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對不同人的死亡的不同的說法,古代對死的不同說法

2021-09-21 17:04:55 字數 5025 閱讀 1125

1樓:西伯利亞的狼

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這反映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裡嚴格的等級制度。君王至高無上,享有種種特權,連「死」也有專稱,除「崩」外,還有「山陵崩」、「駕崩」、「晏駕」、「千秋」、「百歲」等。一般**和百姓死亡,則稱「歿」、「殂」、「千古」、「殞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棄世」、「故」、「終」等。

父母死後。孩子們則諱稱「孤露」、「棄養」,長輩去世則婉稱「見背」。佛道徒之死,說法更多,如「涅般」、「圓寂」、「坐化」、「羽化」、「示寂」、「仙遊」、「登仙」、「**」、「仙逝」等。

「仙逝」現也可用於被人尊敬的人之死。

到了現代,「死」的諱稱更是五花入門,書面上除沿用不;少古人的稱謂外,又有了一些新的詞語,如「安息」、「長眠」、「逝世」:「長逝」、「謝世」、「離世」、「亡故」、「永別」等。口頭則一般婉稱「老了」、「沒了」、「壞了」、「過世」等,在特定環境中,也可說「去了」、「走了」等。

「死」還有許多有著特殊意義的諱稱,如:為正義事業而死叫「就義」,為國家和人民而死叫「獻身」、「犧牲」、「捐軀」、「殉國」、「殉職」等,死於意外事故叫「遇難」,年幼而亡叫「夭折」。生病而死叫「病故」,年老在家安然而故叫「壽終正寢」,被尊敬的人死去叫「與世長辭」、「心臟停止了跳動」、「停止了呼吸」,馬列主義者去世叫「去見馬克思」。

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基前的講話》一文中,諱稱導師馬克思逝世為「停止思想」、「永遠地睡著了」、總之,「死」的諱稱相當複雜,時代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名目也不盡相同。

參考資料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死」的說法摭談

一 生老病死,本自然規律;在自然規律面前,本應人人平等。但由於古代等級森嚴,因死者生前的身份、地位不同,「死」的說法也有區別。《禮記·曲禮》:

「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普通人才用「死」、「歿(沒)」。

⑴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戰國策·趙策四》)

⑵昭王薨,安僖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史記·魏公子列 傳》)

⑶初,魯肅聞劉表卒。(《資治通鑑》)

⑷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柳宗元《捕蛇者說》)

⑸只聽二門上傳出雲板,連叩四下,正是喪音,將鳳姐驚醒,人 回:「東府蓉**奶沒了。」(《紅樓夢》第十三回)

⑴「山陵」指趙威後,據《禮記》,古代帝王、王后及太子死均可稱「崩」;⑵昭王是諸侯國魏國的國王,所以稱其死為「薨」;⑶劉表是荊州牧,「牧」是東漢後期一個州的長官,因而以「卒」述其死;⑸「東府蓉**奶」秦可卿,是「被棄養生堂、養於寒儒薄宦之家」的孤兒,因「好事」而「畫樑春盡落香塵」,以其卑微的身世和被損害被汙辱的地位,只能以「沒」稱其「死」;至於「捕蛇者」,則是身處社會底層的普通百姓,對其祖其父也只有以「死」稱之了。

二 死,又是一個令人忌諱的字眼。出於感情表達的需要,人們常常使用一些諱飾的說法。

⑹範睢既相,王稽謂範睢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 亦三:宮車一日晏駕,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館舍, 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溝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

(《史記·範睢蔡澤列傳》)

「宮車晏駕」指帝后的死,「捐館舍」指大臣的死,「填溝壑」自謙為自己的死。同是言死,物件不同,避諱的說法也不相同。

⑺上與樑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史記·樑孝王世家》)

⑻恐卒然不可為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 魄私恨無窮。(司馬遷《報任安書》)

⑼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

⑽小人到家,老夫人已去世了。(《運 記·翦逆聞喪》)

⑺「千秋」、「千秋萬歲」、「萬歲千秋」,都是帝王與臣子談論自己死後之事時用的避諱詞語;⑻「不可為諱」、「長逝」,⑼「見背」,都是說朋友、親人的死;⑽「去世」,是稱與自己有一定關係的人的死。

三 對於那些為國家、為民族、為正義的事業而英勇獻身的人,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而在說起他們的時候,又是採用感**彩莊重嚴肅的詞彙,如「殉國」、「捐軀」、「就義」、「犧牲」等等。

⑾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孟子·盡心 上》)

⑿將軍市被,死以殉國。(《戰國策·燕策》)

⒀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聞。(《曹子建集·白馬篇》)

⒁( )即縱火**,……(李)苷聞之,命酒酹曰:「尹務實, 男子也,先我就義矣!」(《宋史·尹 傳》)

「死生,晝夜事也」(文天祥《〈指南錄〉後序》),然而,為什麼「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就是因為「處死者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方面,「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且不說歷代那些不忠不義之徒是如何苟且偷生的,就是那些貴為「天之驕子」的封建帝王,亦不免妄想「長生不老」、「萬壽無疆」而「吸甘露」、「鍊金丹」,而最後又無一能逃脫「死亡辯證法」的審判;「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充滿了「宿命論」的說教;「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是唯利是圖者骯髒靈魂的大暴露;「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更是剝削階級利己主義世界觀的反映。

但另一方面,「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古聖先賢的訓誡,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們抱定「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絕句》)的決心,以「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陶淵明《輓歌》)的豪邁情懷,喊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獄中題壁》)這一歷史最強音!而這,正是「死」的種種說法中文化內涵最深刻之處,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在大力提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我們研究「死」這一永恆命題的最大價值所在。

古代對死的不同說法?

3樓:狼道刀

大夫死叫做「卒"。 古人對「死」的稱呼有著嚴格的規定,死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其「死」的叫法也各不相同,絕對不能混淆。

出處:《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譯文:天子的死稱為「崩」,諸侯死則稱為「薨」,;大夫死叫「卒」;士人死則叫「不祿」;而只有平民百姓的死才能稱為「死」。

也就是說「崩」是天子專用的;諸侯死則稱為「薨」,秦漢以後也用於高階**的死亡;大夫死叫「卒」;士人死則叫「不祿」;而只有平民百姓的死才能稱為「死」。不過,後來隨著時代發展,這種情況也逐漸有所變化,其限制也不再那麼嚴格。

唐代時,二品以上**死稱薨,五品以上稱卒,自六品以下以至平民百姓都稱死。清代皇室成員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稱「崩」,皇貴妃以下到嬪、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薨」。

擴充套件資料

對「死」的其他稱呼:

1、仙逝:民間恭維用語,是問候親友家中死去親人的關切用語。

2、見背:表示父母或長輩去世。晉代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3、圓寂:佛教用語,指僧尼死亡。

4、涅槃:佛教用語,指所幻想的超脫生死的境界,也用作死的代稱(指佛或僧人)。

5、坐化:佛教指和尚盤膝端坐死亡。

6、犧牲:為了正義的目的捨棄了自己的生命。

7、就義:為正義事業而被殺害。

8、見閻王:指死,含有貶義。

9、蹬腿:(蹬腿兒)指人死亡(含詼諧意)

10、一命嗚呼:指死(含詼諧意)

11、見鬼:指死亡或毀滅。例如:讓這些害人蟲見鬼去吧。

12、翹辮子:死(含譏笑或詼諧意)。例如:袁世凱做皇帝沒幾天就翹辮子了。

4樓:紫月幽絮

駕崩【釋義】中國古代稱帝王或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為駕崩。

【舉例】《漢書·高帝紀》: 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

薨【釋義】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舉例】《左傳·昭公三十二年》:魯文公薨,而東門遂鐐適立庶。

卒【釋義】 古代指大夫死亡,後為死亡的通稱。

【舉例】《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四年卒。

不祿【釋義】古代士死的諱稱。

【舉例】《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歿【釋義】表示死亡,多指小孩夭折和病死的。

【舉例】《祭十二郎文》:少者歿而長者存。

賓天【釋義】委婉語。謂帝王之死,亦泛指尊者之死。

【舉例】《紅樓夢》:忽見東府裡幾個人,慌慌張張跑來,說:「老爺賓天了!」

5樓:無夢為安

天子死叫「崩」

親王,諸侯死叫「薨」

大夫死叫「卒」

士死叫「不祿」

妃子或小皇子死叫「歿」

百姓死叫「死」

剛出生沒多長時間的娃的死叫「夭折」

和尚死叫「圓寂」,得道高僧死叫「涅磐」

道士死叫「羽化」,「登仙」..

民間還有許多通俗的叫法...

6樓:佴念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

7樓:匿名使用者

皇帝:駕崩、晏駕

一般**和百姓死亡,則稱「卒」「歿」、「殂」、「千古」、「殞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棄世」、「故」、「終」等。長輩去世則婉稱「百年」「見背」。佛道徒之死,說法更多,如「涅般」、「圓寂」、「坐化」、「羽化」、「示寂」、「仙遊」、「登仙」、「**」、「仙逝」等。

8樓:匿名使用者

皇帝死為崩

皇子、皇親、王侯死為薨

大夫死為卒

士族死為不祿

**、將領死為逝

平民死為死或填溝壑

9樓:今天就是端午節

皇帝叫「崩」「薨」

普通人就是「死」了

古代對死亡的不同稱謂都有哪些?

10樓:小丑ba怪

常見:去世、過世、逝世、長眠、安息。

意外:遇難、喪身。

未成年而死:夭折。

高齡而死:登仙。

為國為民:犧牲、捐軀、殉國、殉職。

和尚死:圓寂、坐化、示寂、示滅、**。

帝王死:駕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

對仇敵:見閻王、回老家、歸西天、斷氣、完蛋、翹辮子、一命嗚呼。

此外:卒、歿、疾終、溘逝、作古、棄世、下世、物故、厭世、棄養、損舍館、棄堂帳、啟手足、隱化、遷神、解駕、遁化、遷化、遷形。

古代對不同地位人的死的稱呼,古代對死的不同說法

皇帝死叫山陵崩,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不祿,士死叫卒,和尚死叫圓寂,一般的人死才叫死,或者叫老了 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 古代對死的不同說法?駕崩 釋義 中國古代稱帝王或皇太后 太皇太后的死為駕崩。舉例 漢書 高帝紀 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薨 釋義 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舉例 左傳 昭公三...

不同人種的性格特點為什麼不同的人種有不同的特徵

首先必須要認識到只有因不同的文化才會產生不同的種族 民族 性格,不同的種族之間最大的差異是遺傳基因 血緣 差異,但這種差異不是塑造民族性格的決定因素,因為性格的形成只能由意識決定,而文化作為意識最重要的載體,文化緊緊地延引著意識前進的方向,並在潛墨化移中雕琢著民族的集體性格。其次,性格的形成主要有三...

長的不難看,在不同人眼裡有不同的意思嗎?可以有哪幾種意思

這句話在不同語境中,意思可以有多個,比如 第一反應就是說這個人長相一般,不算難看。還有就是所一個人一無是處,然後找優點時說,長得不難看,就是說這人長得好看。還有就是,用不同的標點符號意思也不同,如最後是問號,就變成了疑問的口氣了。中國文字和語言博大精深,一句話的具體意思還是要結合上下語境來理解。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