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殘忍的」,請問這句話夠如何理解

2021-05-05 14:48:35 字數 4537 閱讀 5267

1樓:雪漦型幷綢喼闠

我不知道,詩歌遭遇奧斯威辛是否屬於歷史的必然,但這種詩與奧斯威辛的狹路相對,確實產生了「如一架縫紉機和一把雨傘在解剖臺上偶然相遇」一般驚心動魄的語言效果。 「自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這就是為什麼在今天寫詩已成為不可能的事情。」 自從阿多諾公然挑明瞭詩與奧斯威辛這種令人不安的緊張對峙以來,詩人們陷入了一種普遍的尷尬,寫詩成為一件越來越難之事。

我不知道,詩歌遭遇奧斯威辛是否屬於歷史的必然,但這種詩與奧斯威辛的狹路相對,確實產生了「如一架縫紉機和一把雨傘在解剖臺上偶然相遇」一般驚心動魄的語言效果。 自奧斯威辛之後,詩歌當然不會因一句話抹殺自己的存在。倘若阿多諾此言本身意味著對詩的最後宣判,我們為什麼還常常會從中聞到一股痛徹肺腑的味道——是從奧斯威辛傳來那股揮之不去的煤氣味嗎——因為最起碼我們可以發出一聲叫,或者只寫一首詩,一首最後尖叫之詩。

甚至阿多諾自己也並不否認:「日復一日的痛苦有權利表達出來,就像一個遭受酷刑的人有權利尖叫一樣。因此,說在奧斯威辛集中營之後你不再寫詩了,這也許是錯誤的。

」 應當承認,歷來存在著各種不同自命詩人,他們能夠在各種環境下製作出形形色色被為「詩」的東西。就此而言,集中營裡確實可能存在某種「藝術」。奧斯威辛的另一位辛存者、精神病科醫生弗蘭克博士曾著文談及這種《營中藝術活動》,「這要看你所謂藝術究竟是指什麼而定。

」 對一個真正的詩人而言,寫詩無須任何理由,它就像呼吸的本身一樣自然。但當我們說到奧斯威辛,痛苦的回憶令舌頭打結,要麼選擇沉默,從此三緘其口,任世界陷入混亂與無名,像一個完全轉身離去的上;要麼裝作充耳不聞,好像什麼都未曾發生。或者乾脆將阿多諾式的斷言視為一種阿多諾式的德語、阿多諾式的危言聳聽,繼續製作一種我們稱之為詩的、分行或不分行的玩意兒。

老實說,就在寫這篇文章時我還在想,倘若一個人經常被諸如此類的問題困擾是否算得上明智。寫作本身無疑就是參與討論的最佳方式。 這的確不為面對此類問題的最美妙的方式之一:

以一首詩來作出迴應。 德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格拉斯甚至認為,「在奧斯維辛之後寫作——無論寫詩還是寫散文,唯一可以進行的方式,是為了紀念,為了防止歷史重演,為了終結這一段歷史。」 詩與文字本身將顯示見證的力量,寫作終於不得不成為這樣一種見證的方式。

大**由此侵入到文學藝術的所有領域,成為詩歌、**、戲劇、電影、繪畫等取之不竭的寫作資源。holocaust(大**文學)已經成為一個文學術語。依阿多諾之見,在現代化的大工業生條件下,「通過管理手段對數百萬人的**使得死亡成了一件樣子上並不可怕的事情,」 也使為滿足下意識受虐慾望的**式複製與再現,成為輕而易舉之事。

因而,通過尖叫和從尖叫中獲取的快感,不過是施虐與受虐的快感,是屬於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的副產品。好萊塢電影就是將這種快感推向高潮的標誌,斯皮爾伯格更將對這種題材的提煉和加工提升到一個臨界點,從而備美國電影學院猶太裔評委們的青睞。最近的例子,就是在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鋼琴師》中扮演男主角的演員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雖然,人類從荷馬史詩、從《聖經》時代開始起,就不斷地描寫**和**的故事,這幾乎已經構成文學藝術的一種慣例,「爭鬥,尤其是腥的爭鬥,總是故事的好材料。種族滅絕很早就隨著洪水和旱、豐年和荒年的輪替而進入故事畫面。」(格拉斯語)即便一向如此,其合法性也並不是沒有受到過任何質疑,尤其是針對像奧斯威辛這樣空前的大**。

威塞爾曾不無憂慮地警告:「……**家在他們的作品中隨意地把『大**』取作題材……不僅削弱了它的意義,也使它的價值大打折扣。『大**』現在成為風靡一時的流行話題,容易引人注意,並很快獲得成功……」這一切令不禁像他那樣擔憂:

難道特雷布林卡和貝爾森都將結束於……詞語或銀幕?而發生在奧斯威辛的一切,也只不過是個用詞與剪接問題。 一個有良心的藝術家很難迴避在使用大**作為題材達到文學目的時愧疚之心。

這或許有助於我們解,為什麼這一代的許多優作家,包括像莫里亞克、福克納、托馬斯·曼和加繆等等,都選擇了置身其外。大**文學的開創者,自奧斯威辛生還的作家萊維正是在獲知自己極有可能得諾貝爾獎的那一年自殺的。萊維甚至認為「倖存的不是真正的見證——被淹沒的、沒有歸來的才是完的見證」。

大殺文學的另一位開創者布洛夫斯基沒有死於毒氣室,卻死於煤氣自殺。 倖存者保羅·策蘭差點成為一個例外,他的名作《死亡賦格曲》,被公認為成功地以詩化的語言再現了集中營中猶太人的悲慘命運。「只有少數幾個人能夠這麼做,」 策蘭的詩人同行兼好友,與阿格農分享 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奈麗·薩克斯也是其中之一。

她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引用年輕的德國詩人恩岑貝爾格的話,「哲學家阿多諾說過這麼一句話:『在奧斯威之後寫詩不再可能』,這是對我的時代的最強硬的判斷。如果我們要活下去,就必須駁斥這句話。

」 策蘭無疑以自己的詩作出了駁斥,最終自沉於塞納河。奧斯威辛牢牢地攫住了每一個人,包括那些看來從它伸出的魔爪中已經成功地脫了的人。 美國作家威廉·斯塔隆笆下的索菲也正是因為不堪記憶之重,不得不自殺以盡。

對於某些倖存者而言,他們好像只是代替那些死去的人而活,重述或寫下那些瀕臨遺忘或將被別有用心者歪曲的事,為死難者作證,而後追隨死難者,回到他們自以為早就該去的地方。因為在他們看來,那些死去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活下來的人死去的。活著,僅僅為了記並不想以此去博取詩人的聲名。

但這記憶沉重到讓倖存者如此不堪其重,讓受苦的人在回憶中再受第二次苦,最終被壓垮。 那些置身於奧斯威辛以外的作者,除了必須面對使用大**作為題材的合法性問題之外,又陷入了另外一種困惑。斯塔隆曾描述過這種心情:

「我已被一種猜想所纏繞,常常覺得自己像入侵者一樣,殘忍地侵入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令倖存者一直無法擺脫的苦痛與死亡的領域。」在《索菲的選擇》的結尾斯塔隆不得不承認,即使通過他的作品,人也無法理解奧斯威辛。「如果寫得更準確,我以為可能是這樣:

『遲早我要寫索菲的死與生,寫出來的東肯定有助於明宣示,惡絕對地沒有從這個世界上斷種絕根』。奧斯威辛本身作為一個無法說明的東西留在世界上。曾經有過的關於奧斯威辛最深刻的解說,根本不是解說而是回答。

問:『告訴我,在奧斯威辛,神曾經在**?』/於是回答說:

『人曾經在**?』」 在奧斯威,缺席的不僅是上帝,還有人。在較深刻的層面上,奧斯威辛呈現的正是一幕幕人性的悲劇,集中營集中地暴露出如紀德所謂的魔鬼的一面。

納粹惡魔並非是人類的新品種,而正是人性惡的產物。就此而言,正是人性的弱點與黑暗面造成了奧斯威辛集中營。自奧斯維辛之後,寫詩之所以不可能,是因為失去了詩得以存在的人性基礎。

奧斯威辛不僅毀掉了詩,也毀掉了人——也就是說毀掉的不僅僅是猶太人。

2樓:

德國思想家泰奧多·阿多諾曾說過,「奧斯維辛之後,寫詩也是野蠻的。」納粹集中營的悲劇是人類歷史永遠無法逃避的深深血痕,自從二次大戰之後,眾多有良知的作家和電影人都將他們對人類文明的深刻反思,投影到納粹**的創作主題上,為現當代世界文學史與電影史,寫下了血色深重的一頁篇章。

簡單的說,因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德國的殘酷**,導致了二戰後文藝界的集體反戰思潮,從而使文藝作品都帶上了戰爭的殘酷,這是藝術家們追求和平的願望表達。

「在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殘忍的」,請問這句話夠如何理解

3樓:花衣孓孑

德國思想家泰奧多·阿多諾曾說過,「奧斯維辛之後,寫詩也是野蠻的。」納粹集中營的悲劇是人類歷史永遠無法逃避的深深血痕,自從二次大戰之後,眾多有良知的作家和電影人都將他們對人類文明的深刻反思,投影到納粹**的創作主題上,為現當代世界文學史與電影史,寫下了血色深重的一頁篇章。

簡單的說,因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德國的殘酷**,導致了二戰後文藝界的集體反戰思潮,從而使文藝作品都帶上了戰爭的殘酷,這是藝術家們追求和平的願望表達。

《奧斯維辛與詩歌》 閱讀答案

4樓:香丘如故

「德國哲學家美學家阿多諾在2023年說過一句名言大意是「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這當然是因為奧斯維辛事件本身就是「野蠻的」!試想,在人類歷史上,還有什麼能比德國法西斯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更為黑暗、更為血腥和更為令人震撼呢?

難怪阿多諾會如此激憤地予以痛斥!藝術家沒有權利為了表達自己的某種觀念而扭曲歷史。我必須說藝術家不能為了創作上的刻意求新而主觀臆斷。

在我的粗淺理解中,這句話說的是藝術表達應該遵守某種自律性,並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來進行詩意化的表現的。我認為,不能作為詩意化表達的材料的既應該包括2023年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事件,也應該包括2023年底的中國南京大**事件。」

以上一段話是**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副教授何可可對「在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理解。

「詩歌的艱難足音」是《奧斯維辛與詩歌》的本文作者在死難者和倖存者那裡聽到的,就是說再大的苦難也不能泯滅人們寫詩的慾望,苦難更能激發出「詩歌的足音」從而寫出偉大的詩篇,「詩歌的足音」讓我們自苦難開始至詩歌結束,完成這趟感受詩歌的複雜尋訪之旅吧;但願我們不要忘記沿途所見到的那些景色,不管是慘不忍睹的景象還是震撼人心之景卻都是「詩歌的足音」。

《奧斯維辛與詩歌》文章最後一句是:「讀過那報道後,我竟不避「野蠻」嫌疑,寫過一首《奧斯維辛之後的燭》,其中寫道:「奧斯維辛什麼都沒有了,唯此一支燭,以她怯弱、驚恐的眼神,在張望幽靈的眼睛,一個小女孩發給全世界的——手機簡訊。

」我們的詩歌,該不該點燃這樣一支「燭」?」《奧斯維辛與詩歌》文章裡最後一句話:引用了作者寫在《奧維斯辛之後的燭》裡的話,我個人的理解是:

作者在藉此表達作為文學的詩歌即便是人們遭受了戰爭災難等自然的摧毀後,也要重整旗鼓振奮起來,就像燃燒的蠟燭一樣用心靈這根火柴去點起詩歌希望的明天,相信不管遭遇何種苦難經歷,詩歌永遠根植在歷史的記憶裡,詩歌也永遠根植在喜愛文學的人們心裡,且永遠也不會被抹去更不會被消退,只會隨著歲月流逝變得逐漸成熟和堅強。

道教是在佛教之後發展起來的麼,佛教和道教在古代中國產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本答案出自七年級歷史課本上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是張騫通西域後,沿著絲綢之路逐步傳入中國的。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叫張陵。道教尊老子為教主,稱他為 太上老君 不要爭論了,誰先誰後不重要 現在好多的佛教徒已經背離了佛教的...

請問哪位名人的生日是在10 ,請問哪位名人的生日是在10 27。

蘇慧倫和 陳美的生日是那天 歷史有哪位名人是10月27日的生日?陽曆 拜託了各位 謝謝 哪幾位國內明星是農曆10月27日生日 2015年10月27日的農曆是 2015年九月十五 10月27日出生的名人有哪些 我也是10.27出生的 偶也是10.27出生的 哪些名人的生日在6月27日 生日在6月27日...

什麼書比較治癒人心,尤其是在失戀之後看的

安東尼的書都很不錯。可以看看。這些都是你給我的愛 像邦妮版一樣愛你 都是很不錯的 權書失戀之後最是空虛,不能解決什麼問題,只會讓人生活在虛幻裡 建議你多陪陪她,吃吃飯,唱唱歌,看看電影什麼的 讓她感覺到,沒有了那個人,還有身.素黑的 兩個人的孤獨 在愛中修行 蘇小懶 流經存在的邂逅 項斯微 告急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