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華子崗怎樣改寫成白話文,書事和華子崗

2021-08-01 14:54:33 字數 3974 閱讀 9790

1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翻譯:落日西下,松風漸起,我卻遊興未盡,漫步在回家的山間小道上。

正當秋高氣爽之日,落日照射,松風吹拂,路邊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揮發殆盡了。傍晚的夕陽餘暉追逐著我的腳步,青縹的山色,斷斷續續的山風吹拂著我的衣衫。這是一個多麼另人喜愛的地方啊!

翻譯得不好,見諒啊!

《華子崗》後兩句詩的意思是?

2樓:實心大泡泡

華子崗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書事和華子崗

3樓:匿名使用者

書 事王維

輕陰閣小雨, 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 欲上人衣來。

裴迪《華子崗》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1.這兩首詩各用了兩個字分別點明瞭寫景角度。這兩首詩是從怎樣布同的角度來寫景的?分別寫了怎樣不同的景?

2.兩首詩雖然所寫景物各不同,但在寫法上卻極為相似,輕對此做簡要分析。

、(1)王詩是從「坐看」的角度,寫深院中小雨剛停天色轉陰,綠油油的青苔充滿生機令人喜愛的景象。裴詩是從「還家」的角度寫華子崗的落日、松風、草露、雲光、山翠這些優美景色。(4分。

角度2分,景象2分)

(2)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景物以生命,化無情之景之物。如王詩中一個「欲上」寫細雨後的青苔好像是從地上蹦跳起來的天真爛漫的孩子,親暱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來。裴詩中一個「侵」字,寫雲光追逐自己的足跡,寫出了夕陽下詩人一步一步下行的生動情景;一個「拂」字,寫山色好似輕拂詩人衣衫,狀其蒼翠欲滴,青翠可愛。

(4分。手法及作用2分,言之成理即可;兩詩各舉一例分析分別1分,共2分。)

裴迪的華子崗的解析要詳細些,最好是逐句的。謝謝!!!!!!

4樓:

(唐)裴迪《華子岡》賞析

【作者】徐俊

裴迪《華子崗》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裴迪是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詩人之一,早年與王維、崔興宗等隱居終南山,互相唱和。后王維得輞川別墅,裴迪成為座上常客,「輞水周於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賓主詠輞川二十景,各成絕句二十首,這就是著名的《輞川集》。

《華子岡》就是其中的一篇。

王維曾這樣描述他們對華子岡的感受∶「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池也。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裴迪此詩描寫的正是這秋晚的華子岡景色。

落日西下,松風漸起,詩人遊興未盡,漫步在回家的山間小道上。全詩即以還家為線索,通過詩人對所見所聞的獨特感受,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亦動亦靜的藝術畫面。首句一「落」一「起」兩個相對應的動詞,把夕陽西下、晚風初起的黃昏景色鮮明地勾畫出來,人們可以看到夕陽悄悄躲入山後,微風輕輕掠過鬆林。

第二句緊扣上句,正當秋高氣爽之日,落日照射,松風吹拂,路邊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揮發殆盡了,所以說「草露晞」。後兩句寫雲光、山翠。雲光指傍晚的夕陽餘暉,山翠即山氣、山色,山色青縹,謂之翠微。

這裡詩人也用了兩個動詞━━「侵」和「拂」,侵有侵染之意,形象地描寫出詩人在夕陽下悠然自得、漫步下崗的生動情景。「山翠拂人衣」一句,暗裡轉換了主賓關係,賦予薄暮明滅的山色以主動性,增強了景物的動感。雲光山色,追逐著詩人的腳步,吹拂著詩人的衣衫,從反面又襯托出詩人對華子岡景色的喜愛和流連。

寥寥二十字,寓詩人獨特的感受於尋常的山間景色之中,筆墨疏淡而意蘊超遠。前人論王、裴輞川唱和,說「神與境會,境從語顯,其命意造語,皆從沈思苦練後,卻如不經意出之,而意味、神采、風韻色色都絕」(王士禛《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誠然。

「華子崗」的拼音是什麼?

5樓:書俊的

華子岡的拼音:huá zǐ gāng

華子岡《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華子岡白話譯文

夕陽西沉,松風陣陣,漫步回家途中,草上露珠已幹。落日餘暉,浸染身後長長的足跡,山色青翠靈動,彷彿在輕拂詩人的衣衫。

《華子岡》是唐代詩人裴迪創作的五言絕句。全詩描寫了華子岡的美麗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此地美景的流連之情。該詩於簡單勾勒中盡顯隱居山林的靜謐,給人身臨其境之感,韻味豐富,情趣盎然。

作者簡介裴迪,河東(今屬山西)人,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詩人之一,早年與王維、崔興宗等隱居終南山,互相倡和。代表作有《送崔九》等。

華子崗 體裁是什麼,描寫的時間?

6樓:千憐南

體裁為絕句。 描寫的時間為晚秋。 《華子岡》(唐)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解析:裴迪是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詩人之一,早年與王維、崔興宗等隱居終南山,互相唱和。

后王維得輞川別墅,裴迪成為座上常客,「輞水周於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賓主詠輞川二十景,各成絕句二十首,這就是著名的《輞川集》。《華子岡》就是其中的一篇。

王維曾這樣描述他們對華子岡的感受∶「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池也。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裴迪此詩描寫的正是這秋晚的華子岡景色。 落日西下,松風漸起,詩人遊興未盡,漫步在回家的山間小道上。全詩即以還家為線索,通過詩人對所見所聞的獨特感受,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亦動亦靜的藝術畫面。

首句一「落」一「起」兩個相對應的動詞,把夕陽西下、晚風初起的黃昏景色鮮明地勾畫出來,人們可以看到夕陽悄悄躲入山後,微風輕輕掠過鬆林。第二句緊扣上句,正當秋高氣爽之日,落日照射,松風吹拂,路邊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揮發殆盡了,所以說「草露晞」。後兩句寫雲光、山翠。

雲光指傍晚的夕陽餘暉,山翠即山氣、山色,山色青縹,謂之翠微。這裡詩人也用了兩個動詞━━「侵」和「拂」,侵有侵染之意,形象地描寫出詩人在夕陽下悠然自得、漫步下崗的生動情景。「山翠拂人衣」一句,暗裡轉換了主賓關係,賦予薄暮明滅的山色以主動性,增強了景物的動感。

雲光山色,追逐著詩人的腳步,吹拂著詩人的衣衫,從反面又襯托出詩人對華子岡景色的喜愛和流連。 寥寥二十字,寓詩人獨特的感受於尋常的山間景色之中,筆墨疏淡而意蘊超遠。前人論王、裴輞川唱和,說「神與境會,境從語顯,其命意造語,皆從沈思苦練後,卻如不經意出之,而意味、神采、風韻色色都絕」(王士禛《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誠然。

詩體解析(指出是古體還是律體,為什麼根據何在)《華子崗》 30

7樓:野有蔓草

五言絕句,是近體詩,不是古體詩。

近體詩符合平仄等聲律,這首詩便是,音律如下:

華子崗裴迪

落日松風起,還家草露晞。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符合五言絕句的基本句型:

a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說明: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黑體字為韻腳,要求用平聲。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

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平起或仄起主要看首句第二個字的平仄。)

8樓:

古體。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

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這明顯是古體詩

《華子崗》為什麼詩的主題是寫對自然景物的留念而不是寫對歸家的

鑑賞詩歌要體味作者的意境,全詩每一句都寫到了自然景物,夕陽 山 松林 風 草 露珠 陽光等等,這可以說明作者關注的重點在於景,至於 還家 只是順便交代一下自己是在回家的路上。可以做這樣的邏輯,一個對歸家感到欣喜的人只有幾種理由 一是離家太久 二是出門後感覺什麼都比不上家裡好 三是家裡有令自己愉悅的人...

王維雜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雜詩》表達了王維怎樣的思想感情

以時序的遞進 物候的變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見寒梅發 一句是對上一首詢問內寒梅著花的呼應。容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踐約,此時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發已由希望之光變為幻滅之色。不僅如此。便是這象徵青春 愛情的春天,欣欣向榮的春天,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梅花開了,早春已過。百...

王維的終南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追求

這首詩寫的是終南山的雄偉奇觀,進入視野的,都是闊大 廣遠的景象。全詩突出主峰的巍峨巨集偉 群山的連綿不斷,白雲的迅速變幻 山表的青靄多變,天氣陰晴不定。全詩具有視野巨集大,氣勢磅礴的特點,正如前人所評 是詩在開闢之初,筆有鴻蒙之氣,奇觀大觀也。而庵說唐詩 唐詩觀瀾集 唐詩匯評 第318頁 這種大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