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氣候形成原因,地理高手進

2021-09-26 12:29:09 字數 4590 閱讀 5314

1樓:匿名使用者

溫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包括我國華北和東北、朝鮮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蘇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冬季受來自高緯度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乾燥;夏季受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東南風,暖熱多雨。

這樣的氣候稱為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主要分佈在溫帶大陸西岸,如西歐、北美和南美西岸狹長地帶,以西歐為典型。常年受盛行西風影響,海洋氣流吹向大陸,受海洋調節作用明顯。這樣稱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佈在緯度40°~60°的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陸地區。由於遠離海洋,溼潤氣候難以到達,因而乾燥少雨,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較大。

而且,越趨向大陸中心,就越乾旱,氣溫的年、日較差也越大。多形成沙漠等。這樣的氣候被稱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大致分佈在南北緯10°之間,全年在赤道氣團控制下,高溫、多雨、溼度大。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氣溫年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過2000毫米,分配比較均勻。

這樣的氣候被稱為熱帶雨林氣候。

地中海氣候: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氣候溫和,最冷月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燥,雲量稀少,陽光充足。

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約佔60%~70%,夏半年只有30%~40%。冬雨夏乾的氣候特徵。地中海氣候在眾多氣候當中是最特殊的,沒有固定的位置,集中在地中海沿岸。

這樣的氣候被稱作地中海氣候。

熱帶草原性氣候:分佈於南北緯10°至南北迴歸線之間,熱帶雨林氣候的兩側。這一帶受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盛行赤道氣團,形成悶熱多雨的溼季;當信風控制時,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形成乾旱少雨的乾季。這樣的氣候被成為熱帶草原性氣候。

熱帶沙漠性氣候:出現在副熱帶高壓帶及信風帶的大陸西岸和大陸內部。這裡終年受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控制,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有的地方几年無雨,可能蒸散量比降水量大20倍以上。

年平均氣溫高於18℃,夏季十分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都在30°—35℃,個別地點絕對最高氣溫高達58℃,地面最高溫度可達80℃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10℃。氣溫日較差可達35°—40℃,夜間最低氣溫可降至0℃左右。這樣的氣候被稱為熱帶沙漠性氣候。

苔原性氣候:準確講應該是叫極地氣候,這裡全年受極地大陸氣團與北極氣團的支配。年平均溫度低於0℃,多分佈在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北部。

全年氣候寒冷,最熱月氣溫在0~10℃之間,全年都是冬季。年降水量都在250毫米以下。這種氣候條件下只能生長低等植物的苔原群落,故又叫做苔原氣候。

不是複製的啊,你一次性說那麼多氣候,不多不行啊!!呵呵

2樓:匿名使用者

氣候climate

地球上某一地區多年時段大氣的一般狀態 ,是該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氣象要素(溫度、降水、風等)的各種統計量(均值、極值 、概率等)是表述氣候的基本依據。氣候與人類社會有密切關係,許多國家很早就有關於氣候現象的記載。

中國春秋時代用圭表測日影以確定季節,秦漢時期就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完整記載。氣候一詞源自古希臘文,意為傾斜,指各地氣候的冷暖同太陽光線的傾斜程度有關。

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佈的差異,以及海、陸、山脈、森林等不同性質的下墊面在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所產生的物理過程不同,使氣候除具有溫度大致按緯度分佈的特徵外,還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按水平尺度大小,氣候可分為大氣候、中氣候與小氣候。大氣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區域的氣候,如:

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型氣候、極地氣候、高原氣候等;中氣候是指較小自然區域的氣候,如:森林氣候、城市氣候、山地氣候以及湖泊氣候等;小氣候是指更小範圍的氣候,如:貼地氣層和小範圍特殊地形下的氣候(如一個山頭或一個谷地)。

天氣weather

某一地區瞬時或短時段內的大氣狀態(如干溼、晴陰、風雨、冷暖等)及其變化的總稱。氣溫、氣壓、溼度、風向和風速等氣象要素的記錄是表述天氣的基本依據。天氣和氣候是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氣候是某一地區長期天氣狀況的綜合表現。

天氣和人類的生活、經濟活動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天氣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在幾分鐘之內,可以由陽光燦爛、風平浪靜轉變為風暴驟起、波濤洶湧。同一時刻,各地的天氣及其變化差別也很大,「夏雨隔牛背」、「十里不同天」就是這種差別的生動寫照。然而天氣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天氣學,就是研究天氣變化規律,並用科學方法進行天氣預報的一門學問。

人們不僅可以通過遍佈全球的氣象站網來觀察天氣的變化,還可通過氣象雷達、氣象衛星等先進探測工具探測大範圍的天氣變化;並可運用高速電子計算機求解大氣動力方程組,製作大範圍以至全球的數值天氣預報。20世紀40年代以來,逐步開展了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試驗。天氣變化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需要人們去探索和認識。

熱帶雨林氣候

tropical rain forest climate

赤道南北常年高溫、潮溼多雨適於多種植物生長的氣候。主要分佈地區有印度半島西南沿海、中南半島西海岸、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與印度尼西亞各島、非洲幾內亞灣沿岸、剛果河流域與南美亞馬孫河流域。主要氣候特徵如下:

①一年內各月的平均氣溫在24~28℃之間。年較差一般不超過5℃,但日較差可達10~15℃。日最高溫度很少超過35℃,日最低溫度很少在20℃以下。

②全年溼度高,降水多。年降水量達 1500~3000毫米,山地可達6000毫米以上。其中亞馬孫河下游的相對溼度平均在90%以上。

非洲剛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氣候有一定大陸性,雨量集中在冬季,而6、7月每月只有5毫米降水。亞馬孫河流域則全年多雨。

冰期ice age

具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時期。又稱冰川期。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

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佈,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

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紀,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 1.5 億年的週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期。

在地質史的幾十億年中 ,全球至少出現過 3 次大冰期,公認的有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冰川活動過的地區,所遺留下來的冰磧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物件。第四紀冰期冰磧層儲存最完整,分佈最廣,研究也最詳盡。

在第四紀內,依冰川覆蓋面積的變化,可劃分為幾個冰期和間冰期,冰蓋地區約分別佔陸地表面積的30%和10%。但各大陸冰期的冰川發育程度有很大差別,如歐洲大陸冰蓋曾達北緯48°,而亞洲只達到北緯60°。

地質時期氣候

geological time,climate of

根據地質考察的各種證據(物質成分、沉積岩結構特點和生物化石等)推斷的地球各地質時代的氣候。又稱古氣候。

在地球演變的幾十億年中,全球規模冰雪覆蓋的擴充套件和退縮相互交替,有時大陸上覆蓋著很大面積的冰原和冰川 ,氣候寒冷,這時期稱為冰期(又可稱大冰期);冰原或冰川以較大幅度向低緯度地區推進時,也稱為冰期。介於兩個冰期之間的比較溫暖的時期,冰川消融退縮,稱為間冰期。這種寒暖波動的時間尺度大約為106~108年。

前寒武紀以後,90%以上的時間 ,兩半球的極地無冰 。但全球至少出現過三次大冰期,比較公認的有 :前寒武紀大冰期(距今約6億年以前)、石炭�二疊紀大冰期(距今2~3億年)和第四紀大冰期(距今200~300萬年至1~2萬年)。

一般認為 ,對地質時期溫度的估計 ,從中生代( 距今2.3~0.67億年)起才比較可靠 。那時的年平均氣溫在兩極附近為8~10℃,赤道為25~30℃。

第三紀 (距今0.67億年至200~300萬年) 的主要氣候特徵是:中緯度地區氣溫緩慢降低,大約在1400萬年前,地球上的氣溫急劇下降,在南極首先出現了冰蓋,在 250 萬年前,冰島出現過山嶽冰川,緊接著北半球高緯度地區也形成冰蓋。

第四紀從距今約二三百萬年開始直到現在。第四紀氣候以極地冰川和中高緯度地區的山嶽冰川的覆蓋為主要特徵 ,又稱第四紀大冰期。在第四紀內,依冰川覆蓋面積的變化 ,可劃分出幾次冰期和間冰期。

第四紀的冰期和間冰期的溫度振幅,海上約為 6℃,大陸上的溫度波動較大,在冰蓋的邊緣地區如歐洲,約為12℃,但高山雪線處則為4~6℃。

冰期和間冰期溫度的巨大變化,導致其他氣候要素和自然地理因子的變化:①雨帶分佈的變化。冰期時,冰蓋面積擴大,迫使行星極鋒帶移至中、低緯度地區,導致中、低緯度地區低氣壓活動頻繁,雨量充沛,湖水面積擴大。

但在間冰期時,上述地區的氣候常很乾燥。②雪線的升降。冰期時,全球山嶽雪線普遍下降,大多數山嶽雪線下降1000~1400米,熱帶地區雪線下降700~900米。

③海平面的升降。冰期時地球表面的水,相當大的一部分形成巨大冰蓋而留在陸地上,海平面因此降低,例如武木冰期,海平面比現代低約100米。在間冰期最暖時期的海面,可能比現代高出15~30米,甚至更多。

④生物群落的遷移。在冰期時,冰川擴張,氣候帶向低緯度地區移;間冰期時,冰川退縮,氣候帶向高緯度地區移。與氣候帶相應,生物群落也隨之南北遷移。

冰後期距今一萬多年,全球氣溫逐漸上升,冰川覆蓋的面積相應縮小,海平面隨之上升,地球氣候又進入較為溫暖的時期(見歷史氣候)。

有關各種時間尺度氣候變化的原因,有許多種假說。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以下3種:① 天文學假說 。

認為天文因素的變化將引起氣候變化。②大氣物理學假說。認為太陽輻射能的變化或大氣透明度的變化可以引起氣候變化。

③地質地理學假說。認為極點的移動、海陸分佈的變遷和地質構造運動等,可以引起氣候變化。其中用大陸漂移說的觀點解釋氣候變化,最為人注意。

西南乾旱的地理成因,地理 氣候乾旱的原因有哪幾種可能?

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熱力因素。四川省受 世界屋脊 的影響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積雪少,高原熱力因素好,影響省內出現乾旱。二是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在此影響下,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向東走,將熱帶水汽帶走,導致 我國東部降水較多。與之相反,熱帶水汽減少,由南方進入到西南的水汽也偏少了。三是冷空氣時機沒有掌握好。雖然...

地球產生的原因,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科學家說是宇宙大 想必是宇宙塵埃凝到一塊了吧。是宇宙大 形成的太陽系塵隘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大約在45億年前,一些氣體 塵埃 冰粒等物質聚集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地球的雛形,這個雛形只有一千米的大小,與茫茫宇宙相比,非常小。但就是這個 小地球 不停地旋轉,吸收聚集著周圍的其他物質,經過上千萬年的積累,逐...

地球形成一年四季的原因,地球四季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形成四季的原因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和地軸與公轉軌道始終會保持66 34 的交角 傾斜 正因為地球是傾斜著繞太陽公轉的,才使得太陽光的直射以赤道為中心,以南北迴歸線為界限南北掃動,每年一次迴圈不斷,從而形成了地球上一年四季,順序交替的現象。地球的公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它的長直徑和短直徑相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