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為何提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

2021-08-03 20:52:40 字數 5803 閱讀 3904

1樓:浩瀚的文史

中國歷史上能夠稱為聖人的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而曾國藩只能算半個,也就是說他的貢獻、成就還不能與孔子和王陽明相比較。

那麼,孔子和王陽明被稱為聖人,我們必定是心服口服的,可曾國藩做出的貢獻也不少,卻只能被稱為「半個聖人」?

其實在古代,聖人的標準是根據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來的一個觀點,也是文化界的共識,那就是聖人必須做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是說,聖人必須品德高尚,世人皆認同;立下不朽之功,創千秋大業;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個人學術理論。

孔子就不必說了,他編制詩書禮樂易春秋,開創儒學,舉辦私學,他的行為被稱為萬世師表。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世人銘記於心,而他的《論語》集中地表現了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和教育原則等,這也是孔子極為注重教育的體現。而「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這句話最能詮釋為何孔子會被奉為聖人。

繼孔子之後,王陽明的心學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用一句文能提筆安天下,武可馬上定乾坤描述王陽明一點不為過。古代文人能打戰的不多,如范仲淹、辛棄疾那樣的,但對比王陽明卻相差較遠。

王陽明立功有三個戰績:平定南贛匪患、平定寧王之亂、平定廣西叛亂,作為一個書生,他打仗卻沒有敗績,這不能不讓人驚訝。而陽明心學更是集儒釋道三家之學的學術理論,在歷經磨難後,王陽明一飛沖天,通過自己研究出的心學把自己磨鍊成為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的人。

作為一代大師,他的心學和行為影響了明朝一代人,甚至流傳到中國周邊幾個國家,尤其在日本,受到陽明心學影響極為深重。日本將領東鄉平八郎,甚至在自己的胸前掛著一張卡片,上面寫著一句話「一生俯首拜陽明」。

曾國藩,用自己的軍事才能平定太平天國之亂,讓華夏百姓減少戰爭的痛苦,這是一件大功。曾國藩用自己的行動維護儒家傳統,並對國家有大功,而他本人更是堅持道德品行,嚴格遵守聖人之德,造福百姓,立德方面也算大有成就。並且他的《曾國藩家書》也受到世人的追捧,曾國藩的一言一行也極具智慧。

但因為他的個人學說沒有傳授他人,導致受他影響的人不多,直到現代才有人陸續的瞭解曾國藩是個怎樣人。因此,他才會被梁啟超等知識分子認為只能算半個聖人。事實上,從歷史以來知識界認可的聖人非常多,如孔子自己認可的聖人是堯舜,孔子**宗聖曾參,復聖顏回,述聖子詩,詩聖杜甫,亞聖孟子,元聖周公,科聖張衡等等太多了。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造就許許多多暗夜中的明星,他們的努力譜寫了一篇篇華美的詩篇,讓中華兒女沐浴在先祖的文化知識下,即便有的人沒有被評為聖人,但他們做出的貢獻一樣是偉大的。

2樓:明媚說娛樂

兩個聖人分別是王陽明和孔子,曾國藩是半個聖人,他提出這個說法是因為這三個人做出的貢獻很大。

3樓:取個名都好難

因為在歷史上梁啟超覺得孔子以及王陽明都算聖人,但是曾國藩卻因為鎮壓太平天國算不少一個完整的聖人,只能算半個,所以才會提出兩個半聖人的說法

4樓:喋喋不朽唄

第一個聖人是孔子,第二個聖人是王陽明,第三個是曾國藩,但是曾國藩為了晚清的苟延殘喘而絞殺原本處於正義方的農民起義軍也就是太平天國起義軍,儘管不能說曾國藩有多壞,但是也有違背聖人行論!

5樓:百科小鬥士

梁啟超所說的兩個半聖人的兩個是指孔子、王陽明,而半個聖人是指清代的曾國藩。依據古代立德、立功、立言的評判標準來說,孔子和王陽明對文化的傳播所做出的貢獻毋庸置疑,但對於曾國藩對歷史的影響,大家的看法卻不一致,梁啟超看來曾國藩的的確確對歷史文化政治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他所做出的貢獻與前兩者相比是有差距的。

6樓:靈動的

在梁啟超看來擁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人才稱得上聖人,以此為標準,在梁啟超的心目中的聖人是大家所熟知的孔子和明代的王陽明,而清代的曾國藩只稱得上半個聖人。

梁啟超為什麼會提出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半聖人?

7樓:璐璐小璐璐

梁啟超雖然是清朝時期的舉人,但是他卻是新派文學的代表人物。不僅有著憂國憂民的風采,還有寧死不屈的高貴品質。他學問廣博,學貫中西。

他的心中認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他們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另半個就是曾國藩。

一、當之無愧的孔聖人如果要說孔子是開創了中國的文學,我想沒有人會反對。他所建立的儒學教育,用著最精煉和簡短的文句來闡述儒家的中心思想。他所建立的文學思想從古至今都影響著一輩又一輩人。

而且不僅孔子的學識淵博,而且他無論從品德、功績還是言行都以身作則,所以是當之無愧的聖人。

二、心學大師王陽明大家都知道「知行合一」的思想是王陽明提出來的。他還通曉兵法,將陽明心法的活用在軍事和人事上面,併為他冷靜的化解了一次又一欠的險境,當中還包含了叛亂之禍。而他還勇於打破統治上千年陳舊觀念的陳朱理學。

並提倡「以心照物」的理念,用心去看事物的本質的觀念。他認為人所成就的事業與人的心志有著緊密的關係。只要有一顆仁心那麼這個人的本質就是好的。

並且王陽明的陽明學,一直到現在都是許多人效仿學習的著作。

三、半個聖人曾國藩在中國的歷史上曾國藩是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他提倡洋務動動,但是同時也是扼殺太平天國的真凶。但是在他的身上還是有許多人可以學習的地方,比如大到治國,小到治家一直都受到人們的推崇,連梁啟超也將他當為偶像。

直到現在曾國藩的許多句子都被大家認為至理名言來引用。所以梁啟超將曾國藩稱為半個聖人。

梁啟超是按照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三個方面來制定聖人的標準。而以上三個人都在中國的歷史上面作出過巨大的貢獻。無論是從文化思想方面,還是政治軍事方面都有作出過光輝的成就。

因此才有了中華歷史有兩個半聖人。而曾國藩是梁啟超所崇拜的對方,但是對於孔子和王陽明來說還是差一些,所以有了半個聖人的說法。

關於尊師重教的名言警句

8樓:u愛浪的浪子

1、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也。——唐代:韓愈

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朝·韓愈

3、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北周書》

4、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荀子·勸學》

5、舉世不師,故道益離。——柳宗元

6、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7、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和自由地發展。——羅素

8、把完善的教育留給,就是最佳的遺產。——英國:司各特

9、教師的職業是一種責任重大的、最光榮的職業。這一職業的意義和作用必將日益提高和增加。——克魯普斯卡婭

10、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韓愈

11、尊師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誌。——曲嘯

12、師以質疑,友以折疑。師友者,學問之資也。——李惺《西漚外集·冰言補》

13、善者一日不教,則失而入於惡;惡者勤而教之,則可至於善。——宋朝:歐陽修

14、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呂氏春秋》

15、應當把我們人民教師提高到從未有過的,在資產階級社會沒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這是用不著證明的真理。——前:列寧

16、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荀子》

17、學校,王政之本也。——宋朝:歐陽修

9樓:北地小小人

1、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尊敬老師,則不要在意老師的身份財富。

2、務學不如務求師。——楊雄

努力學習不如努力求師

3、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

我愛戴(尊敬)自己的老師,但是我更尊重真理。

4、聖人無常師。——韓愈

聖人沒有固定不變的老師。

5、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呂不韋

古代聖賢的帝王,沒有不尊敬老師的。

10樓:御鑲之

不師者,廢學之漸也。

意思是:不向老師學習,這等於開始漸漸地放棄對學問的追求。出自《呂衡州文集•與族兄皋請學春秋書》。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意思是:國家想要振興,必須尊敬教師,重視傳授專長技術的師傅。出自《苟子》。

古之學者必有師。

意思是:古來學習的人必須有老師教導。出自韓愈《韓昌黎集•師說》。

疾學在於尊師。

意思是:要很快學得知識才幹,首先在於尊敬老師。出自《各氏春秋•勸學》。

君子隆師而親友。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師並和善地對待朋友。出自「《荀子•修身篇》。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學問、說明道理時必稱老師是如何教導的,並努力發揚光大。出自《呂氏春秋》卷四《尊師》。

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

意思是:重視教育是建國的根本,培養人才是治理國家的首要任務。出自《朱舜水集•勸興》。

人不可以不就師矣。

意思是:人不能沒有老師指導學習。出自(漢)王符《潛夫論•贊學》。就:靠近。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意思是:人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怎能沒有疑難問題呢?有了疑問不向老師請教,最後還是不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出自〔唐〕韓愈《師說》。

人冀子孫賢,而不敬其師,猶欲養身而反損其衣食也。

意思是:人希望自己的子孫有作為,卻不知道重視老師的作用,這就好比想保養自己的身體。但又不穿衣,不吃飯似的。

出自(清)王卓《今世說》卷一。冀:希望。

敬:重視;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辨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

意思是:人即使本質很好,又有聰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師學習,這擇高尚的朋友互相幫助。出自《荀子•性惡》。辨:慧。

若要好,問三老。

意思是:要想把事情辦好,要向有經驗的老年人請教。見於(明)唐海《中山狼》第三齣。

師以質疑,友以折疑。師友者,學問之資也。

意思是:拜師解答疑難,交友辨析疑難,師、友對做學問很有幫助。出自(清)李惺《西漚外集•冰言補》。

師友貴隆親,古學當自反。

意思是:師友之間貴在尊敬和親熱,考察古代文化應當反躬自問。出自(宋)劉過《湖學別蘇召叟》。

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敬學。

意思是:教師得到敬重,然後知識才有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視學問。出自(漢)韓嬰《韓詞外傳》。

師者,人之模範也。

意思是;當老師的人,是人們學習的榜樣。出自(漢)楊雄《法言•學行》。

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

意思是:老師呀老師,簡直是兒童的生命,致力於求學,不如下功夫去找尋好的老師。出自(漢)楊雄《法言•學行》。

師道立則善人多。

意思是:形成尊師重教的風氣,則具有良好行為的人就多。出自《海瑞集•贈陳元山任古田司訓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個人同路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師長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把他們的缺點作為自己的借鑑而改掉。出自《論語•述而》。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意思是:善於學習的人,不用老師費大勁就能收到雙倍的效果,並感謝老師的功勞;不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辛勤地教,結果卻事倍功半,他不檢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師。出自《禮記•學記》。

逸:安逸;輕鬆。庸:

功勞。為學莫重於尊師。

意思是:學習最主要的是尊重老師。出自(清)譚嗣同《劉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務學不如務求師。

意思是:努力求學不如努力找位好老師。出自(漢)楊雄《法言•學行篇》。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意思是;學習要有老師講授,也要有朋友間的切磋。出自(明)唐甄《潛書•講學》。

學莫便乎近其人。

意思是:為學之道,再沒有比接近良師更便利的了。出自《荀子•勸學》。

尊人共客語,側立在傍聽。莫相前頭鬧,喧亂作亞鳥鳴。

意思是:長輩同客人說話,應站在旁邊聽,不要跑到人前去嬉鬧喧叫。出自《全唐詩補逸》卷二(王梵志詩)。

擇師,不可不慎也。

意思是:選擇老師不可不慎重。出自《禮記•學記》。

不好意思,就這些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太監,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太監?

趙高 秦朝時宦官。秦始皇死後權傾朝野,指鹿為馬。司馬遷 史學家 文學家,思想家,史記作者。蔡倫 61年 121年 東漢時宦官,造紙術的發明人。張讓 東漢十常侍之首。黃浩 三國時蜀漢宦官,三國演義內劉禪因聽信他而荒廢政事。高力士 唐玄宗寵臣,傳說李白醉酒後要 力士脫靴 李輔國 唐肅宗當權的宦官,首名宦...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滅道事件,中國歷史上有幾次滅佛事件?

大規模滅道只有北周武帝的滅佛 道事件,這次是滅佛同時滅道,勒令修道者還俗,目的是解決佛教 道教信徒過多,寺廟道觀佔用大量土地財產和人口,與朝廷爭利的問題。中國歷史上有幾次滅佛事件?有四次,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周武帝滅佛 唐武宗滅佛 周世宗滅佛。1 北魏太武帝滅佛 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女性政治家,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女政治家有那幾位?

馮繚 漢代 呂雉 241一180 字娥姁,秦代單父縣 今單縣 人,漢高祖劉邦之妻。馮氏 442 490 屬北燕皇族。冼夫人 公元513年 602年 南北朝時高涼郡人,樑高涼太守馮寶妻。寶卒,撫其部眾。陳廣州剌史 武則天 624 705年 幷州文水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性巧慧,多權術。蕭太后 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