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人類大量砍伐森林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2021-05-31 21:35:48 字數 4137 閱讀 8484

1樓:

1、進行木材加工 2、擴大耕地、生活用地

《自然地理》我們人類大量的砍伐森林的速度為啥要遠遠大於森林恢復的速度?

2樓:匿名使用者

樹木的消耗遠大於樹木的再生能力,人類利用樹木的方面很多,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樹木木材,但是樹木和森林的生長週期是10-20乃至更久,10年的樹才能正真被使用,但是需求卻得不到滿足,所以。

《自然地理》植樹造林的目的是什麼?集中植樹造林能不能人工控制氣候?

3樓:windy漂浮星空

植樹造林可以改善區域性地區的小氣候,但不能控制氣候。

氣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區多年時段大氣的一般狀態 ,是該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氣象要素(氣溫、降水、風力等)的各種統計量(均值、極值、概率等)是表述氣候的基本依據。各地氣候與太陽光線的傾斜程度有關。

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佈的差異,以及海洋、陸地、山脈、森林等不同性質的下墊面在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所產生的物理過程不同,使氣候除具有溫度大致按緯度分佈的特徵外,還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

按水平尺度大小,氣候可分為大氣候、中氣候與小氣候。大氣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區域的氣候,如: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氣候、寒帶氣候(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高山高原氣候等;中氣候是指較小自然區域的氣候,如:

森林氣候、城市氣候、山地氣候以及湖泊氣候等;小氣候是指更小範圍的氣候,如:貼地氣層和小範圍特殊地形下的氣候(如一個山頭或一個谷地)。

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太陽輻射因子、下墊面因子、大氣環流因子和人類活動因子。

植樹造林屬於人類活動因子。種植樹木如人工造林通過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區域性地區氣候,可使區域性地區氣候有所改善,任意砍伐森林可使當地氣候惡化。

《自然地理》我們人類為啥要大量的去植樹造林?

4樓:匿名使用者

植樹造林已成為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防風固沙要造林,水土保持要造回林,改善環境要答造林。國家為了鼓勵全民植樹造林,還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這些都說明了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提高了。然而,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規律,植樹造林也不例外。

關於植樹造林對環境作用的認識,目前還存在許多誤區。人們普遍認為,植樹造林有利於改善環境,有利於增加降水、改變氣候。其實這種認識是不盡科學的。

一個地區的降水量是由大氣環流決定的,與森林覆蓋率並無太大關係。我認為,森林覆蓋率高是降水量多的結果,而不是降水量多的原因。

有專家用「一棵樹就是一臺小抽水機」來形容這種作用;二是降低雨水對地表的衝擊,減少土壤的流失,並通過樹冠對陽光的遮擋和轉化,降低地表溫度,養護地面的草,從而降低雨水的流速,增加雨水的下滲量,達到保持水土的目的;三是通過樹冠的阻擋作用降低地表風速,減少土壤的風蝕,減少沙塵暴;四是植物的根系和葉片對地下水和空氣有淨化作用。

《自然地理》人類為啥要大面積的去植樹造林?

5樓:pp一月二二

植樹造林已成為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防風固沙要造林,水土保持要造林,改善環境要造林。國家為了鼓勵全民植樹造林,還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這些都說明了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提高了。然而,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規律,植樹造林也不例外。

關於植樹造林對環境作用的認識,目前還存在許多誤區。人們普遍認為,植樹造林有利於改善環境,有利於增加降水、改變氣候。其實這種認識是不盡科學的。

一個地區的降水量是由大氣環流決定的,與森林覆蓋率並無太大關係。我認為,森林覆蓋率高是降水量多的結果,而不是降水量多的原因。

有專家用「一棵樹就是一臺小抽水機」來形容這種作用;二是降低雨水對地表的衝擊,減少土壤的流失,並通過樹冠對陽光的遮擋和轉化,降低地表溫度,養護地面的草,從而降低雨水的流速,增加雨水的下滲量,達到保持水土的目的;三是通過樹冠的阻擋作用降低地表風速,減少土壤的風蝕,減少沙塵暴;四是植物的根系和葉片對地下水和空氣有淨化作用。

《自然地理》我們人類植樹造林的速度,為啥不能遠遠大於砍伐森林的速度?

6樓:匿名使用者

砍一棵成材的大樹用現代工具只要不到10分鐘,人工用斧頭砍也不超過兩小時,種一個樹從育苗到成材,至少需要10年時間(速生樹種)。。。你說為啥呢

《自然地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7樓:段段

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回即溫室氣體,這答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威脅人類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於陸地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大陸氣溫升高,與海洋溫差變小,近而造成了空氣流動減慢,霧霾無法短時間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霧霾天氣增多,影響人類健康。汽車限行,暫停生產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區域性效果,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氣候變暖和霧霾汙染。

《自然地理》做科研的最終的目的是要解決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解決不了的具體問題,而不是天天天 10

8樓:匿名使用者

做科研不是天天說我能幹這個,我也能幹那些,但是實際上什麼也法幹,甚至什麼都幹不了,只是說空話。

9樓:雲彩99朵

1、進行木材加工 2、擴大耕地、生活用地

人類大量砍伐樹木的資料?

10樓:t桃小寶

在人**炸和農業過度開發的壓力下,亞洲的森林也面臨消失的危險。從2023年到2023年,尼泊爾森林面積將減少63%,斯里蘭卡將減少59%,泰國將減少55%。越南在過去40年裡已有一半的森林被破壞。

泰國2023年的森林覆蓋率還高達50%以上,短短十幾年後已下降到不足25%。有一份最新報告說,2023年有1130萬公頃熱帶雨林被毀,2023年達到1690萬公頃。

森林分為的型別:

1、防護林:以防護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叢,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農田、牧場防護林,護岸林,護路林;

2、用材林: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產竹材為主要目的的竹林;

3、經濟林: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料和藥材等為主要目的的林木;

4、薪炭林:以生產燃料為主要目的的林木;

5、特種用途林:以國防、環境保護、科學實驗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國防林、實驗林、母樹林、環境保護林、風景林,名勝古蹟和革命紀念地的林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

11樓:睦軼圭紫杉

二氧化碳太多,氧氣太少,造成全球氣溫上升。氣溫會有所變化,造成了氣候的不穩定的變化。土地沙漠化。

水土流失。動物沒有家。缺少了氧氣的**,也少了天然的過濾器。

生態的環境被強佔,生態迴圈規律被破壞了。砍伐後樹木的廢棄物會被燃燒,造成了環境的汙染(印尼就是表表者)。在全世界以柴禾為燃料的人口中,我國農民佔一半左右。

由於森林的大量砍伐,我國農村普遍存在著燒柴短缺的問題,這種狀況使農民將一切有機質能源,如稻草、秸杆、蒿草等充作薪柴,使有機質不能還田,土壤條件惡化,破壞了農村生態平衡。乾旱地區,過度砍伐則易引起沙漠化,乾旱和荒漠地區植物生長緩慢,如青海柴達木,一株胸徑6釐米的麻黃,需生長50~60年,這些林木一旦被砍伐就很難恢復,甚至從此變成沙漠或戈壁。然而,由於人口發展對薪柴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因而砍伐林木的數量有增無減,許多幹旱荒漠地帶的天然耐旱耐寒植物,正以驚人的速度消耗甚至滅絕,西北部許多地區迅速沙化,這種現象如果不加以制止,後果不堪設想。

現在,人類隨著自己生活發展的快速進步,樹木被砍伐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可是,人們只想到自己眼前的需求,素不知砍伐樹木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危害。往大說,樹木的存在也代表著人類的存在。

因為大家都知道人是吸收氧氣,撥出二氧化碳的。而樹木卻正是氧氣的吸收者,氧氣的創造者。因為光和作用樹在白天的時候可以產生氧氣。

如果人類把樹木都砍光了,那二氧化碳就不會消失,氧氣自然而然也就不會產生。這樣人類就會漸漸滅絕。往**,樹木還可排出殺菌素,殺滅人類身邊的細菌,為人們抵抗疾病。

不但如此,如果經常砍伐樹木世界就會慢慢變的沙漠化。缺少了氧氣的**,也少了天然的過濾器。生態的環境被強佔,生態迴圈規律被破壞了。

氣溫會有所變化,造成了氣候的不穩定的變化,砍伐後樹木的廢棄物會被燃燒,造成了環境的汙染。泥土鬆動,下雨時水流從高處往下流。更容易發生土崩

《自然地理》你認為 地球自然修復的速度和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速度相比較,是地球自然修復的速度比較快

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影響大於生態的自然修復。比如人類對土地 河流 湖泊的開發,大於自然對人類活動的破壞,對森林的砍伐大於自然的生長,對氣候的干預大於自然的變化,人類已經重塑了地貌和生態。然而地球並不在乎人類破壞的環境 自然科學提問,求完成答案 10 真 解釋 描述的情況是非常真實的。無序 解釋 多而亂,...

綜合自然地理的課件誰有

綜合自然地理 先給你個目錄吧,以證明我確實有這個課件 緒 論 一 綜合自然地理學的研究物件 一 地理環境及地理學學科劃分 二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物件 三 綜合自然地理學的研究物件 二 綜合自然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地位 三 綜合自然地理學的任務 第一章 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節 綜合自然地理學的...

拉薩地理自然風景,拉薩的自然地理狀況

拉薩是中國 自治抄區的首府,具有bai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國du際旅遊城市。的zhi政治 經濟 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dao藏傳佛教聖地,拉薩位於 高原的中部 喜馬拉雅山脈北側,海拔3650米 要防內源氧缺乏症 地處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游河谷平原,拉薩河流經此,在南郊注入雅魯藏布江。拉薩全年多晴朗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