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秋香,和唐伯虎到底有沒有感情

2021-05-26 16:45:59 字數 1655 閱讀 7619

1樓:歌吟鈴子

「行間著過秋香字,知是成都女校書。」這句詩的作者是江南才子祝允明(祝枝山),他稱讚秋香和薛濤一樣文采出眾。他說的這個秋香本名林奴兒,又名金蘭,號秋香(一說號秋香亭中人),是成化年間南京的舊院妓女。

《明書畫史》雲:「林金蘭,自號秋香亭中人,南都妓也。畫山水人物,宗馬遠,筆力雖未至,亦女流所難得。

」 梅禹金《青泥蓮花記》亦言:「林奴兒,號秋香,成化間南京舊院妓。」她是當時有名的女畫家,清徐沁《明畫院·山水卷》:

林金蘭,南曲中人,畫山水宗馬遠,筆力差勁,亦能人物(妓女只錄兩人,其一即是她)。

明周暉《金陵瑣事》言:林奴兒,號秋香,成化年間妓,風流姿色冠於一時。學畫於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筆最清潤。

從良後,有舊知欲求一見。因畫柳枝於扇,寫二十八字以拒之,雲:「昔日章臺舞細腰,任君攀折嫩枝條。

從今寫入丹青裡,不許東風再動搖。」 秋香才貌雙全,後從良。從良後,有舊相識有見她,秋香題詩婉拒。

明代著名大畫家沈周曾為秋香寫過一首詞:舞韻歌聲都折起,丹青留個芳名。崔徽楊妹自前生,筆愁煙樹杳,屏恨遠山橫。

  描得出風流意思,愛他紅粉兼清。未曾相見盡關情。只憂相見日,花老怨鶯鶯(《臨江仙·題林奴兒畫》)。

林奴兒具體生卒年不詳,只知是成化年間人,而唐伯虎出生在成化六年,林奴兒應比唐伯虎大20歲左右。沒有史料證明他們有任何交往。那麼為什麼會有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呢?

唐寅,字伯虎,明成化六年(2023年)出生於蘇州,其父唐廣德靠做小生意餬口。少年唐寅過目成誦,可「每夜盡一卷」,數歲即能為科舉文字。14歲時,唐寅拜著名畫家周東村為師,畫藝日趨精湛。

幾年後,唐寅的山水、人物、仕女、花鳥畫都已經出類拔萃。16歲參加秀才考試,高中第一,可謂少年得志。《明史》曰,少年伯虎,恃才傲物,縱酒張揚,人稱孺子狂童。

晚年唐寅生計日益艱難,不得不靠賣書賣畫來維持最低限度的衣食之需。但由於天災人禍,民不聊生,他那賴以足歲的「筆硯生涯」幾乎難以為繼,常常陷入斷炊絕糧、「三日無煙」的窘境。明世宗嘉靖二年(2023年)十二月初二,唐寅走完了他54年的悽苦人生,他幾起幾落的人生道路戛然而止,最後還唸叨「年老年少都不管,且將詩酒醉花前」。

唐寅擅長仕女畫,也畫過一些春宮圖,多以官伎、歌女等為模特,人們便認為,風流才子之說,大抵是因為唐寅性本如此。歷史上的唐寅確實時常混跡風月場所,但這是當時的一種社會風尚。史上並無唐寅風流韻事的記載,如果篤定此事無風不起浪的話,只能說那是指他的個性放蕩不羈,文風肆意灑脫。

唐伯虎點秋香故事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明代筆記體**中。明代**家王同軌在他的《耳談》中敘述了另一個蘇州才子陳元超與唐伯虎點秋香一模一樣的故事。故事到了明末馮夢龍手上,就變成了《警世通言》中的《唐解元一笑姻緣》。

而在戲曲中的唐寅故事,最早有明末孟稱舜的雜劇《花前一笑》,後來又從「一笑」發展到 「三笑」,出現了王百穀的《三笑緣》彈詞、卓人月的《唐伯虎千金花舫緣》雜劇。乾隆、嘉慶以後,蘇州評彈又將這一故事廣為傳播。到了清朝末年,民間流傳彈詞唱本《九美圖》,開始有了唐寅娶9個美嬌妻的說法。

唐寅一生潦倒顛沛,諸事不順,憑他的貧寒景況,連溫飽都成問題,怎麼可能妻妾成群。

可見最早此事是和唐伯虎、秋香無關,完全是附會而成。為什麼附會到他們身上?唐伯虎是江南第一風流才子,而秋香也是風流姿色冠於一時,他們名氣都很大大,一個是才子,一個是佳人,正是絕配,所以被後人亂點鴛鴦譜。

2樓:跑跑來客

他倆有年齡上的差距,也就是說風華正茂的唐伯虎看不上年老色衰的秋香

歷史上衛子夫有幾個孩子,歷史上真實的衛子夫 有知道全面資料的回答一下 謝謝

4個孩子即太子劉據 衛長公主 諸邑公主 石邑公主。1 劉據 為感謝上蒼賜予他的第一位皇子,武帝又修建了婚育之神高禖 句芒 神之祠以祭拜之。舉朝臣子亦為這位遲來十餘年的大漢皇長子的誕世而高興。武帝為皇長子取名為劉據。2 衛長公主 漢武故事 的兩個版本都曾寫道 衛子夫新入宮,名字排在登記宮人的名簿的末尾...

歷史上真實的武則天怎麼樣,歷史上真實的武則天到底有多漂亮

歷史上直接形容武則天長相的就一句 奇相月偃 可這 奇相月偃 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美,就如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這些形容詞一樣,雖然讀得人們一頭霧水,但是還可以從其它一些文獻中略知武則天容貌一二。武媚娘,即武則天,名武曌,為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唐太宗貞觀十六年,即公元642年,李世民聽聞武則天精...

唐伯虎點秋香裡,有個想造反的寧王,歷史上的他是否聰明

明朝的王爺可以說是各個朝代裡最舒服的存在了,因為朱元璋只相信朱家人,所以建立大明朝以後,幾個兒子都有了封地,而且都是在自己封地有實權的,可以說是土皇帝。但是他後輩們並不領情,朱允炆一削藩,各路王爺都坐不住了。歷史結果告訴我們朱棣贏了,但在當時,朱棣的實力其實不是最強的,因為還有一個寧王朱權的存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