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和簡介不多於,張志和簡介不多於30字

2021-05-02 22:26:26 字數 5677 閱讀 1338

1樓:美少女戰士

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祁門縣燈塔鄉張村庇人,祖籍浙江金華,先祖湖州長興房塘。

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唐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一,稱「漁童」和「樵青」,張志和遂偕婢隱居於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唐大曆九年(774年),張志和應時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邀請,前往湖州拜會顏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顏真卿等東遊平望驛時,不慎在平望鶯脰湖落水身亡。

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萬字,《大易》十五卷,有《漁夫詞》五首、詩七首傳世。

概述圖參考資料「祁門《張氏宗譜》張志和像」[1]

本名張志和

別稱張龜齡

字號字子同

號煙波釣徒,玄真子

所處時代

唐代民族族群

漢族人物生平

少年成名

開元二十年(732年)正月初一,張志和在京城長安行館誕生,因娠前其母夢見有神仙獻靈龜吞服,取名龜齡。

張志和童年聰明伶俐,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就能做文章,且過目成誦。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張志和跟隨父親在翰林院遊玩,翰林院宋學士以錦林文集戲之,張志和過目成誦,傳為佳話。唐玄宗聽說後親自出題試考,張志和對答如流,玄宗甚感奇異,賜優養翰林院。

天寶六年(747年),16歲的張志和因在道術方面的一技之長,被李亨賞重,增補京兆戶籍,遊歷太學。[2]

平步青雲

天寶十年(751年)張志和弱冠之年,太學結業,太子李亨為張志和親賜御名,改名志和,取字子同。以其之聰明能幹,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事,留在翰林待用,供奉東宮,享受八品(上)待遇,掌受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給紙筆。

張志和坐像

天寶十一年(752年),張志和恩准回家省親時,協助地方官吏除奸滅盜,功績顯著,譽為「神張」。

天寶十二年(753年),張志和外擢杭州,候補杭州刺史,除土豪惡霸李保。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陷洛陽。張志和隨太子李享轉戰靈武一帶,擢除朔方招討使。

天寶十五年至德元年(756年),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享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張志和與舅李泌時常獻計於肅宗,徵調回紇兵,謀「三地禁四將計」,敗安祿山於河上,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略性勝利。擢授張志和為左金吾衛大將軍,享正三品待遇。

[2]歸隱田園

至德二年(757年),張志和由外官擢至內官,奉上皇還西京,封(吏部)金紫光祿大夫,仍享正三品待遇。然而肅宗為了急於收復京師,掌控內外局勢主動力,答應了回紇苛刻的條件,張志和力諫肅宗收回成命,納陳時事,於是,張志和「坐事貶南浦尉」。同年,張志和父張遊朝卒。

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年),張志和以「親喪」為由脫離官場。

張志和雖受貶任南浦尉的處分,但肅宗為了樹立自己的親信,籠絡人才,加上張志和母新喪,經量移後,赦張志和無罪,並贈奴、婢各一個給張志和,同時敕加贈張志和母親為秦國賢德夫人,賜表白四段、**二千四百兩,以榮葬之資,意欲讓張志和守孝三年期滿後再回朝廷效力,暫回原籍,以資待用。張志和回老家後,葬母於祁門赤山鎮西五里之潤田,親自負土崇壙,並結廬於墓側,植柏成林,朝夕拜哭,克盡孝道。

上元二年(761年),張志和在祁門潤田守孝三週年期滿,妻程氏又卒,遂無復宦意。為了逃避唐肅宗的尋訪,只帶了漁童、樵青,告別親朋好友,遊黃山、績溪等地。然後復遊吳楚山水,最後來到湖州城西西塞山漁隱,自稱煙波釣徒。

在此,寫下了著名的詞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2樓:滄海半杯

張志和,唐代詞人,原名龜齡,字子同,自號玄真子,婺州(今浙江金華)人,生卒年月不詳。他自幼聰明好學,年紀不大就明經及第。

張志和簡介

3樓:匿名使用者

(約730~約810)

唐代詩人。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煙波釣徒,浪跡先生,玄真子。浙江省蘭溪(今屬金華市)人。

十六歲遊大學,以明經耀第,獻策肅宗,深蒙賞重,任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並賜名「志和」。後因事貶為南浦尉,未到任,還本籍,親喪不復仕。扁舟垂綸,祭三江,泛五湖,自稱「煙波釣徒」,著《玄真子》十二卷三萬言,因以為號。

兄鶴齡,恐志和遁世不歸,為之在越州(今紹興)城東築茅屋一所。志和居之,嘗有吏人派志和為淘河夫,即親自執蕾勞作,毫無怨色。觀察使陳少遊聞而謁之,坐必終日,題其所居為館真坊。

又因草堂椽拄,皮節猶存。全無斧斤之痕,門巷更為漱隘,門隔流水,十年無橋,乃出資稍擴其居,「並造橋,時稱回軒巷、大夫橋。肅宗賞賜奴婢各一,志和使結為夫婦,取名「漁童」、「樵青」。

人間其故,答道:漁童使捧鈞收綸,蘆中鼓洩,樵青使蘇蘭薪桂,竹裡煎茶。」陸羽、裴休問有何人往來?

答稱:「太虛作室而共居,夜月為燈以同照。與四海諸公未嘗離別,何有往來?!

」顏真卿為淤州刺史,張志和乘敝舟往訪,顏欲為他造新船,張道:「攪惠漁舟,願以為浮家泛宅,訴訟江湖之上,往來茗冒之間,即野夫之幸矣!」其詼諧辯捷,類皆如此。

張志和博學多才,歌、詞、詩、畫俱佳。酒酣耳熱,或擊鼓吹笛,或吟詩作畫頃刻即成。嘗於顏真卿席間與眾客唱和漁夫詞,張志和首唱: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顏真卿、陸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共和二十五首。

志和復剪素寫景,須臾五本。隨句賦象、人物、舟船、鳥獸,煙波鳳月,皆依文章,曲盡其妙。真卿與諸客傳玩,歎服不已。

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畫錄》,定逸品三人,張志和居其一。明董其昌《畫旨》雲:「昔人以逸品置神品至上,歷代唯張志和可無愧色。

」張志和既為山川隱逸,著作玄妙,故後世傳為神仙中人。如《續仙傳》雲,玄真子「守真養氣,臥雪不寒,入水不濡。」唐李德裕評張志和:「隱而有名,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嚴光之比。」

4樓:牟獻宇

張志和的生卒年不詳。他原名龜齡,字子同,金華人。曾上書朝廷,為唐肅宗賞識,供奉翰林。

後因事貶謫,遇赦歸隱,自號煙波釣徒。著書亦名《玄真子》。他的《漁父》詞,只就七絕略加變化,音節和情趣就頗新鮮,可見近體詩盛行幾百年後,也要有點變化了。

蘇軾最賞識其中「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首,兩次摘句引入自己的詞中。傳到日本,嵯峨天皇和親貴們紛紛仿作。

張志和的生平簡介和主要作品

5樓:凮起雲湧

張志和的生平簡介:

張志和743年在會嵇山陰出生。字子同,道號玄貞子,唐肅宗年間,張志和離開了養育他的婺城到京城遊太學,取得國子學士資格。

不久明經及第,此時年僅16歲,因張志和才華出眾,受肅宗李亨賞識,特加獎掖,任命為待詔翰林,授予左金吾錄事參軍,肅宗同時還賜名志和與他,自此志和即為其名。

正當他少年春風,榮寵之際,卻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貶為南浦為尉官。雖然被貶時間不長,中途即量移他郡。

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長安,但卻在他心靈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場,泯滅仕念。於是趁家親亡故之機,以奔喪為由請求辭官返金華。

774年,張志和應時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邀請,前往湖州拜會顏真卿,在和顏真卿等東遊平望驛時,不幸溺水身亡,張志和的一生有代表作《玄真子》、《大易》和《漁夫詞》等著作。

6樓:匿名使用者

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祁門縣燈塔鄉張村庇人,祖籍浙江金華,先祖湖州長興房塘。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

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唐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一,稱「漁童」和「樵青」,張志和遂偕婢隱居於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唐大曆九年(774年),張志和應時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邀請,前往湖州拜會顏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顏真卿等東遊平望驛時,不慎在平望鶯脰湖落水身亡。

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萬字,《大易》十五卷,有《漁夫詞》五首、詩七首傳世。

7樓:匿名使用者

張志和簡介

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祁門縣燈塔鄉張村庇人,祖籍浙江金華,先祖湖州長興房塘。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

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唐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一,稱「漁童」和「樵青」,張志和遂偕婢隱居於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唐大曆九年(774年),張志和應時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邀請,前往湖州拜會顏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顏真卿等東遊平望驛時,不慎在平望鶯脰湖落水身亡。

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萬字,《大易》十五卷,有《漁夫詞》五首、詩七首傳世。

8樓:匿名使用者

張志和(730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龜齡,漢族,中國唐朝婺州(今浙江金華)人,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詞人和詩人。

十六歲參加科舉,以明經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唐肅宗賜名為「志和」。因事獲罪貶南浦尉,不久赦還。自此看破紅塵,浪跡江湖,隱居祁門赤山鎮。

其兄張鶴齡擔心他遁世不歸,在越州(今紹興市)城東築茅屋讓他居住。史載唐肅宗曾賜他奴婢各一人,張志和讓他們結婚,取名漁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

李理的爹爹,初名龜齡,後由唐肅宗賜名「志和」,自稱「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唐代著名詞人和詩人。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後棄官遷居黟縣赤山鎮(今祁門祁山鎮)之石山塢。十六歲遊大學,以明經耀第,獻策肅宗,深蒙賞重,任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並賜名「志和」。

後因事貶為南浦尉,未到任,還本籍,親喪不復仕。扁舟垂綸,祭三江,泛五湖,自稱「煙波釣徒」,著《玄真子》十二卷三萬言,因以為號。兄鶴齡,恐志和遁世不歸,為之在越州(今紹興)城東築茅屋一所。

志和居之,嘗有吏人派志和為淘河夫,即親自執蕾勞作,毫無怨色。觀察使陳少遊聞而謁之,坐必終日,題其所居為館真坊。又因草堂椽拄,皮節猶存。

全無斧斤之痕,門巷更為漱隘,門隔流水,十年無橋,乃出資稍擴其居,「並造橋,時稱回軒巷、大夫橋。肅宗賞賜奴婢各一,志和使結為夫婦,取名「漁童」、「樵青」。人間其故,答道:

漁童使捧鈞收綸,蘆中鼓洩,樵青使蘇蘭薪桂,竹裡煎茶。」陸羽、裴休問有何人往來?答稱:

「太虛作室而共居,夜月為燈以同照。與四海諸公未嘗離別,何有往來?!」顏真卿為淤州刺史,張志和乘敝舟往訪,顏欲為他造新船,張道:

「攪惠漁舟,願以為浮家泛宅,訴訟江湖之上,往來茗冒之間,即野夫之幸矣!」其詼諧辯捷,類皆如此。

張志和博學多才,歌、詞、詩、畫俱佳。酒酣耳熱,或擊鼓吹笛,或吟詩作畫頃刻即成。嘗於顏真卿席間與眾客唱和漁夫詞,張志和首唱《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顏真卿、陸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共和二十五首。

志和復剪素寫景,須臾五本。隨句賦象、人物、舟船、鳥獸,煙波鳳月,皆依文章,曲盡其妙。真卿與諸客傳玩,歎服不已。

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畫錄》,定逸品三人,張志和居其一。明董其昌《畫旨》雲:「昔人以逸品置神品至上,歷代唯張志和可無愧色。

」張志和既為山川隱逸,著作玄妙,故後世傳為神仙中人。如《續仙傳》雲,玄真子「守真養氣,臥雪不寒,入水不濡。」唐李德裕評張志和:「隱而有名,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嚴光之比。」

張志和在潤田居住多年,因為他的緣故,後人遂將潤田稱作張村庇。張村庇在祁城西10餘里,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舊時村中有八景,多與張志和有關,惜因歲月流逝,八景不復存在。

離小村不遠,綠蔭四合中有一小池塘,據說當年張志和常在此垂釣。前些年,有人經過考證後認為:張村庇村口的那座山,即是《漁歌子》中所說的「西塞山」。

此說未必可信,但不管怎樣,倒是給小村增添了無數詩情畫意。《漁歌子》在成詩不到20年就在日本廣為流傳,連當時的天皇都有和詩。

現代書法家張志和簡歷,成就,張志和的生平簡介和主要作品

張志和 730年 庚午年 810年?字子同,初名龜齡,漢族,婺州 今浙江金華 人,自號 煙波釣徒 又號 玄真子 唐代著名道士 詞人和詩人。十六歲參加科舉,以明經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唐肅宗賜名為 志和 因事獲罪貶南浦尉,不久赦還。自此看破紅塵,浪跡江湖,隱居祁門赤山鎮。其兄張鶴齡擔心他遁世不歸,...

張志和的漁歌子成作文怎麼寫

春天來了,到處生機勃勃,大自然散發出泥土的芬芳,西塞山前也不例外,你看!一叢叢綠葉被春天染成了碧綠色,小動物歡快的歌聲一陣高過一陣。快瞧!一隻只高雅美麗的白鷺在山前忽高忽低地盤旋著,時而扭曳著自己纖細的身軀,好像在展示自己 時而悠悠低飛,似乎有什麼心事 時而煽動著矯健的翅膀,調皮地與水面來個 擦肩而...

誰知到張志和的漁歌子的意思 要長

漁 歌 子 張志和 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作者 本名龜齡,字子同,金華 今屬浙江 人。生卒年不詳。唐肅宗時待詔翰林。後因事被貶,絕意仕進,隱居江湖間。自號玄真子,又號煙波釣徒。著書亦名 玄真子 註釋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 漁父 分單調 雙調二體。單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