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劍和太極劍的區別,太極劍屬於漢劍嗎

2021-05-01 08:46:17 字數 6704 閱讀 6354

1樓:暗皇天戰

太極劍屬於軟劍,漢劍屬於硬劍,劍的長度你沒得選,除非定做,還有就是用劍跟身高好像沒什麼關係,用槍才有關係

唐劍是不是最實用的?相比漢劍、太極劍

2樓:蔣武堂劍鋪

你發的劍圖只不bai過是普通du劍的劍柄內部結構zhi,而中高檔的劍dao也是寬柄並打有木釘等固定配件。專一件兵器屬是否稱手實用和你自己學的技巧和先天資質有關,本身兵器並沒有哪種更實用,十八般兵器樣樣有自己的用途,何來更實用之說?可以想象一下:

關羽的稱手兵器是青龍偃月刀,如果他拿劉備的雙股劍會是什麼結果?同理,劉備拿青龍偃月刀上戰場會是什麼結果,你不能說青龍偃月刀不實用吧

太極劍屬於漢劍嗎

3樓:蔣武堂劍鋪

不是,太極劍是練習太極劍法的專用劍,通常劍身都是軟的,一般是清代風格為主的劍式,而漢劍是漢朝風格的劍式,不太適合練習太極劍法

問一個白痴級問題:秦劍、漢劍、唐劍、宋劍、明劍、清劍、太極劍和唐刀的實戰能力比較

4樓:儒雅的幽冥一笑

朝代相近的話2者實戰能力是一樣的,比如秦漢,唐宋,明清的刀劍都是前版朝流傳後世繼承,權使用風格相近,戰力自然是後世的高,這點毋容置疑,因為製作工藝和材質,以及招術繼承和進步。主要是樓主說了技擊水品相同,這個真心沒法對比了,這裡存在一個問題,古戰技的失傳問題,以及不同社會人們的體質問題~~~~~~。

秦漢朝戰士的精氣,唐代戰士的體質和神氣,宋朝戰士的技擊,明清的裝備,太極的體式,這麼湊成的武士是無敵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唐刀唐劍,當然,是真正的唐刀唐劍,如果你隨便去買一把的話那就不一定了,

唐刀技術早沒了

6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的劍製作來年代,這源

些是沒法比較的。。

個人偏向中國唐朝,那個時代尚武。

我們都知道李白是唐朝大詩人,其實他劍法也了得。

所以唐朝的劍術達到了一個巔峰,之後走下坡路,宋開始尚文。

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無極刀法最牛。。無極刀法我沒記錯的話是從八卦刀中精簡出來的,專門挑小日本的。

用八面漢劍能學太極劍嗎?

7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好眼力,這把劍不錯,就是不知道材質如何用這把劍,練太極劍沒問題

8樓:匿名使用者

劍法 拿不一樣的劍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體型上差不多的都沒有什麼問題

9樓:兆絲蘿

不考慮重量可以,力氣大都可以

10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救算是樹枝也可以

我要一個實用的劍法,不要太極劍,我這把漢劍也帶不起來,太沉! 15

11樓:九尾痴心

《李存義武學輯注》中《三十六劍譜》是一門比較厲害的劍法。

畢竟當年李存義、薛顛、孫祿堂……這幫化勁宗師能把少林、武當、柔道、空手道 、泰拳打得沒脾氣,他們的武功再差也差不到**去吧

12樓:刪的標準是什麼

八極拳和八卦掌都有劍法,都是實戰流的。 至於八面漢劍,八極劍可能更合適一點。

= = 你要有嘗試精神也可以試試天真正傳香取神道流,畢竟大家都是剛猛流的

漢劍的漢劍與現代仿漢劍的區別

13樓:小辰

注:此處僅舉100-110cm主流長款劍為例,不包括稀有形制。

低溫冶煉、摺疊鍛造、淬火燒刃為古法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古法靠鍛造功夫和淬火功夫讓鋼鐵變的即硬且韌。現在刀匠卻不願意這麼幹,因為提高硬度會使粗加工成型困難,研磨困難,硬度大了更費工,更廢料,或者說刀匠就沒有掌握到這門古法技術。

但哪怕撇開冶煉光談造型,與真正的事物漢劍仍是有很大的區別。

由於早期對漢劍認識的缺乏和不嚴謹的製作態度、急功近利的製作心態造成現代仿漢劍諸多形制上的錯誤,隨著漢劍知名度的提高進一步誤導大眾。此一對比意在令初接觸者對漢劍有一個基本認識,分清和現代工藝仿漢劍的區別,不至於混為一談。 作為步兵的戰場使用劍,漢劍配合盾使用,組成劍盾兵。

故軍事典籍中常將劍盾並用,比如:曲道相伏,險厄相薄,此劍盾之地也,弓弩三不當一。(漢 晁錯《言兵事疏》)漢畫像磚上也屢屢可見一手持劍一手持盾的劍盾士的身影。

尹灣漢墓出土《永始四年武庫兵車器集簿》記載:盾九萬九千九百一,劍九萬九千九百一。盾與劍數量相等。

亦可見漢劍實為一種以刺擊為主,配合盾牌使用,適應戰場需要的短柄長刃兵器。(右圖為山東嘉祥縣武氏祠畫像石水陸攻戰圖區域性)

而現代仿漢劍,則由於受影視劇和日漫影響,做成了仿日刀比例的雙手劍。這一錯誤隨著漢劍知名度的提高帶來了極惡劣的影響,最直接導致對漢劍一無所知的新接觸者產生形制上的錯誤印象,造成一錯再錯。此一對漢劍根本上的錯誤認知凸顯了很多現代社會人對傳統文化既缺乏認識也缺乏自信的現狀。

由於必須配合盾、鉤鑲使用,柄不宜過長(否則劍首會磕手),漢劍的刃柄比通常超過4:1(標準比為5:1 ,甚至有達到6:

1的漢劍),也既一米的劍條,莖長不超過20cm。《考工記 桃氏為劍》一書明確記載:佩劍 身長五其莖長。

由於現代仿漢劍參照日刀2.5:1的刃柄比,造成在調整重心時過度依賴柄長(槓桿原理)。

而正確的調整方法則主要依賴對劍身厚薄的控制,減輕劍身前部重量,使重心自然後移。

然而,現代仿漢劍往往做的過寬過厚,並且對厚薄的控制能力也很不到家,這不能不說是傳統制劍工藝的一種退步。 漢劍以輕薄鋒銳著稱。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漢劍作為單兵使用的戰場短柄**,在突破了鋼鐵冶煉的技術限制後,往輕薄狹長的方向發展。

3.0-3.5cm的寬和小於0.

7cm的厚度,減輕了重量,在保證了劍身強度和韌性的同時,於功能性上達到極致,令人讚歎漢代鑄劍師們非凡的鑄造技術。

現代仿漢劍,由於技術上的偷工減料(尤其是機械成形的2.5:1量產劍條),致使成品劍條過於沉重(同等規格下,現代仿漢劍的劍條至少比漢劍重了1/3),同時由於現代人身體素質下降,造成不滿一米的劍卻要雙手揮動。

事實上,經過一段時間的身體鍛鍊,此長度的劍完全可以單手流暢的操作。 實際揮舞過就會發覺,圓柄不易掌握鋒刃方向,且由於圓柄統一的前細後粗樣式造成刺時容易前滑。作為一款戰鬥使用劍,漢劍不可能做成圓柄。

現代仿漢劍的圓柄推測是參考了圓莖青銅劍卻未曾研究過漢劍實物。模稜兩可、想當然的態度可見一斑。

以出土文物來看,漢劍實為扁柄,夾木纏緱,劍莖上裝置上下兩片合成的夾木(此木片名為夾),外纏2-3mm的絲繩(此既為緱),多為平纏。柄中部收腰便於抓握,絲繩反覆平纏造成一道道箍。 現代仿漢劍的老鼠尾是一直被人詬病的問題之一,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同樣是仿造者沒有仔細研究過真正的古漢劍,而是僅通過**想當然而做。

老鼠尾的產生實為劍首裝配方式上的錯誤,只是由於現代人對漢劍缺乏認知,通常只注意到莖寬,卻不注重劍首裝配,令螺絲尾劍首大行其道,造成飛劍的危險(由於螺絲固定的劍首在揮舞時極易鬆脫,且不易被發覺)。

漢劍劍首銜接方式分兩種。主流使用目釘,是故出土文物中常見劍莖末端有一小孔。此種銜接方式非常牢固。

另一種較少見的銜接則將莖尾做細,徑直穿過劍首後砸扁鉚合。從牢固度上說,後一種銜接更佳,但不易拆解的缺點也同樣明顯,故主流的劍首固定方式多采用前種。 劍格的凹陷處實為了卡緊夾木,凸角是讓劍格和劍鞘有一個契合,防止擺動損毀。

古人很實在,一個小小的劍格,任何一部分都有其實際意義,沒有一絲多餘。凹格飾金是在劍格凹陷處使用兩片比較薄的金箔或銀箔予以裝飾,部分有堆珠或寶石鑲嵌,是漢劍獨特的裝飾工藝。

而仿漢劍圓箍的產生,是由於錯誤的圓柄產生的臆造,其本質是不嚴謹的製作態度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態。

如何選購太極劍,太極劍哪個好

14樓:上古天真子

常用刀劍尺寸規格標準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趁手,什麼是趁手,就是尺寸符合自己身體比例。經過常見翻閱資料,自己和刀友們的實際體驗進行驗證,有了下面這些資料,僅適用於一般常用長劍哦。

1,刀刃,劍刃長度

單手刀劍,手握護手,胳膊垂直伸展,劍尖最小到達耳垂,最高到達耳朵頂部(參考下圖太極劍)。也有說法是,伸展手臂,不能超過指尖的長度。不能短於到達手腕長度。

雙手刀劍,刀刃要到達頭頂,不能超過頭頂5釐米。也有一種觀點是身高的一半。當然了,如果是練苗刀之類的兵器,長度就要適當增加。但是不能超過0.6倍。具體長度如圖。

2,重量

單手刀劍,重量不超過3斤,最低不能低於1.8斤。

雙手劍重量3-5斤。雙手刀重量要3-6.5斤。

如果不是大力士,原則重量,選擇底值。

3,韌性,彈性

無論雙手刀劍,還是單手刀劍,要做到用力拍柄底部,劍尖或者刀劍會顫動。在能保證能彎曲能完全回彈情況下,刀至少要能彎曲30-50度。劍要能彎曲45-70度。

因為種類不同,劍的柔韌性要求要更高一些。重劍,重刀彎曲度要低一些,但是不能小於30度。

4,關於硬度

硬度最好不要超過59hrc,不低於55hrc。如果刃區長度超過85釐米,硬度最好不能過58。相對硬度,柔韌性要更重要。劍的硬度要求比刀要低。韌性要高。

5,刀柄,劍柄尺寸標準

雙手刀刀柄長度:小臂的長度。刀柄的直徑是手握刀柄,拇指剛剛壓住食指指甲蓋。

雙手刀劍柄長度:大概是刃部2.5分之1-三分之一。最合適長度是小臂長度。

單手刀劍刀柄可握部位長度(不是全部柄的長度):為手掌寬度的1.5-1.9倍。

單手刀刀柄直徑:要求拇指能壓住食指第一個關節。

單手劍刀柄直徑:劍柄比單手刀要細一些。

6,刀劍重心要求

單手劍的重心靠後最好,雙手劍重心離護手最好小於6釐米。八面漢劍之類重劈砍功能多的劍,重心距護手不小於10釐米。刀的重心根據刀種和招數及用途從10釐米-離刀劍三分之一都有。

關鍵看種類。

總體來說,長刃的刀,以及對於刺技能要求多的刀,重心要離護手近一些,一般要求13-20釐米。

7,刀劍的寬度,厚度

這個問題說實話,真的不好講標準,換句話說,寬度厚度是用來控制重量和長度關係的指標。總得來說,厚度控制在,揮刀時,刀不會因為自身原因,刀身發生顫動。格擋時,不會偏離目標太多。

刀或者劍底部寬厚比大概是4比1。劍相對於刀是兩面開刃,考慮到劍身寬度限制,劍身太厚強度和重量增加的同時也給研磨開刃帶來難度。

9,劍柄部位的要求

劍柄就是劍柄的把手部分,主要有扁形與圓形的兩種。其中包括——格:劍莖和劍身之間的護手;首:

莖的末端常有的圓形部分,又稱為鐔。在武術用刀劍中,上述部分一般選用圓形為上,以免在習練過程中方形裝具對手掌造成損傷。

10,額外裝具的要求

有的劍劍身和劍格之間有吞口,用以固定劍身,避免劍身和劍格之間的錯位。打算長年習練的一般選用有吞口者為佳。

11,其他裝具

以銅或者不鏽鋼為上。鋅合金易碎,裝配間隙大者不堪用,鍍鉻者華而不實,裡面還是鋅合金。更有甚者用塑料代替。

12,其他

一:剛柔相濟。「劍不是光有硬度就可以了,不是光鋒利就可以。裡面也需要很大的韌性,才是一把好劍。」

二:寒光逼人。「俗話說十年磨一劍,」劍是很講究研磨的,而慢慢地磨是非常大的一個工序。

「最後磨到就像一灣湖水,有一種深沉的亮光,一種青光,與電鍍出來的白光是不一樣的。才能體現出那把劍具有的劍氣。」

三:攻無不克。鋒利細開刃,還是破甲的粗開刃。

從劍的功能來說,有鋒利切肉的,也有斬馬,破甲的。功能不一樣,對劍的刃口要求不一樣。單求鋒利並不可靠。

鋒利的寶劍作為兵器無非是殺人,切肉。薄的硬紙片也能劃破手,士兵對陣,鎧甲加身,需要刀劍具有破甲功能。那麼刀劍的刃口就不會是鋒利的細開刃了。

所以不能單一追求鋒利。要根據實際需要。當然,要達到鋒利效果,研磨技術很重要。

四:紋飾巧致。「這個標準的範圍比較大,」鑄劍師傅說,「我們的理解,每一把劍必須有文化的沉澱,須要與歷史上某個時期潮流的一致。

古代兵器刀劍經過實戰檢測,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除了技術限制,刀劍本身的長度,功能有了非常好的融合。仿古刀劍不能臆造,一定要有比較好的劍型,有一定的文化和歷史內涵,花紋、形狀,透漏出一種藝術美感,一種身後的文化底蘊。

」刀劍保養技巧

刀劍保養主要遵循三個原則:乾燥,乾淨,恆溫。

空氣溼度過大容易導致劍鞘腐朽和劍身的鏽蝕,劍身上的汙垢,如汗漬,泥水等將加快這個過程。而溫度極端或者變化過大的環境則容易導致劍鞘開裂等情況。

古代刀劍的保養方法步驟依擦劍、盤劍、上防鏽油、保養配件、養劍鞘五項循序進行。

擦劍:以純棉毛巾布、絨布或鹿皮,先輕輕擦去劍身上之殘油、灰塵,再以棉紗沾少許拭劍油均雲塗抹劍身。三分鐘後以原棉布來回用力擦拭,持續約2-3刻鐘,務使劍身產生溫熱,其目的乃為去除刃面雜質及促使鏻鈣起化學變化,亦即自然加磁後填滿劍身上之毛細孔。

此時務必專心一致,以避免被割傷或戳傷。

盤劍:於桌上墊長條毛巾(大浴巾亦可) ,將劍身平放其上,以布或皮包裹一小木塊(約1×3×12cm左右),用平整的一面在刃面上用力來回盤擦使其微微發熱。等擦至看似有油卻又沒油時,在劍身上敷以少許拭劍(面)粉,後再繼續盤擦持續約一刻鐘,其作用乃為去除刮痕及增加劍身毛細孔之收縮速度;而以上動作均須平心靜氣,因此實可視為修身養性之絕好方式。

上防鏽油:若不是每天養劍或居住處所較潮溼,則劍歸鞘前必需塗上一層薄防鏽油,以避免與空氣接觸。但若每日皆能定時保養,則保持劍身光潔亮麗,反有利於劍之養成,不需上油。

保養配件:以原保養用布或皮來擦拭配件即可,(若要使銅飾光亮,則可以布圈握之,再用力左右旋轉)因布上已有餘油自可產生保護作用,以避免氧化產生銅氯。

養劍鞘:為養劍最後一道手續;再以原保養用布或皮圈握劍鞘,上下左右用力擦拭,務使木質生熱,如此木料內之油質,即會慢慢地浮現於表面。長久以後,整把劍鞘表面覆蓋一層木材油,有如一層亮光蠟,不只質感奇佳,而且往後只需稍加擦拭,即可永保光潤。

如何選購太極劍太極劍哪個好,怎樣挑選太極劍

常用刀劍尺寸規格標準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趁手,什麼是趁手,就是尺寸符合自己身體比例。經過常見翻閱資料,自己和刀友們的實際體驗進行驗證,有了下面這些資料,僅適用於一般常用長劍哦。1,刀刃,劍刃長度 單手刀劍,手握護手,胳膊垂直伸展,劍尖最小到達耳垂,最高到達耳朵頂部 參考下圖太極劍 也有說法是,伸展...

太極劍買硬劍好還是買軟劍好,我想買一把太極劍,不知是硬劍好還是軟劍好。我覺得軟劍是不是更輕點。

當然是硬劍好,軟體只能來把玩一下,根本就不實用,否則軟體宣傳這麼多年為什麼沒人稀罕,就是因為根本就不實用 硬劍,軟劍是武術表演劍。說陳式太極拳,歷史根據非常充分。有大量的可參考資料。不過武林和歷史界誰也不敢說,哪一個是真的。我也不敢說。反正流傳的就這兩種說法。自己參考硬劍,軟劍是武術表演劍。我想買一...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學太極劍時,逐漸遺忘,張三丰說的很經典的那句話是什麼

一 經典的話 不壞,不壞,忘的真快。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劍法時,張無忌忘記了劍招還打贏了,達到了太極劍的隨心所欲的意境。格鬥雙方沒有固定的動作順序,而是互以對方技擊動作隨即轉移 鬥智 較技,互相捕捉對方的弱點以所長制所短,在開始時張無忌過於追求招式,死記硬背張三丰所教的招式,不能應對手的變而變,不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