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空間站規劃從現在的程度,再達到科學家進入空間站做實驗,按照美蘇過去的歷史還需要多少年

2021-05-26 18:58:35 字數 4718 閱讀 3205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預計在2023年前後,建成規模較大,長期有人蔘與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至於您說的科學家進入空間站做實驗,在載人航天運輸工具方面如果沒有進行改變,恐怕不現實。現在用的載人工具都是運載火箭運載載人飛船進入太空,這個需要有特別專業的訓練,本身的身體條件能達到要求才行,如果通過各方面訓練能達到這個要求,那這個科學家就可以,但是難度係數很大,美國之前進入空間站,運載工具是太空梭,太空梭的乘坐舒適性比運載火箭要強多了,訓練的難度以及對身體狀況的要求也要比運載火箭低多了,所以一些教師了科學家了,通過一定的訓練,就可以達到這個要求。

但是我國近十幾年或者更長遠一點兒時間應該還是用運載火箭來發射載人飛船,所以執行空間站實驗任務應該還是宇航員來完成。

現在中國空間站相當於蘇聯什麼水平

中國空間站什麼時候能建好?

求一篇說明什麼是天文的文章

2樓:摸八旗

[編輯本段]天文學歷史

天文學是觀察和研究宇宙間天體的學科,它研究天體的分佈、運動、位置、狀態、結構、組成、性質及起源和演化,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天文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一個顯著不同之處在於,天文學的實驗方法是觀測,通過觀測來收集天體的各種資訊。因而對觀測方法和觀測手段的研究,是天文學家努力研究的一個方向。

在古代,天文學還與曆法的制定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現代天文學已經發展成為觀測全電磁波段的科學。

天文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文化的萌芽時代。遠古時代,人們為了指示方向、確定時間和季節,而對太陽、月亮和星星進行觀察,確定它們的位置、找出它們變化的規律,並據此編制曆法。從這一點上來說,天文學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學學科之一。

最早認識到天文學的人是埃及人。

古時候,人們通過用肉眼觀察太陽、月亮、星星來確定時間和方向,制定曆法,指導農業生產,這是天體測量學最早的開端。早期天文學的內容就其本質來說就是天體測量學。從十六世紀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體系學說開始,天文學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此前包括天文學在內的自然科學,受到宗教神學的嚴重束縛。哥白尼的學說使天文學擺脫宗教的束縛,並在此後的一個半世紀中從主要純描述天體位置、運動的經典天體測量學,向著尋求造成這種運動力學機制的天體力學發展。

十八、十九世紀,經典天體力學達到了鼎盛時期。同時,由於分光學、光度學和照相術的廣泛應用,天文學開始朝著深入研究天體的物理結構和物理過程發展,誕生了天體物理學。

二十世紀現代物理學和技術高度發展,並在天文學觀測研究中找到了廣闊的用武之地,使天體物理學成為天文學中的主流學科,同時促使經典的天體力學和天體測量學也有了新的發展,人們對宇宙及宇宙中各類天體和天文現象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天文學就本質上說是一門觀測科學。天文學上的一切發現和研究成果,離不開天文觀測工具——望遠鏡及其後端接收裝置。在十七世紀之前,人們儘管已製作了不少天文觀測儀器,如中國的渾儀、簡儀,但觀測工作只能靠肉眼。

2023年,荷蘭人李波爾賽發明瞭望遠鏡,2023年伽裡略製成第一架天文望遠鏡,並作出許多重要發現,從此天文學跨入了用望遠鏡時代。在此後人們對望遠鏡的效能不斷加以改進,以期觀測到更暗的天體和取得更高的解析度。2023年美國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轉天線陣觀測到了來自天體的射電波,開創了射電天文學。

2023年誕生第一臺拋物反射面射電望遠鏡。之後,隨著射電望遠鏡在口徑和接收波長、靈敏度等效能上的不斷擴充套件、提高,射電天文觀測技術為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二十世紀後50年中,隨著探測器和空間技術的發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觀測進一步從可見光、射電波段擴充套件到包括紅外、紫外、x射線和γ射線在內的電磁波各個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學,併為探索各類天體和天文現象的物理本質提供了強有力的觀測手段,天文學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而在望遠鏡後端的接收裝置方面,十九世紀中葉,照相、分光和光度技術廣泛應用於天文觀測,對於探索天體的運動、結構、化學組成和物理狀態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天體物理學正是在這些技術得以應用後才逐步發展成為天文學的主流學科。

人類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暢遊一番了。2023年人類在地球上開設了第一家月亮公園。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個雪茄狀、帶翼的車,然後車身劇烈搖晃,最後登上一個月亮模型。

同一年,萊特兄弟在空中噠噠作響地飛行了59秒,同時一位名為康斯坦丁·焦烏科夫斯基、自學成才的俄羅斯人發表了題為《利用反作用儀器進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內演算,一枚導彈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須以1.8萬英里的時速飛行。他還建議建造一枚液體驅動的多級火箭。

50年代,有一個公認的基本思想是,哪個國家第一個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間站,它遲早就能控制整個地球。馮·布勞恩向美國人描述了洲際導彈、潛艇導彈、太空鏡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設想建立一個經常載人的、並能發射核導彈的宇宙空間站。

他說:「如果考慮到空間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區上空飛行,那麼人們就能認識到,這種核戰爭技術會使衛星製造者在戰爭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2023年,加加林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人用他說明,在天上飛來飛去的並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美國約翰·肯尼迪競選的口號是「新邊疆」。

他解釋說:「我們又一次生活在一個充滿發現的時代。宇宙空間是我們無法估量的新邊疆。

」對肯尼迪來說,蘇聯人首先進入宇宙空間是「多年來美國經歷的最慘痛的失敗」。唯一的出路是以攻為守。2023年美國成立了國家航空航天局,並於同年發**第一顆衛星「探險者」號。

2023年約翰·格倫成為進入地球軌道的第一位美國人。

許多科學家本來就對危險的載人太空飛行表示懷疑,他們更願意用飛行器來探測太陽系。

而美國人當時實現了突破:三名宇航員乘「阿波羅號」飛船繞月球飛行。在這種背景下,計劃在2023年1月實現的兩艘載人飛船的首次對接具有特殊的意義。

20世紀的80年代,蘇聯的第三代空間站「和平」號軌道站使其航天活動達到高峰,都讓美國人感到眼熱。「和平」號被譽為「人造天宮」,2023年2月20日發射上天,是迄今人類在近地空間能夠長期執行的唯一載人空間軌道站。它與其相對接的「量子1號」、「量子2號」、「晶體」艙、「光譜」艙、「自然」艙等艙室形成一個重達140噸、工作容積400立方米的龐大空間軌道聯合體。

在這一「太空小工廠」相繼考察的俄羅斯和外國宇航員有106名,進行的科考專案多達2.2萬個,重點專案600個。

在「和平」號進行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是延長人在太空的逗留時間。延長人在空間的逗留時間是人類飛出自己的搖籃地球、邁向火星等天體最為關鍵的一步,要解決這一難題需克服失重、宇宙輻射及人在太空所產生的心理障礙等。俄宇航員在這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其中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在「和平」號上創造了單次連續飛行438天的紀錄,這不能不被視為20世紀航天史上的一項重要成果。

在軌道站上進行了諸如培養鵪鶉、蠑螈和種植小麥等大量的生命科學實驗。

如果將和平號空間站看作人類的第三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則屬於***空間站了。國際空間站工程耗資600多億美元,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載人航天工程。它從最初的構想和最後開始實施既是當年美蘇競爭的產物,又是當前美俄合作的結果,從側面折射出歷史的一段程序。

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實施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從2023年開始的準備階段,現已完成。這期間,美俄主要進行了一系列聯合載人航天活動。

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軌道站8次對接與共同飛行,訓練了美國宇航員在空間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階段從2023年11月開始:俄羅斯使用「質子-k」火箭把空間站主艙——功能貨物艙送入了軌道。它還擔負著一些軍事實驗任務,因此該艙只允許美國宇航員使用。

實驗艙的發射和對接的完成,將標誌著第二階段的結束,那時空間站已初具規模,可供3名宇航員長期居住;第三階段則是要把美國的居住艙、歐洲航天局和日本製造的實驗艙和加拿大的移動服務系統等送上太空。當這些艙室與空間站對接後,則標誌著國際空間站裝配最終完成,這時站上的宇航員可增至7人。

美、俄等15國聯手建造國際空間站,預示著一個各國共同探索和和平開發宇宙空間的時代即將到來。不過,幾十年來載人航天活動的成果還遠未滿足他們對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類一直都心懷征服太空的慾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資源的決心。

2023年11月,人類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宇航員、77歲的老格倫帶著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這似乎在告訴人類: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夢。

[編輯本段]天文學概況

天文和氣象不同,它的研究物件是地球大氣層外各類天體的性質和天體上發生的各種現象——天象,而氣象研究的物件是地球大氣層內發生的各種現象——氣象。

天文學所研究的物件涉及宇宙空間的各種物體,大到月球、太陽、行星、恆星、銀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個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體以至分佈在廣袤宇宙空間中的大大小小塵埃粒子。天文學家把所有這些物體統稱為天體。地球也是一個天體,不過天文學只研究地球的總體性質而一般不討論它的細節。

另外,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站等人造飛行器的運動性質也屬於天文學的研究範圍,可以稱之為人造天體。

宇宙中的天體由近及遠可分為幾個層次:(1)太陽系天體:包括太陽、行星(包括地球)、行星的衛星(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及行星際介質等。

(2)銀河系中的各類恆星和恆星集團:包括變星、雙星、聚星、星團、星雲和星際介質。(3)河外星系,簡稱星系,指位於我們銀河系之外、與我們銀河系相似的龐大的恆星系統,以及由星系組成的更大的天體集團,如雙星系、多重星系、星系團、超星系團等。

此外還有分佈在星系與星系之間的星系際介質。

天文學還從總體上探索目前我們所觀測到的整個宇宙的起源、結構、演化和未來的結局,這是天文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宇宙學的研究內容。天文學按照研究的內容還可分為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和天體物理學三門分支學科。

天文學始終是哲學的先導,它總是站在爭論的最前列。作為一門基礎研究學科,天文學在不少方面是同人類社會密切相關的。時間、晝夜交替、四季變化的嚴格規律都須由天文學的方法來確定。

人類已進入空間時代,天文學為各類空間探測的成功進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學也為人類和地球的防災、減災作著自己的貢獻。天文學家也將密切關注災難性天文事件——如彗星與地球可能發生的相撞,及時作出預防,並作出相應的對策。

中國空間站的建設規劃是怎樣的?

中國的空間站,現在是越來越規模大,工具齊全,國家強大,真的是無法估量。騰飛的中國航天空間站建設規劃。中國空間站的建設規劃是怎樣的?我覺得他建設規劃是非常全面的,但是你可以諮詢一下打 建設空間站有何意義?為什麼我國要建造空間站?建設空間站。有何意義?為什麼我國要建造空間站?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有很...

空間站的結構有哪些特點,空間站的結構特點有哪些?

空間站的結構特點是體積比較大,在軌道飛行時間較長,有多種功能內,能開展的太空科研專案容 也多而廣。空間站的基本組成是以一個載人生活艙為主體,再加上有不同用途的艙段,如工作實驗艙 科學儀器艙等。太陽能電池板與對接艙口是空間站必備的設施,以保證空間站的電能 和實現與其他航天器的對接。空間站的結構特點有哪...

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歷程是怎樣的?

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歷程是曲折發展的,但是是一直穩步前進的,有很多科學家特別厲害。2008年9月,神舟七號升空,實現航天員太空行走 2011年9月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2011年11月神舟八號發射升空,實現無人對接。2012年6月神舟九號發射成功,實現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2013年6月神舟十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