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之知 先言而後當。凡人慾舍行為,皆以其知先規而後為之。意思簡潔

2021-07-22 12:23:25 字數 1163 閱讀 2910

1樓:發瘋的羊

故仁者所以愛人類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何謂仁?仁者惻怛愛人,謹翕不爭。??

何謂之知?先言而後當。凡人慾舍行為,皆以其知先規而後為之。

其規是者,其所為得,其所事當,其行遂,其名榮,其身故利而無患,福及子孫,德加萬民,湯武是也。其規非者,其所為不得其事,其事不當,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絕世無復,殘類滅宗亡國是也。故日莫急於智。

知者見禍福遠,其知利害蚤,物動而知其化,事興而知其歸,見始而知其終,言之而無敢,立之而不可廢,取之而不可舍。前後不相悖,終始有類,思之而有復,及之而不可厭。其言寡而足,約而喻,簡而達,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損。

其動中倫,其言當務,如是者謂之知。

這是說,仁者愛人或愛人類;智者則有先見之明。反之,"不仁而有勇力材能",或"不智而辨慧獧給",則或為狂而執利劍者,或為迷醉而乘快騎者。總之,不仁不智而有材能,則只是以其材能輔其邪狂之心,助其恆僻違逆之行,"大其非",而"甚其惡"。

當然,也有"仁而不智"和"智而不仁"者,前者是愛而不別是非,後者雖知是非,但卻不肯為是而非非。因而,做人必須是仁智兼備,必仁且智。這就是董仲舒對智德的論述。

當然,董仲舒在這裡所說的仁與智都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有實質內容的。他的仁、智,都是從封建地主階級的立場上來說,不是超階級的。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滿意請採納謝謝

2樓:

親,《國學經典》上“舍”的註釋是“安排、計劃”,“知”是“通智”,我覺得“南羽不難語”的要靠譜些。

3樓:

什麼叫做智慧?是先想通道理再著手去安排計劃。

一般人想要去做事情之前,都是要先弄明白這一行業的規矩,然後才去能去準備如何行動。

4樓:手機使用者

什麼是智慧?在做之前預言然而後來印證(預言)。但凡人想要放棄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因為他們預見了事情發展的規律然後去放棄他們在做的事情。

5樓:餘沁悅

什麼是智慧?智慧是要去做事情之前,都是要先弄明白這件事的規矩,然後才去能去準備如何行動。

6樓:南羽不難語

什麼叫做知道?先想通道理再著手去安排計劃。

一般人想要去做事情之前,都是要先弄明白這一行業的規矩,然後才去能去準備如何行動。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意思

意思是有仁德的人見此性此道,即認為是仁,聰明的人體察此性此道,就認為是智。這句話出自 周易 繫辭上 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

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

現在至於大規模地攻伐別人的國家,卻不知指責其錯誤,反而跟著去讚譽他,稱之為義。這可以算是明白義與不義的區別嗎?出自 墨子 17章 非攻 上 節選 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翻譯 對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責他,稱他為不義。現...

易經裡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還是知至至之,可與幾也

應該是 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 理由如下 1 根據上下文看 這一句的下文是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上下文對仗,上句應該是 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 2 根據譯文來看 子曰 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 修辭立其誠,所以 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 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