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服,為什麼文官衣服上畫的是鳥類而武館衣服上畫的獸類?有什麼深層含義嗎

2021-05-05 05:08:03 字數 6238 閱讀 4926

1樓:匿名使用者

明清一般都是「文官袍上繡飛禽,武官袍上繡走獸」

《明史·輿服志》稱: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

四、五品麒麟,

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

清代文官服飾上的圖案: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鴛鴦,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服飾上的圖案: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子,四品老虎,五品熊,

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2樓:

我知道 文官 武館 衣服上畫的什麼。 就是不知道 為啥 文官服飾畫鳥,武館服飾畫獸

飛禽主要取其羽毛花紋,所謂以其文飾之美,猛獸主要取其威猛,所謂以其威壯之勢。

所以文官用鳥類的圖案,武官用獸類的圖案

3樓:有抱秦琴半遮面

禽類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寓意恬嬉清雅,兒獸類則孔武威猛,所以文禽武獸

4樓:

文官官服繡鳥類:一品繡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空缺,四品繡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鴻鵠,八品繡鵪鶉,九品繡練鵲。

武官官服上繡獸類:一品繡麒麟,二品繡獅,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品繡彪,七品和八品繡犀牛,九品繡海馬。

或者是:

清朝大臣官服上的動物圖案

文官:一品----仙鶴。 武職:一品----麒麟。

二品----錦雞。 二品----獅子。

三品----孔雀。 三品----豹。

四品----鴛鴦。 四品----虎。

五品----白鷳。 五品----熊羆。

六品----鷺鷥。 六品----彪。

七品----鸂鶒。 七品----犀牛。

八品----鵪鶉。 八品----犀牛。

九品----藍雀。 九品----海馬。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5樓:

估計你聯想到「衣冠禽獸」,其實答案就是這樣。現代漢語成語中,用「衣冠禽獸」來指道德敗壞的偽君子,他們徒有善良人的外表,思想和行為卻如同禽獸,其實這些含義是在明朝中晚期開始才被逐漸賦予的,「衣冠禽獸」的原意並非如此。

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2023年)規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文官繡禽,以示文明,武官繡獸,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辨別官品。文官:

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

獬豸。除此之外,還有皇帝作為賜服專門賜給特定人物的賜補,有鬥牛和飛魚兩種。受過誥封的命婦(一般為官吏的母親及妻子)也備有補子,通常在慶典朝會上穿著。

她們所用的補子紋樣以其丈夫或兒子的官品為準。女補子的尺寸比男補要小。凡武職**的妻、母,則不用獸紋補,也和文官家屬一樣,用禽紋補,意思是女子以閒雅為美,不必尚武。

清只是延續了明的傳統,那時候「衣冠禽獸」還是一箇中性的形容詞呢。咱們現在的教學不講究「訓詁」,對於字、詞的原意**不深,所以看一些古代的典籍或資料的時候容易產生誤會。

6樓:匿名使用者

文官繡禽,以示文明

武官繡獸,以示威猛

7樓:高地保安大智

我國清代文武**穿著補服,在服飾的前胸和後背正中均綴飾一塊繡有飛禽或走獸的絲篩,稱「補子」。它又因絲繡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藝術珍品。

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繡袍賜給文武**,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

這種創意一改朝服等級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為補服制,而補子可隨意綴織於朝衣、短褂、皮褂、馬褂之上。到了順治九年後,對補服的製作有了改變,幾乎全盤承襲了明朝的定製,只有個別紋樣有所刪改。各級**補服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為圓領、對襟、平袖過肘、身長過膝,區別僅在於補子形狀和紋樣的不同。

清代的補子直接襲於明朝,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二者的主要區別,首先在於型制上。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於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

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繡在補服上的,清代則為單獨織繡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的。明代的補子大約40釐米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釐米見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補子多以紅色等素色為底,金線繡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繡,色彩豔麗。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清代補子四周加工精細,多采用花邊,並具有裝飾效果。

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繡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繡單隻。

明代的補子只飾於前胸後背,清代宗室的圓補有的不僅飾胸,還有的飾於兩肩之上。

綴繡在清代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等級的一種標識。它只不過是繡工的複雜程度和顏色的差別。補子隨著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

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

**所綴繡的補子圖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採用飛禽飾樣,武官採用走獸圖案,用以顯示出武官的威武氣勢。而**的元配夫人為朝廷命婦,亦可隨夫婿官階,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綴有補子。

補子分圓補和方補兩種。圓補用於貝子以上皇親者,上為五爪金龍紋,分別飾於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後背。方補均用於文官和武將等**。

文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雲雁,五品為白鷳,六口若懸河為鷺鷥,七品為(氵 雞)(氵 束 鳥),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

武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繡獅,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品繡彪,七品繡犀牛,八品與七品相同也是繡犀牛,九品繡海馬。

清代的補服制度嚴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堯的兒子因穿了四團龍補服一項,在給年羹堯定罪時,就有這一項:「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順禮也。」

當時,也有**因自己的職位低,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繡工製作的。加工廠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制作比自己官職高的補子,但為了利益仍有造假之事發生。製作這些補子的機構,是皇家專門織造綢錦緞的織造衙門。

皇家織造衙門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他們用各種繡絲彩料,運用和繼承精湛的織繡技術手法,織繡出了譽滿天下的傳統服飾。這些補子如今已成了珍貴的文物和藝術珍品了。

8樓:墨一離

沒有什麼含義、就是區分**的職務是文官還是武官!

9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飛禽代表女子,猛獸代表男子,又有女主內男主外一說。而這官府上取得是他的意向,也就是文官主內,以文治國,穩定民心,武官主外,維護主權,不甘示弱,從而達到鞏固政權的意願。

明朝文官服飾上有「飛禽".武將服飾上有」走獸「,這說明什麼?

10樓:兔倫棕

應該選a,鄙視那些複製過來的答案。應為這四個答案中首先排除的是c.體現君臣平等關係。

這個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可能的,包括現在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然後再看b.加強思想統治的結果。

總體上來說明朝的思想還是挺開放的,不像清朝那麼嚴酷的***。弘治年間,大臣們都敢達到對皇帝針風相對的地步.動則有百官上諫大場面出現,禮孝方面抓住皇帝的小辮子不放的人大有人在。

皇帝火了殺了誰,被殺的更是名揚海外成為大大的忠臣。而且還出現了像王守仁這樣的心學的代表是不可能禁錮人們的思想的以及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所以b也被排除。

d.大一統的需要。這個跟b的答案有點相似,要想大一統就要禁錮別人的思想,比如獨尊儒家這樣的,在明朝的思想是比較開放的,所以這個也被捨棄。

所以選a,因為朱元璋是一個比較暴戾的君主,施行**集權,廢宰相,權分六部,把以前那麼多朝代手握重權的宰相廢除了,肯定會把臣子當奴僕使喚。

11樓:俟北

明代穿公服的官吏。其製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

一至四品,用緋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綠色。紋樣也不一樣,一品用大朵花,徑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徑三寸;三品用散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花紋。以上服飾,與展腳襆頭搭配,多用於重大朝會。

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戴展角襆頭、穿織金蟒袍、系玉帶的官吏(明人《王鍪寫真像》)。展角襆頭,取自唐代的巾,但有硬盔,並以鐵線為硬展腳,腳長一尺二寸,須有職之人,在朝堂上穿公服者所戴。蟒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服要戴玉帶。

蟒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蟒與龍相似,惟獨爪有所不同。

龍是五爪,蟒是四爪。明朝只有皇帝和其親屬可穿五爪龍龍紋服,明朝後期有的重臣權貴也穿五爪龍衣,但稱為「蟒龍」。) 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麒麟袍展示圖。

明代文武**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麒麟袍為官吏的朝服。其服裝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鬆,前襟的腰際橫有一 , 下打滿襉。

所繡紋樣,除胸前、後背兩組之外,還分佈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橫條)。另在左右肋下,各縫一條本色製成的寬邊,當時稱「擺」。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一書,就專門敘述到這種服飾。

他說:「其制後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從兩旁起。」這種服裝所採用的質料和紋樣,按規定,都有一定製度。

《明史·輿服志》稱: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

四、五品麒麟,

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本圖所繪的服裝,就繡有麒麟紋樣。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象鹿,全身有鱗甲,牛尾馬蹄,有一隻肉角。

後人將它作為吉祥的象徵廣泛用於各類器物的裝飾。麒麟的形象也經過一番變化,將頭繪成龍首並有兩角,尾繪成獅尾等等。明代官服繡麒麟,似不限

四、五品,職位特殊的錦衣衛指揮侍衛等也能服用。 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戴貂蟬籠巾、佩方心曲領、穿朝服的官吏。明代文武**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

明朝官吏朝服,不分文武,都戴樑冠。以冠上樑數辨別等級,其制有一樑至八樑不等,公、侯、伯及駙馬樑冠,另加貂蟬籠巾,籠巾呈四方型,前後附金蟬或玳瑁蟬。公爵冠上還插有雉尾(野雞毛)。

凡一品以下**,朝服只戴樑冠,不用貂蟬籠巾,在樑冠的頂部,一般還插有一支彎曲的竹木筆桿,上端聯有絲絨作成的筆毫,名為「立筆」,實際上是仿照漢朝的「簪筆」制度。 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戴烏紗襆頭、穿織金蟒袍的官吏。明代文武**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

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玉製束髮冠及帶扣、帶鉤。束髮冠是用金累絲造,嵌以睛綠珠石,有四爪蟒龍盤繞,冠下加額子,插以長雉羽、朱纓。另外,還有玉製的束髮冠等。

凡遇駕出遊幸圍獵,內臣太監戴之。戴此冠時穿窄袖絨衣,束小玉帶。帶鉤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山東、陝西、河南等地出土的春秋墓葬中屢有實物發現,史料也有記載。

由於帶鉤結紮起來比紳帶更便利,逐漸被普遍使用,取代了絲絛的地位。至戰國以後,王公貴族、社會名流都以帶鉤為裝飾,形成一種風氣。帶鉤的製作也日趨精巧。

它的作用,除裝在革帶的頂端用以束腰外,還可以裝在腰側用以佩刀、佩劍、佩削、佩鏡、佩印或佩其它裝飾物品。南北朝以後,一種新型的腰帶「蹀躞帶」代替了鉤絡帶,「蹀躞」不用帶鉤,而用帶扣,帶鉤的作用便隨之消失。明代再次使用帶鉤,並帶鉤與前代的作用也差不多。

同時,還起一種裝飾作用。 明代官吏常服本圖為一品官補服圖及烏紗帽。戴烏紗帽、襆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

「盤領」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薑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

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

「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

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明代衙門皁隸雜役穿青色布衣,交領、窄袖長袍,下打密褶,腰間繫束紅布織帶。

地位更低的,穿青衣外罩一件紅布馬甲,腰繫青絲帶。左圖為扎巾、穿窄袖衫的皁隸。

為什麼清朝的官服圖案有的是「孔雀」,有的卻是「雞」

文官和武將在衣冠上,文官是補 飛禽 類動物,武將則是補 獸 類的猛獸動物,衣冠禽獸 說的就是清朝文武官上的服裝。根據官位,文官和武將一共分為一到九品,最高是為正一品,最低是九品,也就是經常說的芝麻官。一品文官補服是 仙鶴 一品武將上則是 麒麟 二品文官補服是 錦雞 二品武將補服是 獅子 三品文官是 ...

唐代的時候,一品文官的官服上的標誌是什麼動物,武官又是什麼動物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武官一至六品的圖案依次為 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武官 七 八品的圖案為 犀牛。武官九品 海馬 武官的補子圖案均為走獸。清代 的補子大體分為文 武兩種。文官為 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鸕鶿,七品鴻漱,...

清朝官服圖案是什麼?代表的等級是什麼

朝服 清代 的著裝 皇帝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 吉服 常服 行服等種類。皇帝的龍袍以明黃 金黃或杏黃等亮黃色為主 色,上繡九條龍,但以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實際上被繡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 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龍袍下襬則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