期,匈奴貴族趁北方的燕國、趙國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黃河河套一帶大片土地奪了過去。

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後,就派大將蒙恬(音tián)帶領三十萬大軍去抵抗,把河套一帶地區都收了回來,設定了四十四個縣。

為了防禦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徵用民夫,把原來燕、趙、秦三國北方的城牆連線起來,又新造了不少城牆。這樣從西面的臨洮(今甘肅岷縣)到東面的遼東(今遼寧遼陽西北),連成一條萬里長城。這座舉世聞名的古建築,一直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徵。

後來,秦始皇又派出大軍五十萬人,平定南方,添設了三個郡;第二年,蒙恬打敗了匈奴,又添了一個郡。這樣,全國總共有四十個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為開闢了國土,在咸陽宮裡舉行了一個慶祝宴會,許多大臣都讚頌秦始皇統一國家的功績。博士淳于越卻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廢除,他認為不按照古代的規矩辦事是行不通的。

這時候,李斯已經做了丞相。秦始皇要聽聽他的意見。

李斯說:「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法令統一。但是有一批讀書人不學現在,卻去學古代,對國家大事亂發議論,在百姓中製造混亂。如果不加禁止,會影響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採用了李斯的主張,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醫藥、種樹等書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詩》、《書》、百家言論的書籍,一概交出來燒掉;誰要是再私下談論這類書,辦死罪;

誰要是拿古代的制度來批評現在,滿門抄斬。

第二年,有兩個方士(一種用求神仙、煉仙丹騙錢的人)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這個情況,派人去抓他們,他們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為惱火,再一查,又發現咸陽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審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東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來。

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嚴重的四百六十多個儒生都埋了,其餘犯禁的就流放到邊境去。

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焚書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火頭上,大臣們誰也不敢勸他。他的大兒子扶蘇認為這樣處置儒生太嚴厲,勸諫他不要這樣做。這一來,觸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蘇離開咸陽,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邊疆。-

有關秦始皇的歷史故事

4樓:酸檸檬嘿

1、十二金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止人民反抗而盡收天下之兵所鑄成之十二個大銅人像。據傳是秦始皇用來防止金屬流通,收集天下金屬所鑄,也有傳說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鑄。

2、結識外星人,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時期與天外之民有過接觸,從他們那裡學來了鉻金屬鍍到青銅劍上的鑄造技術。

3、大怒湘君,有一次秦始皇出巡時,在湘山祠遇到大風,幾乎不能渡河。秦始皇問博士(當時的一種官職)說:「湘君是什麼神?」

博士回答說:「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埋葬在這裡。」秦始皇對這個湘君非常生氣,認為是在故意與他作對,就派人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因為當地是紅土,湘山也變成了紅色的禿山。

4、熒惑守心,熒惑守心指的是一種天文現象,「熒惑」是指火星,由於火星熒熒似火,行蹤捉摸不定,因此古代稱它為「熒惑」。但火星被認為是戰爭、死亡的代表。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時期,就出現了,史書記載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老百姓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聽說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燬了那塊隕石。

5、今年祖龍死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深秋的一天,秦始皇還在迅遊,前面忽然出現一個陌生人,攔住馬車。這人手裡拿了一塊玉璧,不聲不響地塞給使者。使者狐疑接過,未及開口,對方就搶先說了一句話:

「今年祖龍死」!擲地有聲。使者嚇得夠戧。

「今年祖龍死。」祖,就是始祖,人之先;龍,君之象。意思是說今年秦始皇要死。陌生人撂下這句石頭般冷硬的話,掉臉兒飛快走掉,使者回過神再想找,人早已不知去向。

秦始皇簡介,歷史 秦始皇的生平簡介。

秦始皇 公元前259年 前210年 嬴姓,趙氏,名政,漢族,秦莊襄王之子。他13歲即王位,22歲加冕,親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起,先後滅韓 趙 魏 楚 燕 齊六國,39歲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 集權國家 秦朝,定都咸陽,稱 始皇帝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完成...

秦始皇嬴政簡介 秦始皇對歷史有哪些貢獻

從小和自己的母親相依為命,七八歲時被接回秦國 秦始皇的主要歷史貢獻 統一中國 統一文字 統一貨幣 修建長城抵禦匈奴。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交通,修築長城,靈渠 修築萬里長城,統一貨幣,文字。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統一全國,領導修建長城...

歷史 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

不是,是異人子楚與趙姬之子,如果是的話,史書記載趙姬過期妊辰,當時的醫療水平過期妊辰胎兒與其母不可能同時保全,即使可以也要留下後遺症 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秦始皇父親是秦莊襄王子楚,秦莊襄王 前281年 前247年 又稱秦莊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為楚 一作子楚 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