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絲綢之路的幾次興衰,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和興衰歷程

2021-09-18 18:25:08 字數 2800 閱讀 9008

1樓:小黃瓜愛青蛙

從兩漢到明代,1,500年間,絲綢之路一直承擔內地與西域、中國與歐亞一些國家間緊密聯絡的任務.但由於各個歷史時期政治條件的變化,絲綢之路亦時通時絕.

概括地說,兩漢時期,絲綢之路把當時世界上的四個文明大國——中國、貴霜、安息和羅馬聯結起來,並使這四個國家以其經濟和文化的最高水平互相吸引.這是絲綢之路的暢通期.

3到6世紀,即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雖然處於政治上的**狀態,但文化與經濟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絲綢之路更加充分地體現了它作為**與文化交流國際通道的作用.中國的蠶絲技術就是在這一時期傳入西方的.

唐代是絲綢之路繁榮暢通的頂峰.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國際都會.

但是唐代後期,西北地區被吐蕃與回鶻交替控制,隨後東北少數民族的崛起導致了宋、遼、金、夏的長期對峙,使絲綢之路出現了壅梗局面,時間長達400年之久.這期間絲路**又回到了通過中間站進行間接**的時代.

隨蒙古的崛起和橫跨歐亞的蒙元帝國的建立,絲綢之路再次進入繁榮期.

明代的西北邊防內縮至河西走廊西部,但與西域的交往還算密切,與中亞、西亞的帖木兒帝國也有**關係.只是總體看來,由於西方世界已經進入產業革命的前夜,西方航海業高度發展,絲綢之路已經不再承擔它曾經承擔的重要使命;

從中西交通史的意義看,這時的絲綢之路已經不再閃耀昔日的光芒.這是絲綢之路興衰史的大概情形.

2樓:彼岸的暗夜

1、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開闢

漢武帝打算聯合曾經被匈奴擊敗被迫遷徙的大月氏(月氏被匈奴擊敗西遷後分為大小月氏)夾擊匈奴。同時還有一個深層原因,基於中國帝王傳統的治國方略,漢武帝要為這個國家尋找一條可持續的對外發展道路。正是基於各方面的綜合因素,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由匈奴人甘父(也作堂邑父)當嚮導,帶領隨從一百餘人,從長安出發正式出使西域。

雖然這次遠征沒有達到夾攻匈奴的軍事目的,但是產生的實際影響和所起的歷史作用確實巨大的。張騫回來後將沿途所有國家的地理狀況、山川人文、軍事情報等資訊收集回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引用了張騫的資料。

並用「鑿空」二字概括了張騫的功績。因為這次絲路的節點在沙漠邊緣,有水有草有湖,可以進行休息和給養,所以被稱作「沙漠綠洲絲綢之路」。

2、河西之戰——絲綢之路的興盛

公元前124年,經漠南(蒙古大漠以南)戰役後,匈奴單于遠徙漠北,在大漠以南對漢朝威脅最大的就是河西走廊的匈奴人。於是漢武帝將下一個打擊目標指向了河西走廊地區。以剪除匈奴右臂,切斷其與西域及西羌各部之聯絡,保衛絲綢之路。

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率領一萬騎兵進攻河西走廊的匈奴人。這就是第一次河西之戰。經此一戰,漢軍重創匈奴精銳。

同年夏,霍去病第二次率軍出擊河西,深入匈奴境內兩千餘里,漢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當年秋,漢武帝令霍去病率萬名騎兵前去受降。休屠王突然變卦,拒絕降漢。

渾邪王攻殺休屠王,收編其部眾。漢武帝封渾邪王為漯陽侯,將其部眾安置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郡(今陝西、甘肅、寧夏一帶)的邊界。為了切斷匈奴與羌人的聯絡,漢朝在河西地區先後設定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從內地遷移大量人口到這裡戍邊、生產。

兩次河西之戰,在短短一年內殲滅使漢朝完全佔據了河西走廊地區,開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切斷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絡,徹底消除了絲綢之路上的隱患。此後,漢朝在絲綢之路上設立驛站,保護往來商旅。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派張騫出使西域訪問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歷時四年。進一步擴大漢朝影響,加深了與這些國家的交流,標誌著連線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正式建立。

自張騫後,漢朝使者往來西域諸國,一年多則十餘次,少的也有五六次。公元前60年,漢朝正式設定了「西域都護府」一職,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也標誌著西域正式的歸在了漢朝**政權的統治下。這也是絲綢之路的第一個高潮時期。

3、唐代高仙芝之戰——絲綢之路的衰落

中亞阿拉伯興起,特別是在高仙芝一戰之後,唐代放棄了對絲路的經營,中亞落入伊斯蘭的手中,絲綢之路逐漸衰落。

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和興衰歷程

3樓:匿名使用者

絲綢之路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標誌,它的絕、通與中華民族的興衰息息 相關,更加關涉著西北大地興旺蕭條的命脈。 文明只有在交流之中才能更加發展。 華夏文明的發展的確也是藉助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 交流。

交流產生需求,也才更加刺激文明的發展。到今天,這種規律依然發揮作用。中國的 發展還是離不開與外界的交流。

特別是在開發大西部的呼聲中, 遠方靜靜躺著的 「絲綢之路」 彷彿在召喚我們。因為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今,絲路都是中外交往永遠的通道。

公元2世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拓通了我國與亞歐大陸之間的商業**之路。在此後的1700多年間,我國絲綢大量通過此路運往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地中海沿岸,故此路被譽為「絲綢之路」。古絲路從今西安為起點,向西到隴西地區分為北、中、南三道,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又歸於一路,到走廊西端出玉門關或陽關,又有南、北、中三個去向。

它把我國東部封建農耕文明集中發達的中原地區和渭水流域(包括黃河中、下游地區),與西部遊牧部落經濟的「西域」(今新疆等地區)及其以西各個邦國緊密地聯絡了起來,大大地促進了彼此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由於古絲路絕大部分路線通過戈壁沙漠綠洲,歷史上也稱為「綠洲古路」。  歷史學家根據對史書方誌和考古文獻的研究得出: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隋唐(公元581~907年)和元代(公元1206~2023年)屬於古絲路的興盛暢通時期;東漢和魏晉南北朝(公元初~6世紀後期)、五代及兩宋(公元10世紀初~13世紀後半葉)和明清兩代(公元1368~2023年)為古絲路相對荒蕪沉寂時期。  此外,大量史料還告訴我們,在古絲路興衰變遷中,即存在總體暢通繁榮期中的短期阻塞或某一分支路線的荒蕪(在新疆境內尤其如此),也存在總體衰廢期中的短期復甦或某些路段的暢通。  自唐代以後,我國經濟重心漸次向東、南方轉移,加之「海上絲綢之路」日漸興起,「綠洲古路」就逐漸沉寂了

絲綢之路的,絲綢之路的資料20字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抄。襲是指西漢 公元前202年 公元8年 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 今西安 為起點,經甘肅 新疆,到中亞 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這條道路也被稱為 西北絲綢之路 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 絲綢之路 名稱的交通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

絲綢之路的自然帶,絲綢之路的資料

自東向西分別為 溫帶草原帶 荒漠帶 高山植物區 帶常綠硬葉林帶 陸上絲綢之路 1 長安 現在西安 溫帶 季風氣候 2 沿河西走廊的武威專 張掖 溫帶大陸屬性氣候3 新疆境內城市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沙漠氣候 4 中亞各國城市 阿拉木圖 托克瑪克即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溫帶沙漠氣候 5 西亞各國城...

絲綢之路的背景,絲綢之路的背景資料

絲綢之路 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線亞洲 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 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人們通常所指的絲綢之路是穿越中亞 翻過帕米爾高原 抵達西亞的線路。若再往北走,則是北路,往南走是南海路。公元前139年,張騫首次從長安出使西域,到達樓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