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時期但鮮卑族和漢士族之間,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

2021-05-04 07:52:51 字數 5263 閱讀 1162

1樓:匿名使用者

南北朝時期,天下**動亂,政權更迭頻繁。公元386年,鮮卑族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建立政權,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

到了公元471年,北魏第七位皇帝拓跋巨集登基,是為孝文帝。

由於拓跋巨集繼位時僅有5歲,年紀尚幼,便由祖母馮太后臨朝執政。因為,馮太后是歷史上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所以,在她的影響下,拓跋巨集更是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公元490年,孝文帝親政,開始進一步推行漢化改革。

孝文帝覺得一個民族若沒有文化底蘊,即使王朝再輝煌,也將會成為曇花一現。

所以,他要改變整個民族的本質,要讓鮮卑族和文化底蘊深厚的漢族相融合。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提倡穿漢服、說漢話,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名為「元巨集」。此外,鼓勵鮮卑上層人物和漢族進行聯姻,並且,參照南朝典章制度進行官制改革。

可以說,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為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意義非凡。499年,一代大有作為的皇帝病逝,年僅33歲,廟號高祖,諡號孝文皇帝。

我們都知道,鮮卑族拓跋部原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統治者在建立北魏入主華北之地後,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在漢人居住的地方,利用漢族士人來統治漢民,而漢族士人也通過鮮卑統治者,來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但是,鮮卑貴族和漢士族之間,卻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北魏初年,漢族士人的政治地位較低,一般無權參與國家的政治決策,這種地位上的不平等,讓漢族士人大都心懷不滿。權且以崔浩為例,崔浩作為漢士族的代表,出身名門望族,祖上世代為官,父親崔巨集在北魏時,曾官至吏部尚書,賜爵白馬公。並且,崔浩比起父親來那是更甚一籌,博覽經書,滿腹才華,曾輔佐北魏三代皇帝,在北魏統一北方的諸多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道武帝時,實行王、公、侯、子四等封爵制,但是,崔浩卻極力主張恢復封建制度五等爵位。要知道,崔浩曾被封為武城子,後襲封白馬公。由此可見,他的主張不僅僅是要把四等改為五等,他是想讓世家大姓,按割據勢力的大小受五等爵號,歷代世襲並得到北魏皇帝的認可。

就像西周時期那樣,諸侯各自治理自己的封國,只對周王室保持著朝貢的關係。

因為,崔浩在北魏政權漢化中逐步得到了重用,使得他誤以為北魏可以完全漢化,甚至,認為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達到鮮卑和漢士族共同執政的局面。

但是,這無疑觸碰到了鮮卑皇權的底線。

自古以來,皇帝都想的是如何加強皇權,而不是與人分權。到了公元439年,魏太武帝令崔浩編修《國書》,要求根據真實資料編寫一本魏國的國史,以留給皇室後代翻閱。漢士族講究禮制,而鮮卑族相對落後,而且,鮮卑拓跋部人喜歡把頭髮打成辮子,穿著都是便於騎馬的服飾,這對於一向喜歡衣冠齊楚的漢士族來說,當然是看不慣的。

此外,拓跋部人的同姓通婚,更是為漢士族所不齒,最終,諸如此類**觀的事,都被崔浩毫不避諱地寫進了書裡,並且,他還將其刻在了石碑之上公佈於眾。這種做法徹底激怒了鮮卑貴族,最終,在公元450年,崔浩被殺,株連九族,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國史之獄」。

然而,崔浩想平分北魏皇權的理想,正好反映了鮮卑貴族和漢士族之間的尖銳矛盾,而崔浩正是這種矛盾的犧牲品,想來「國史之獄」只不過就是一個藉口罷了。

北魏克柔然後,南朝成了它最大的威脅,再加上,北魏統治下的漢人居多,若北方士族響應南朝北伐,那麼,北魏政權將會陷入危機之中。公元489年,魏孝文帝向諸臣尋求良策,大臣李彪建議:「對接近南朝七個州的漢士人進行加官封爵,給予和鮮卑貴族同等的待遇,這樣就可以籠絡人心,穩固政權。

」之後,孝文帝採納了李彪的建議,開始重用漢族士人,極力調和漢士族和鮮卑貴族之間的關係。在鮮卑入主中原後,面對眾多的漢士族和漢民眾,鮮卑統治者想要收服人心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了公元494年,孝文帝之所以力排眾議遷都,並實行漢化政策,除了仰慕漢族文化、想要易鮮卑風俗外,更重要的原因是:

「他想要維護鮮卑政權,更深層次的來穩固拓跋氏在中原的統治地位。」

此外,孝文帝的改革使得北方社會的經濟有了明顯發展,不僅手工業生產日益活躍,連商業活動都日趨活躍。而且,不僅加速了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封建化程序,還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甚者,最主要的影響是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為結束長期**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2樓:孤獨的yu呀

首先因為他們的民族信仰不同,其次,漢士族一直覺得鮮卑族是外來種族,沒有資格統領他們,當初他們也只是用奸計取得了國家的領導權,打敗了東晉的守軍,與此造成了他們不可調和的矛盾

3樓:我是湯姆蘇

文化不相容。北魏初建國時期,皇帝推行漢文化,遭到了鮮卑族人的反對,並且在初期漢人的地位比較低,受到的屈辱比較多。

4樓: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

北魏孝文帝要改變整個民族的本質,要讓鮮卑族和文化底蘊深厚的漢族相融合。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提倡穿漢服、說漢話,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名為「元巨集」。此外,鼓勵鮮卑上層人物和漢族進行聯姻,並且,參照南朝典章制度進行官制改革 。

但遭到不少人的反對。

5樓:匿名使用者

鮮卑貴族和漢士族之間,卻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北魏初年,漢族士人的政治地位較低,一般無權參與國家的政治決策,這種地位上的不平等,讓漢族士人大都心懷不滿

什麼叫歷史?

6樓:小笑聊情感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7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很難定義的兩個字,有很多不同分類方法,從相對的層面來講,有學術歷史與通俗歷史,有歷史哲學與歷史考據,有正史和野史。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說文解字》

歷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承續祖先遺志的載體。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馬克思主義提出唯物史觀,其學說認為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野史即所謂的與正史相對的民間編纂的歷史,其大部分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有的具有真實性,而有的則有待考察。

8樓:寶依白頓赫

定義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範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

「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徵問」、「問而知之」。

[編輯本段]歷史學的功用及方法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歷史,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學習研究歷史。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9樓:續坤亥帥

釋義:(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

,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或個人的經歷。

(二)過去的事實,過時的事物。例: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三)對過去事件的記載,

沿革,來歷;

大事記。

(四)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五)書名。即《希臘波斯戰爭史》。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著。

全書共九卷,前四卷主要追述埃及、巴比倫、波斯、呂底亞、西徐亞及希臘本土的歷史,後五卷敘述希臘與波斯戰爭的起因和經過,止於公元前479年。書上雜有許多神話傳說,不盡可信。但此書為歐洲第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

(六)個人的履歷;經歷

(七)對形成未來的程序有影響的事件

10樓:摩魁阿暄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11樓:猶金生邱鳥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也。」

《大英百科全書》(2023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

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百科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

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北魏的孝文帝改革,為什麼會導致鮮卑族滅亡

加強國家集權,穩定統治,擺脫危機,但同時失去了民族特徵。不是滅亡,而是融入漢族了 先進的文明一定會融化落後的文明,不管落後的文明是否是統治者,這是不可改變的,比如滿人 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不能融合,那就是徹底衰落,比如蒙古,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北魏政權封建化的程...

歷史話題 鮮卑族在北方建立了北魏,號稱要延續曹魏的國運。東晉司馬氏為什麼不派兵來攻打北魏

東晉內亂不斷,王氏和司馬氏一直在為皇權鬥爭,北魏孝文帝改革國力強盛又都是騎兵,東晉帝國的水軍上了岸任人宰割望採納謝謝 五胡之亂後 漢族的bai軍du事力量衰弱到極點 士族的力zhi量遠大dao於皇室,導致內版 亂不止,如果不是前權秦發展的太過猛烈,東晉又有謝氏父子頂住了,漢族政權都要被滅了。東晉人口...

材料一北魏時期傳漢族服飾的少數民族貴族

1 2467bai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du 穿漢服 改zhi 漢姓等dao 唐與吐蕃和回親 文成公主嫁給吐答蕃贊普松贊干布 元朝形成了由波斯等外國人和中國的漢 蒙等民族融合而成的新的民族 回族。3 實現民族團結 民族平等 各民族共同發展。為什麼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少數民族會內遷?從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