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講斷惡修善,又講放下執著分別,如果我們連善惡也分不清,也不去執著善事,那我們該怎麼修行呢

2021-07-14 10:25:18 字數 5364 閱讀 7918

1樓:加內沙

複雜的話就不說了。簡單的說,佛法是有次第以及次序的。 首先,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應當做,什麼是不應當做,什麼是聖者所讚歎,什麼是聖者所非議,而這些就包括佛陀所教導我們的五戒十善,殺生,妄語,邪淫,飲酒,偷盜。

這五戒是最基本的,最粗糙的善惡區別。佛陀的教導是從世間的善走向出世間的解脫道,因此佛陀所教導的行為就是善,而五戒是善的基本。佛陀所開示的十惡業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粗言、綺語、貪愛、嗔恨、邪見,是為不善事、十惡業。

瞭解什麼是真正的善與不善是很重要的。善的身業,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善的語業,包括不說謊話、不挑撥離間、不粗言惡語、不說廢話閒語;善的意業,包括不貪婪、不嗔恨、具有正見。

而佛陀更細微的宣說了,十善。業可分為不同的群組和種類。其中一種分法是將它分為善業或惡業。我們有十善業,十個好的決斷力或行為,它們是良善的。 佈施,持戒、禪定, 恭敬,服務

,迴向, 隨喜,聞法、說法, 正見。十個善業,事實上它可被分為三類:佈施、持戒和修定。

恭敬和服務可包含在持戒中;功德迴向和隨喜可歸類在慷慨或佈施中;而聽經、解經和正見則可歸於修定或內心的涵養中。

人們都具備三毒,而走向解脫之道的方法就是滅除三毒。而三毒是不善業,所以我們要以善去對抗它們。這就是走向』放下『的先決條件。

我們實行佛陀的教導,走向』善的解脫道『,斷除三毒。而在斷除三毒的過程中,會經過』智『的開發,而這』智『是指觀智。在這過程裡,人們會發覺』不善『的種種壞處,更加的瞭解自身。

當人們在越來越瞭解自身的時候,開發』智『的時候,會瞭解到世間的』真相『,那時候就會慢慢的學習』放下執著以及分別『,因為他看到了』法『。不再執著世間的種種,心不再有』分別『萬物之念,一切都是平等的。

很多人以執著佛法來混淆人們,但事實上佛陀在經典上說過,解脫聖者就不用再修習佛法,這也是所謂的』無學『,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佛法,他們也不會執著於佛法。只有解脫聖者才適合用』不執著佛法』,但一般的學人都必須『堅持』佛法而不是執著。 所以這是次第,次序的問題,而不是一概而論的話題。

在下就白話的去解釋,並非什麼高深的理論,只是次序問題而已。邏輯以及次序混淆才會造成您的疑問。 佛法不需要去高深化的理論,神格化的儀式,佛法只需要去實行,修行的人。

祝福您幸福,快樂,遠離痛苦,無敵意。

薩度,薩度,薩度。

2樓:匿名使用者

一遊客入深山,見一隱者,遂問之曰:世界乃大,無奇不有,藏匿於山野,靜心於空谷,不有失乎?

隱者應之曰:失卻身體,贏得靈魂。

遊客又問之曰:人存於世上,有口目之慾,強行抑之歟?且接世必以身體為媒介,方能獲靈魂之高升。吾何以在世上亦能收穫靈魂哉?

隱者曰:世界乃大,人心亦無窮,闔目則萬物了於心,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何須強行抑制本無之慾望。身體乃人之身體,必為人所轄制,總為物慾所脅持,安能不累之乎?

且夫無欲則剛,接世為物慾必將為物慾所牽引,逐物慾功利而生,豈不殆哉!放下一顆心,蔽卻障心之物,自然能夠收穫靈魂,求得內心安寧,了悟人生真諦。

遊客稱之善。然退卻山谷,重入紛繁之世,看風會雲集,覺持身之不易。遍觀當下諸人,無不隨波逐流,更有視潔身為恥事者,爭將身體投於染缸之中以自汙,以求與人同。

既不能為隱者,又不欲薰染自身,遊客經歷內心之苦痛而不自拔。

3樓:煩惱即菩提

修行就是如此啊,放下一切執著。 一切本來就是圓滿的,所謂大圓滿,可是凡夫只看到缺陷。

4樓:匿名使用者

斷惡修善,是修行的開始。是凡夫以分別心、執著心去修行的。

不執著、不分別,是心裡不執著、分別,不是讓你在事上不執著、分別。

5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用一句話解釋最恰當不過。

隨緣不攀緣!

放下不是不管不顧了,放下是一種修行的態度和階段。是對善惡都能瞭然卻又放下自在。

比如菩薩雖然斷卻塵緣也在輪迴中浩蕩前行,不是被輪迴,而是輪迴中自在。

迷時法華轉,悟時轉法華!斷惡修善心,豈是看不見?

6樓:匿名使用者

理解錯誤!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學佛就是為了快樂,幸福,無煩惱。出發點和世間善法是一樣的,最後目的就是達到沒有分別沒有煩惱的覺悟境界。

7樓:n哦

一切皆有普適待事 多看佛經 佛學 解蟬意

8樓:無盡意

要知道佛教是圓滿的智慧教育。既然是圓滿的智慧,哪有不分善惡的道理吶?假如是這樣,那叫做愚痴而非智慧。

那麼如何來認識「不分別執著」那?比如在你眼前有一束花,顏色各異,絢麗多彩。你看到了,而不起分別心,因不起分別心,當然就不回去執著,一樣心地清淨。

(這個狀態下,你不知道都是什麼顏色嗎?一樣清清楚楚,這就叫做智慧。)也叫做「見性見」!

假如你看到後,起分別心,我喜歡紅色的,據為所有。討厭黃色的,想扔掉它。這叫做「妄見」,煩惱由此而生!

我們對待一切人事物,都要用這種清淨平等心來對待,依自性而不依煩惱,就對了!阿彌陀佛!

9樓:阿旺洛珠多爾吉

您好,修行 修的是心,本無善惡,皆為分別所造。

《金剛經》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個人建議,多持誦 《金剛經》 《佛說法燈明心正覺經》

10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說不知善或者不去知道什麼是惡,而是說對善和惡的分別需要以智慧的分辨去把握,脫離於外部的形式和表現去認識,也不能侷限於思維的定式中去認識。

所有心識的錯誤執著,都是源於自我的慾望,產生了貪、嗔、痴等。對於善或者惡的執著其實也一樣是這樣,在「我見」的程度去看問題,都是來自於固定的、表面的認識分析,而不是從事物本質的角度去認識,只有放棄行為和思維中的貪、嗔、痴。讓心的活動僅僅停留在需要的地方、需要的程度,不去製造「我」的種種侷限,一切都不去執著,這樣才能得到輕鬆和快樂。

佛法講不執著,不分別,不是不去做,而是不去想做的目的。時時為了某種目的而生活而做事的,才是妄執,只有放下慾望的約束執著,做事只是做事,而且做事不為達到什麼得到什麼,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只做應該做的事,這才是簡單而實際的覺者生活。

11樓:修心妙音

一念不生,萬法莊嚴。

12樓:匿名使用者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佛教說不執著,那不執著不就沒目標了嗎?

13樓:匿名使用者

執著,在佛法中指的是對外界事物的錯誤迷戀和貪取,所以實際上是用「妄執」這個詞,對於認真學習、提高精神境界等,用的是「正精進」這個詞。

佛法認為,一切苦惱的產生根源都是對慾望的錯誤執著。放棄執著,指的是對「無常」、「無我」的五蘊、四大認為是「常」和「我」,因此以假為真、以虛為實,念念不斷,產生種種幻想和牽掛,所以說是「妄執」,就是錯誤的執著。

佛教中,「妄執」有四種。對於慾望的追求,從眼耳鼻舌身體意念各根源尋找快樂、迷惑,叫欲取;對某些觀念和想法的固執,叫見取;對於錯誤的出發點、沒有意義的行為約束產生的知見上的迷惑,叫禁戒取;執著一個四大五蘊所構成的假相而不能領會到「我」只不過是一個假相的事實,產生種種對「自我意識」「自我價值」的追求、種種對自我利益的固執、前途的憂慮,叫我取。

在此之外,精進應該還是需要的。比如對於思想的進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們刻苦、認真、有信心和恆心。佛法不是要把一切都看做虛無,而是說需要理解「分別」的「空性」,也就是說需要從實際反映出的物質世界中理解變異和無常,也就明白喜歡或不喜歡其實也是無常,只要心中不生出執著,就不會有繼續出現的煩惱。

所以,佛法的不執著不是要我們做事稀鬆,而是要我們知道什麼是「妄」,什麼是「實」。該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該盡的義務一定要盡責,不懈怠、不迷惑、不固執。要我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執著,就是佛法帶給我們的智慧。

佛法講不執著,不分別,不是不去做,而是不去想做的目的。時時為了某種目的而生活而做事的,才是妄執,只有放下慾望的約束執著,做事只是做事,而且做事不為達到什麼得到什麼,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只做應該做的事,這才是簡單而實際的覺者生活。

至於目標、自己的進步等,屬於正精進的範疇。假若我們要精神進步,我們就必須作必要的努力,攝護我們的思想。因為不善思想隨時準備潛入壓服懶惰之人。正如《法句》所說的:

唯求住淨樂,不攝護諸根,飲食不知量,懈惰不精進,彼實為魔服,如風吹弱樹。

人擁有的潛在本質是能夠發展的,成為自覺,為他自己和他人的福利來使用他的心。假若人缺乏這種考驗自己心的本質,缺乏發展善思想和拋棄惡思想的本質,他的生命就缺乏魄力和勇氣。所以佛陀經常告誡**們要警覺,要控制惡思想,培修善思想。

沒有正精進,精神上進步的障礙就不能排除。正精進排除作為障礙的邪見和不善思想,促進和獲得健康的心理因素,幫助定的發展。

14樓:

聽過一句話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如果不能成的事,你再怎麼謀,都是沒有意義。許多的事情,都有一種冥冥的定數,這個定數就是『業』。

人生的目標當然是離苦得樂,以世間的方法來講,就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就是人的目標。所以有沒有目標與執著與否沒有必然的聯絡。

佛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運既然是自己造作的,當然也能自己來改變。這個原理不是佛創造的,而是自性裡本來就有的。

如果前世自己作善修福,積福很厚,這世無論你做善也好,做惡也罷,你都有福享,與你從事什麼沒有必然聯絡。傻子如能投生到好人家,都會成福人,根本不需執著地追求。

當然如果你繼續修善,則福報來世會繼續有。但如果為富不仁,居位不尊,不惜福,當福報享盡,來世又當受苦。這就是輪迴的業因所在。

古人范仲淹以身宰相,卻報以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有金錢都接濟了窮人,自己死後連棺材都買不起。但他的後人多為朝庭作官,家運八百年不衰。因為積福厚,福報讓後人都享不完。

凡人認為肉身是自己,於是執著,就有輪迴。痛苦就在輪迴裡。

如果放下執著,就能成羅漢。能看破的人,才能自在,那樣活得才瀟灑。隨緣,佛如是說。

15樓:無量壽莊嚴清淨

可以設立目標。

例如,今生決定往生淨土,今生明心見性,今生自淨其意等等。

但是有了目標卻不應該執著於目標。

**規也告訴過我們,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

不執著,就是不必為了目標耿耿於懷,不必為了目標而急切而功利。有了目標後,不妨「但做好事,莫問前程。」要知道,當你緊用功的時候,因緣具足了,一定可以達成目標的,而不必整天牽掛執著目標。

當設立了目標,那也是虛妄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目標出現了,就讓它不住留於心,讓其滑過,無論目標也好,還是別的任何想法心念都應該這樣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來則應,去則不留。如此則為不執著。

目標不是沒有,也不是有,只是不執著它就可。

只要方向對了,方法對了,目標定然能達成的,當下努力則是,至於目標什麼時候達到不必管它。所謂,天道酬勤,精進努力修行則是,一份勞作一份收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