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從軍行》根據意思寫古詩。求救

2021-10-08 16:52:05 字數 6045 閱讀 3189

1樓:西凡子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2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行 其二

00王昌齡

00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00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00此詩擷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複雜的感情。

00「琵琶起舞換新聲」。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琵琶是富於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與羌笛。

」這些器樂,對征戍者來說,帶著異域情調,容易喚起強烈感觸。既然是「換新聲」,總能給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00不,「總是關山舊別情」。邊地**主要內容,可以一言以蔽之,「舊別情」而已。因為藝術反映實際生活,征戍者誰個不是離鄉背井乃至別婦拋雛?

「別情」實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創作素材。所以,琵琶儘可換新曲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容。《樂府古題要解》雲:

「《關山月》,傷離也。」句中「關山」在字面的意義外,雙關《關山月》曲調,含意更深。

00此句的「舊」對應上句的「新」,成為詩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接,效果尤顯。次句既然強調別情之「舊」,那麼,這樂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亂邊愁聽不盡」,那曲調無論什麼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

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的曲調,實叫人又怕聽,又愛聽,永遠動情。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揚。「聽不盡」三字,是怨?

是嘆?是贊?意味深長。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於怨嘆。然作「聽不夠」講,則又含有讚美了。所以這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

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調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00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這裡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

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麼感想?是無限的鄉愁?

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00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展(換新聲——舊別情——聽不盡)後,到此卻匯成一汪深沉的湖水,盪漾迴旋。「高高秋月照長城」,這裡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才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內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

此詩之臻於七絕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這絕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

《從軍行》古詩的意思?

古詩《從軍行》

3樓:需要投喂的貓貓

從軍行二首

唐 李白

其一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鼓聲鳴海上,兵氣擁雲間。願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

譯文:從軍到過玉門關,逐虜上過金微山。笛聲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環像明月一樣圓。瀚海之上戰鼓咚咚,殺氣直衝雲霄。願斬敵陣單于之首,長驅直下鐵門關,永息戰塵。

其二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譯文:身經沙場百戰鐵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敵人重重包圍。突進營壘,射殺呼延大將,獨自率領殘兵千騎而歸。

4樓:one放映廳

《從軍行》唐代楊炯,出自《樂府詩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白話釋義:

邊塞的報警烽火傳到了長安,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辭別皇宮,將軍手執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

大雪紛飛,軍旗黯然失色;狂風怒吼,夾雜咚咚戰鼓。我寧願做個低階軍官為國衝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雕句尋章。

註釋:1、從軍行:為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多寫軍旅生活。

2、烽火:古代邊防告急的煙火。西京:長安。

3、牙璋:古代發兵所用之兵符,分為兩塊,相合處呈牙狀,朝廷和主帥各執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將帥。

4、龍城:又稱龍庭,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的東岸。漢時匈奴的要地。漢武帝派衛青出擊匈奴,曾在此獲勝。這裡指塞外敵方據點。

5、凋:原意指草木枯敗凋零,此指失去了鮮豔的色彩。

5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行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註釋]

1.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裡選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長雲:多雲,漫天皆雲。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3. 孤城: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

4. 穿:磨破。金甲:戰衣,是金屬製成的盔甲。

5. 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今譯]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雲,

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

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

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

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9-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一說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

6樓:仵春琳戚澤

從軍行【唐】

李白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從軍行(其一)

王昌齡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從軍行(其二)

王昌齡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從軍行(其三)

王昌齡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從軍行(其四)

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其五)

王昌齡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從軍行(其六)

王昌齡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從軍行(其七)

王昌齡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從軍行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軍行陳羽

海畔風吹凍泥裂,枯桐葉落枝梢折。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從軍行】希和

枉自悲傷總逢春,獨去他鄉作軍人。

千日離愁隨飛雪,萬里狂沙吹北風。

無月此情向誰訴,有淚今宵伴泣聲。

遊子夜夜歸故里,山高水深難阻魂。

【從軍行】李昂

漢家未得燕支山,

征戍年年沙朔間。

塞下長驅汗血馬,

雲中恆閉玉門關。

陰山瀚海千萬裡,

此日桑河凍流水。

稽洛川邊胡騎來,

漁陽戍裡烽煙起。

長途羽檄何相望,

天子按劍思北方。

羽林練士拭金甲,

將軍校戰出玉堂。

幽陵異域風煙改,

亭障連連古今在。

夜聞鴻雁南渡河,

曉望旌旗北臨海。

塞沙飛淅瀝,遙裔連窮磧。

玄漠雲平初合陣,

西山月出聞鳴鏑。

城南百戰多苦辛,

路傍死臥黃沙人。

戎衣不脫隨霜雪,

汗馬「走參」「走覃」長被鐵。

楊葉樓中不寄書,

蓮花劍上空流血。

匈奴未滅不言家,

驅逐行行邊徼賒。

歸心海外見明月,

別思天邊夢落花。

天邊回望何悠悠,

芳樹無人渡隴頭。

春雲不變陽關雪,

桑葉先知胡地秋。

田疇不賣盧龍策,

竇憲思勒燕然石。

麾兵靜北垂,此日交河湄。

欲令塞上無干戚,

會待單于繫頸時。

【從軍行】劉長卿

回看虜騎合,城下漢兵稀。

白刃兩相向,黃雲愁不飛。

手中無尺鐵,徒欲突重圍。

【從軍行】

盧思道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

犀渠玉劍艮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

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

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

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

白雲初下天山外,浮雲直向五原間。

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

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

邊庭節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

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

從軍行,

軍行萬里出龍庭,

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

7樓:包樂音

青海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塞外的將士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來。

8樓:獨擁一身清涼

青海湖上的綿延雲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單的城鎮遙望著玉門關。 歷經百戰黃沙磨穿了鐵鎧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小學三年級語文古詩王昌齡的《從軍行》的題目從軍行是什麼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行[1]

王昌齡[2]

青海長雲暗雪山[3],孤城遙望玉門關[4]。黃沙百戰穿金甲[5],不破樓蘭終不還[6]。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7]。前軍夜戰洮河北[8],已報生擒吐谷渾[9]。

中華書局2023年排印本《全唐詩》

【註釋】

[1]從軍行:樂府古題,多用來描寫軍旅生活。王昌齡的這組《從軍行》一共七首,這是第

四、第五首。 [2]王昌齡(698-757),盛唐著名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出身寒門,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曾任江寧丞、龍標尉等微職。存詩一百七十餘首,長於邊塞、送別、閨情宮怨等題材,在各體中尤擅七言絕句,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3]此句意謂:青海湖上的層層濃雲使雪山晦暗無光。青海:

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4]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是漢朝邊塞的一個重要關口。

[5]穿金甲:磨穿鐵甲。 [6]樓蘭:

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通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朝使臣,漢昭帝時大將軍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斬其王。事見《漢書·傅介子傳》。

這裡以"樓蘭"指敵人。 [7]轅門:指行營。

古代帝王巡狩田獵,止宿處以車圍成屏障,出入之處相向仰立兩車,稱轅門。後來地方高階官署,兩旁以木柵圍護,也稱轅門。 [8]洮(taó 桃)河:

黃河的支流,在甘肅省西南部。 [9]吐谷(yù 玉)渾:我國古代西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是鮮卑族的一支,曾建立吐谷渾國。

這裡借指敵軍首領。

【提示】

這是兩首邊塞題材的七言絕句。第一首寫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念。前兩句從邊塞景象寫起,勾畫出一幅極為遼闊的邊地風光圖,後兩句筆鋒一轉,著眼於一個普通戰士,表現他在極為艱苦的邊地出生入死,竟致鐵甲磨穿,但仍然無怨無悔,發出了豪氣干雲的誓言。

第二首寫一場戰爭的大捷,卻不正面描寫戰爭場面,而是避實就虛,寫大部隊出發時威武雄壯的場面,然後用"已報"二字引出前鋒部隊的勝利,舉重若輕,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由這兩首詩,可見王昌齡七言絕句的高度成就,以及其中表現出的豪邁的盛世氣象。

從軍行王昌齡,王昌齡之《從軍行》的全文

邊塞詩 征戍者深沉 複雜的感情 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 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麼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

王冒齡《從軍行》原文古詩,王昌齡之《從軍行》的全文

從軍行 1 王昌齡 2 青海長雲暗雪山 3 孤城遙望玉門關 4 黃沙百戰穿金甲 5 不破樓蘭終不還 6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7 前軍夜戰洮河北 8 已報生擒吐谷渾 9 中華書局1960年排印本 全唐詩 註釋 1 從軍行 樂府古題,多用來描寫軍旅生活。王昌齡的這組 從軍行 一共七首,這是第...

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的意境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從軍行 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前兩句寫景,用 青海長雲 孤城遙望 極言塞外荒涼 空曠的景緻,給人以蒼涼之感 用 暗 孤 遙 等字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是悲壯的讚歌,是孤獨的等待,是思鄉的惆悵。後兩句敘事抒情,百戰 穿金甲 寫戰事的頻繁 激烈 殘酷,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