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徵詩選自什麼,樂府原是什麼的名稱,後人把什麼也稱作樂

2021-07-13 17:05:59 字數 4958 閱讀 6457

1樓:

《十五從軍徵》出自《樂府詩集》,樂府原是專門管理樂舞演唱教習的機構名稱,後人把樂府蒐集整理的詩歌也稱作“樂府”。

樂府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採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所採製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由樂府儲存下來,漢人叫做“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後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

漢代佚名《十五從軍徵》原文: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譯文: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路遇一個鄉下的鄰居,問:

“我家裡還有什麼人?”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裡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穀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據《樂府古題要解》,《十五從軍徵》晉代已入樂。在它被用為橫吹曲辭以前,是否曾入樂,已難查考。此詩原來或許是漢魏間大動亂時代的民歌,是為控訴殘酷繁複的兵役制度而創作的。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

他“十五從軍徵”,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

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徵”,系出於戰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徵”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徵”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

《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

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

”,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

這些又歸結為表現揭露黑暗社會現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

2樓:琳

十五從軍徵詩選自《樂府詩集》,樂府原是**機關,,後人把樂府機關所採用的配樂的詩 也稱作樂府

3樓:小聰寶寶

出自(漢)《樂府詩集》,原是古代掌管**的官署,樂府蒐集的詩歌被稱為樂府詩。

4樓:手機使用者

選自樂府詩集 原是古代掌管**的官署

十五從軍徵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十五從軍徵是什麼詩

5樓:宿命本無能為力

《十五從軍徵》文學體裁:樂府詩,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的敘事詩。

《十五從軍徵》出自《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樑鼓角橫吹曲》。描繪了一個在外征戰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種種場景。這首樂府詩不僅抒發了這一老兵“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史詩意義。

該詩通過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表達了詩人對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的怨恨與同情的思想感情。

原文: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譯文: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

路遇一個鄉下的鄰居,問:“我家裡還有什麼人?”

“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裡進出,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院子里長著野生的穀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6樓:小聰寶寶

是一首敘事詩。

這是我們抄的課堂筆記,希希望大家支援,o(∩_∩)o謝謝!

7樓:琳娜一號

古詩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①:“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②。”

兔從狗竇入③,雉從樑上飛④。

中庭生旅谷⑤,井上生旅葵⑥。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⑦。

出門東向望,淚下沾我衣。[1]

編輯本段

作品註釋

①鄉里:家鄉。

②冢:高墳。累累:連綴不絕貌,此指荒墳一個挨一個的情狀。

③狗竇:狗出入的洞。

④雉:野雞。

⑤中庭:院中。旅谷:野生的穀子。《後漢書·光武紀》李賢注:“旅,寄也,不因播種而生故曰旅。”

⑥葵:草名,一名“冬葵菜”,其葉嫩時可食。

⑦貽:拿食物給人吃。一作“飴(sì飼)”:同“飼”。[2]

編輯本段

作品鑑賞

就現存的資料來看,中國古代詩歌在其開端時期就出現了一種特異的現象——抒情詩較為發展而敘事詩相對顯得貧弱。《詩經》三百零五篇中,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作品為數很少。其它民族的文學,一般都可以追溯到長篇的英雄史詩,而這在中國早期,至少是不見於文字記載。

標誌著中國詩史上第一次敘事詩創作高潮的,是漢樂府民歌。正因為以前缺乏長篇敘事詩的傳統,漢樂府中的敘事之作,通常都相當短小。

敘事詩而篇幅短小,必然遇到一個困難:怎樣才能充分地情節、描繪人物。漢代的那些無名作者,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大多采用了一種相當巧妙的方法:

省略對整個故事過程的交代,把矛盾集中在一個焦點上,猶如攝影作品,提供的只是一個瞬間,卻包容了豐富的內涵。這就是剪裁之妙。如《東門行》、《豔歌行》等等,都可以看出這一特點。

而這首《十五從軍徵》,在這方面尤其傑出。稍作說明:此篇有時被作為“古詩”看待。

但漢代的“古詩”和樂府詩,很難嚴格區分。許多曾入樂演唱的作品,後人因不知其原來的**分類,就籠統地稱為“古詩”。《古詩十九首》中的好幾篇,在有些記載中又被稱為“樂府”,也屬於同樣的情況。

開頭“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起得很平,好像只是簡單的事實交代。這裡大概連誇張的成份都沒有。因為古時士兵服役,常常是沒有年限,或雖有年限,卻並不嚴格執行的。

許多人未成年就被徵發,老得血也幹了,骨也枯了,才被放回。《宋書》記載,沈亮曾對宋文帝說:“伏見西府兵士,或年幾八十,而猶伏隸,或年始七歲,而已從役。

”可見這並不是很特別的事情。但正因為這兩句起得很平,才格外具有驚心動魄的力量。從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那就是一個人知事以後完整的一生啊!

詩人似乎沒有批評什麼,但“八十始得歸”一個“始”字,卻已強有力地揭示了當時兵役制度的慘無人道。

在許多邊塞詩中,讀者可以讀到立功塞上、博取功名,甚而垂譽青史的雄心。這當然不應該加以指責,但也需要懂得:這種雄心,大抵是所謂“良家”子弟、貴族少年才有的。

對於出身貧寒、處於最底層的普通士兵來說,功名跟他們沒有什麼緣份,他們也很少存這份妄想。一天天地活下去,捱過天寒地荒、刀光箭影的歲月,活到能夠還鄉的一天,便是他們最大的願望了。這位老兵好歹得歸故里,一路上總是不斷地夢想著親人團聚的歡樂、晚年生活的安寧吧。

可是,畢竟已經過去了六十五年,不知道家中是個什麼模樣:父母或許已經不在人間,兄弟姐妹們大概也難以相識。所謂“近鄉情更怯”,當他在途中遇到“鄉里人”時,情不自禁地打聽道:

“家中有阿誰?”意思是:家裡還有誰還活著?

“鄉里人”的回答,是那樣一個無情的事實:遠遠望去,松柏之下,墳塋相連的地方,便是他的家。原來,家中的親人早已盡入黃泉。

再回到開頭所說的問題:作者怎樣對材料進行剪裁。六十五年的間隔,一面是從軍的艱辛,以及艱辛中對歸鄉的盼望;一面是家庭的苦難,以及苦難中對遊子的期待。

這一切都不說,只說遊子老去,白髮如霜;親故凋零,荒墓相累。這一幕,包含了無限的淒涼。一個內涵無窮而感人至深的瞬間畫面,便出現在讀者面前。

因為剪裁巧妙,所以作者在這短短的小詩中,也能作頗為充分的渲染,以增強故事的抒情效果。下面就寫到老兵來到已經不成其為“家”的家中,只見野兔從往日留給看門狗進出的牆洞裡竄入,野雞在屋樑上撲翅飛起,庭院中長滿野谷(“旅”是野生無主的意思),井臺旁長滿野生的葵草(一種可食用的植物)。可見這家院荒蕪已久,很早就不再有人居住。

老人採來野谷、野葵煮成飯菜,可是沒有人陪著他一起吃。“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二句,正是寫出生活對他的又一次沉重打擊。他從軍歸來,此生無多,唯一的希望,不過是過得幾天平常人的生活,享受一點人所應有的天倫之樂,如今只剩孑然一身,以後的日子,實在很難過下去。

飽經風霜、歷盡艱危的老人,本不是那麼容易動感情的,此時不覺悲從中來,難以下嚥,出門東望,一片荒涼,使他不能不老淚縱橫,溼透衣衫。如果說淚具有不同的感情份量,那麼,這位老人的淚,大概是人世間最沉重的了。

這首五言詩,總共十六句八十字,不但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具體的人物活動,豐富的思想內涵,而且文筆充裕,寫得相當舒展,絕無侷促氣急之感,其實是不容易做到的。關鍵就在於作者能夠集中全力描繪最富有聯想性、集中了各種矛盾的具體情景。而且,詩的語言樸實無華,純用白描,不作驚人之筆,感情上具有內在的深沉。

所以,這首詩雖然習慣上稱之為民歌,但語言的技巧已經相當純熟了。

8樓:奶小生

《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的敘事詩

擴寫《十五從軍徵》作文十五從軍徵擴寫最少400字

一個十五歲正值 時期的少年被軍隊徵去參加衛國戰爭。六十五年後,這個老人奇蹟般的活了下來。八十歲的他喜氣洋洋地準備告老還鄉。路上,這個老人遇到了一位同鄉人。他好奇地向同鄉人問道 我的家中還有那些親人呢。同鄉人遲遲不肯回答。幾經詢問,他才低聲說出 遠遠看去那便是你家,可是那已經成為一片墳地,上面雜亂無章...

十五從軍徵和出塞這兩首詩各是從什麼角度出發寫戰爭

十五從軍徵 描述了一位少年從徵六十五年後返回故里看到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出塞 通過對戍邊將士們的描寫,表達了對戍邊將士遠離家鄉的同情以及希望朝廷起任良將,平息邊塞戰爭,讓人民早日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訴了漢代兵役制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少...

正月十五徵上聯,下聯是 鬧元宵吃湯圓喜盼家家歡聚國團圓請專

過春節貼春聯祝願事事如意人康泰 掛紅燈結綵頭笑迎事事美滿人平安 上聯,吃湯圓,人團圓,全國大團圓,求下聯 上聯 吃湯圓人團圓 下聯 對酒淚花灑淚 上聯 吃湯圓人團圓 下聯 飲酒淚花灑淚 上聯 全國大團圓 下聯 洛陽多寂寞 上聯 全國大團圓 下聯 滿城多寂寞 包餃子,幹嫂子,全家幹 求平安,人平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