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讀後感,《包法利夫人》讀後感怎麼寫?

2021-05-26 11:53:10 字數 5949 閱讀 6627

1樓:千島雲

十分詳細的參考資料

2樓:狂珹

愛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

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 。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臣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在繁華和虛榮裡,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

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那樣你最後一無所有。從先在起我們的命運聯絡著所做的每一件事。

我始終相信我不是奇蹟但我可以創造奇蹟。

3樓:匿名使用者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本講述一個生活放蕩的女人背叛愛情、背叛婚姻的**,**的情節沒有多麼的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所以閱讀或分析這本**,我更願意從書本的語言背後去體會它的內涵。正像英美新批評所提倡使用的分析方法:

close—reading(細讀),運用文字語言作為最有力的依據,將分析批評落在實處。

夏爾·包法利與愛瑪的愛情生活以及愛情觀念,是一組迥異的對比。夏爾痴迷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愛瑪的愛之中,完全沉浸於他想象中的純潔婚姻;愛瑪卻不安於現狀,屢次**通姦、生活墮落。看到**的結尾處,有點點難過。

難過並不是因為愛瑪的死。對於她的服毒自殺,本沒什麼,畢竟像她這樣的人能安排的結局大體上只應該這樣了。可是,夏爾和他們的女兒白爾特,卻是可憐的。

夏爾從沒懷疑過自己的妻子會背叛他。他老實而無私地愛著她,卻被他的愛妻瞞得團團轉。至於白爾特,本來應該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

可因為母親無休止的揮霍敗家,令她最後由一位小姐淪為紗廠女工,生活貧困潦倒。這讓我很是懷疑愛瑪是否真正愛過她的可憐的女兒,是否曾經為她的將來著想。

愛瑪對於丈夫和家庭的背叛,是對夏爾真誠的愛的褻瀆,是對偉大愛情和神聖婚姻的褻瀆與諷刺。她對於這場婚姻的態度就像對待那朵婚禮用的花束,毫不珍惜。「愛瑪歸理抽屜,不小心手指被什麼東西紮了一下。

原來是她的結婚花束上的鐵絲。……她拿起花束扔進火裡。……愛瑪看著它燒。

……紙花瓣慢慢捲曲,像一隻只黑蝴蝶貼著爐膛壁飛舞,最後從煙囪裡飛走了。」[①]結婚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是一輩子的大事,是甜蜜的美好的,是值得用一生去回憶的,包括婚禮上的一切事物。當新娘手捧花束步入教堂的時,應該是女人一生最美麗幸福的時刻。

但是,沒有對這場婚姻付出真情實感的愛瑪,對待婚禮上的本應甜蜜的花束卻有著那麼一種嫌棄與厭惡。嫌棄它把自己的手指給扎破了,毫不猶豫地將它棄入火爐,像死屍一樣的焚化。在她眼裡那就是一隻只醜陋的「黑蝴蝶」罷了。

愛瑪以為她能在她的幾個情人那裡獲得她所追求的愛情。所以當她天真地沉浸於**的戀愛時,是從來沒有過的漂亮,到了漂亮得難以形容的地步。「這是喜悅、熱情和成功所致,是性情與環境調諧的結果。

……天生俊秀的眼皮,配上含情脈脈的目光,眸子隱隱沉在裡頭,好不嫵媚迷人;呼吸急促之時,纖小的鼻孔翕動,肉感的嘴角提起,……頭髮……就像是一個淪落風塵的巧匠信手挽成,而且因為通姦,天天弄得披散開來;她的嗓音如今變得更加圓潤優柔,身材更加嫋娜動人,甚至她帶褶襉的衣裙和彎彎的雙腳,也流露出無窮的風韻,誰見了都會麻酥酥不能自已。夏爾像在新婚期間一樣,覺得她楚楚動人,無法抗拒。」[②]這一大段的描寫,把愛瑪寫得極其**動人,連可憐的夏爾都被**的愛妻給迷住。

再看看愛瑪與情人羅多爾夫幽會時作者對於景色的描寫(詳見文字第165頁到166頁的夜景描寫),是多麼的羅曼蒂克啊!愛瑪與丈夫的感情卻從來沒有過這麼細緻與美麗的描寫過,他們之間也沒有這樣的浪漫史發生過。

如果這本書只是單純的講述包法利家庭的愛情與婚姻的話,那它就絕不可能成為一部聞名世界文學佳作。愛情,並不是**所要表達的唯一主題。它真正要揭露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下對於宗教、對於信仰、對於人性的批判。

我在看書過程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藥店老闆奧梅先生的語言。他的一些話真實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宗教現象。

奧梅先生說,「我信教,信我自己的教!我甚至比他們更虔誠。不像他們一個個假模假式,裝腔作勢!

……我信奉天主,相信有一個造物主。這個造物主是誰,無關緊要他安排我們來到這塵世間,就是讓我們盡公民的義務,盡家長的職責。但是,我用不著上教堂,去吻那些銀盤子,掏腰包養肥那一大幫可笑的傢伙。

他們生活得比我們好得多!禮拜上帝嗎,無論在樹林裡還是在田野上,甚至像古人一樣仰望著蒼穹,都行!我的上帝,我所崇拜的上帝,就是蘇格拉底的上帝,富蘭克林的上帝,伏爾泰和貝朗瑞的上帝!

……因此我認為根本不存在什麼仁慈的老好人上帝,……讓自己的朋友鑽進鯨魚的肚子,大叫一聲死去,三天後又復活過來。」[③]這段話出現在奧梅先生有關本堂神甫發的議論。另外,他還說過(結尾處與神甫的關於信仰問題的爭論):

「我讚賞**教,因為首先,它解放了奴隸,為社會樹立了一種道德規範。(但是在歷史上)所有經書都被耶穌會篡改過。」[④]這一大段話說得很實在。

奧梅先生毫不掩飾自己對宗教的真實看法。他對於**教的信仰是活的、現實的,不拘泥於教堂裡的銀盤、聖水,不被世面上教派、組織人為篡改過的經書所規範住。他堅信對上帝的信奉是藏在心裡的,做禮拜也不是形式上的而應放在心上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得到的。

相比之下,本堂神甫,作為一名宗教事務的工作者,卻總是拿出條條框框的經書條文來在人前炫耀,總是擺出一套套空洞的完全不實際的說教辭,他的信仰是死板的、盲目的。舉個例子說,神甫在愛瑪臨終告誡完畢後,為了安慰夏爾,也許也為了彰顯上帝的神力,居然自欺欺人地對夏爾說:「為了儘可能拯救一個人,有時上帝認為有必要,會延長人的生命。

」而在愛瑪死後他又用他的所謂上帝的語言來「安慰」夏爾,「上帝偉大而又慈悲,應該毫無怒言地服從上帝的旨意,甚至感恩戴德。」[⑤]當一個人處在喪親的沉重悲痛時,旁人卻用輕鬆的甚至於高興感恩的態度來勸慰時,根本沒顧及到當事人的心情,這樣做是件多麼愚蠢而殘忍的事啊!

歷史上,資本主義社會暴露出來的宗教腐敗黑暗現象令人髮指。而對於宗教信仰的爭論也是古已有之。人擁有信仰,是人在困難的時候的一種精神支援與精神寄託。

信仰本身就應該持一種理性的態度,而非盲從愚昧的。但是,當一些人利用人們信仰的上帝來從事非法的、利己的行為時,就大大的脫離了宗教信仰本身的意義,是對神聖宗教的極大褻瀆。而福樓拜正是通過文學作品諷刺了當時社會的宗教腐敗,批判了殘害人性、腐蝕人的靈魂甚至吞噬人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本質。

許多人總把仁慈的上帝掛在嘴邊,但卻不能好好的按照仁慈的法則去生活。愛瑪在服食砒霜即將死去時,接受了神甫做的臨終告誡儀式(詳見**第278—279頁的兩段話,這兩段話很精彩但是太長了,不再做摘抄)。她在儀式中又體會到了早年看市狂熱地信奉宗教時那種快樂。

在我看來,人對於宗教的信仰最熱烈的時候有兩個時期:一是在早年純真無邪、未經世事的兒童、青少年時期;一是晚年或臨終前回首往事時,對自己一生的懺悔,而且這時候的人還很自欺欺人地相信自己最後能進入天堂的極樂世界!連愛瑪在臨終前都隱約看到了已開始降臨的天國永恆的幸福。

整本書是對神聖的愛情和神聖的宗教信仰的褻瀆與諷刺,更表達了福樓拜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與批判。套用奧梅先生對宗教工作者的一段看法作為結束語(我認為他概括得很形象):「奧梅按照自己的準則,把教士比作**有死亡氣味,就往那裡飛的烏鴉。

他一看見教士,心裡就感到不舒服,因為他們的道袍使他聯想到裹屍布,他憎惡前者,多少是因為他懼怕後者。」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怎麼寫?

4樓:娜洋精彩

年幼時候,是很難喜歡《包法利夫人》的,它不太合乎浪漫的情懷。雖然它具備一切浪漫劇的條件:年輕美麗的女主角,不幸的婚姻,負心情人,毀滅的結局。

可事實上,卻沒有期料中的那種傷情。尤其是在大量閱讀各種西方**的青春時代,《安娜·卡列尼娜》,《被汙辱與被損害的》,《簡愛》,《呼嘯山莊》,《約翰·克利斯朵夫》,特別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初戀》,《貴族之家》,《前夜》等,從中攫取的多是美麗的委婉的憂傷。

青春時代,大都是崇尚感傷主義的。不幸和犧牲罩了幻想的光環,格外照耀著經驗和認識都處於空虛的年輕時光。而《包法利夫人》卻熄滅了光環,令人看見底下黯然的真相。

愛瑪的美貌、愛情、憂鬱、希望和絕望,甚至於她的死,都是在缺乏同情和讚美的描寫中,呈現眼前,更不要說別的了。這一切都不夠熱情和甜蜜,無法滿足自戀的情結。即便是成年,再一次讀《包法利夫人》,覺出了它的好,也不是為它醉心。

相反,因你比年幼時清醒,於是便冷靜了,它原是沒有一點讓人做夢的企圖,你領受到的是更為真實的現實。所以,你是,折服,折服寫實的殘酷。

重讀的新近周克希先生的復譯本《包法利夫人》,他在序言中,提到儒勒·德·戈吉耶由**而發明「包法利主義」這個名詞,定義為「人所具的的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其實,這已經囊括了包法利夫人命運的所有性質。多情和善感,追究起來,竟只是「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終因「設想」和真實力量懸殊,跟循既定的邏輯,形成整個事件的因果的骨骼。

可事情卻又遠不是一個定義那麼簡單,如同現實一樣,「設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是一個漫長的複雜的日常過程,這個過程是因果的骨骼上的血脈、肌肉、豐富敏感的神經,也是決定它不是定義而是**的全部理由。

還是要引用權威的語錄,序言中提到的左拉的話。如左拉這樣同是所謂自然主義者,他是能夠了解寫實的工作性質:「以《包法利夫人》為典型的自然主義**的首要特徵,便是準確地複製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

作品的結構僅在於選擇場景以及某種和諧的秩序……」「場景」、「和諧的秩序」,便是寫實的美學要素。那麼,「設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及遭致滅亡,是經由如何的「場景」與「秩序」而實現的呢?

設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是從愛瑪十三歲的時候,開始孕育培養的。那一年,她被父親送去修道院讀書。愛瑪在修道院裡並沒有如通常那樣感到壓抑,相反,她以她的所好攫取了多愁善感的養料。

宗教、教義、宗教儀式,還有修女,為她組織了一個不真實的夢幻世界,她在此沉醉不醒。這是她浪漫的天性所致,也多少因為外省修道院的人性的氣質。修女們對待愛瑪非常友愛,懺悔時,神父纏綿的絮語,講道中引用情人、婚姻的比喻,同學們偷帶進來互相傳看的精美畫冊,還有那個每月來修道院一星期做針線的老姑娘,唱古老的情歌,講故事,說新聞,甚至散播**這種世俗讀物。

在這裡,終因為遠離中心而綱紀鬆懈。於是,修道院便「充滿溫情」。愛瑪的感傷性格在此得到豐厚褊狹的營養,她對生活的想象,即「歡愉,激情,陶醉」的概念,也在此完成。

在這些概念化的想象之下,蘊含較深又細水長流的日常生活,就顯得太平淡了,平淡到她認為是個錯誤。

她是在與包法利醫生結婚之後,尖銳地意識到這個錯誤。此前,閨閣的生活再是沉悶,到底還說是有出路的,出路就是結婚。居住分散的外省鄉間,又不是世家出身,婚姻的機會其實很有限。

於是,當包法利這個鄉間醫生一旦出現,她便將幸福的指望交給了他,而緊接著就感到了失望。包法利這個笨人,實在是有著感人的愛,即便是對他從未愛過的前妻,也含著溫情,何況是他深愛的愛瑪。「他情不自禁地經常要去撫摸她的梳子、戒指和披巾」;他對她言聽計從;為了換個她樂意的環境,不惜放棄他好不容易立足行醫的託斯特,遷去永鎮;在愛瑪死後,還按著她的喜好行事;他終於發現愛瑪不忠實的證據,被嫉妒打擊得一蹶不振的時候,當他久久望著妻子的情人羅多爾夫,「他彷彿又見著了跟她有關的一樣東西」,竟也嫌隙盡釋。

這樣的愛是愛瑪沒有從書上讀過的,因此便是在她想象之外。「而她又沒法理解自己不曾身經的事情」,這其實是致命的缺陷,她的世界就是那麼狹小,她沒有體驗的情感於她都是不存在的。由於她對客觀的外界缺乏理解,或者說理解的願望,她才可能一任發展「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走入幻覺的深淵。

如同《包法利夫人》的副題「外省風俗」,包法利醫生就是「外省風俗」的最好體現。他比愛瑪更早登場,也更晚退場,是為愛瑪的劇情演出序幕和尾聲。這大約就是左拉所說的,「和諧的秩序」,命運的因素依著自然的規律漸次進入,逐步形成事端,又在事畢會留下影響。

**的開頭便是幼年的包法利入學讀書。這是一個老實、呆笨、心底淳厚、少見識但盡職守責的孩子,有多少鄉村醫生是用這樣的坯子做成。他們巡遊鄉間,會的就那麼幾手,可卻包治百病。

有治不好的,也不見怪,因為有上帝召喚做後盾呢!而醫生的品格就是見證。像愛瑪這樣一個鄉下地主的女兒,與好名聲的包法利醫生結婚,已是她的福分。

再不會有更加出奇制勝的機遇了,除非出現神話,比如辛德瑞拉的故事。而性格嚴謹的自然主義向來不製造神話,他們從不企圖扭轉「普通生活的平常程序」,於是他們便也無法扼止愛瑪,這一個沉溺於自我幻覺的女人,一廂情願地製造神話。當然,他們同樣無法扼止生活的程序不斷地擊破她的臆造的神話。

請分析評論一下《紅與黑高老頭包法利夫人》三部作品中的描寫的愛情

紅與黑 是一場救贖的愛情,是男女之間的真愛,雖然他們之間有 紅與黑的賞析 紅與黑 讀後感 讀了 紅與黑 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 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 和思...

怎麼寫《讀後感》,讀後感怎麼寫

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一 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 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 讀後感 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 一兩個詞語 做題目,下一行是 讀有感 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二 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三 要...

怎麼寫讀後感,怎麼寫讀後感?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 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 啟迪 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 讀後感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 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 文的篇名 作者 寫作年代,以及原書 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 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 簡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