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的讀後感,朱光潛談美的讀後感800字左右

2021-04-08 20:02:50 字數 5865 閱讀 7048

1樓:匿名使用者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

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寫讀後感一般應做到三點:

1、要讀懂原文的內容.「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後感.因此,讀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通過讀,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內容,才會寫出自己的真實體會.

2、寫自己體會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敘述的內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體會最深的內容來寫.體會不深,感想不豐富,讀後感就寫不成功.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天的光陰轉瞬即逝,

而就在今天,

我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時光。

我讀完了第13封信。

然而通過這第13封信,

我對美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

這就是朱光潛先生在83歲那年

寫給青年的美學認識讀物《談美》。

《談美》全書共有15個話題,也就是15封信。

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養」的問題,

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免俗」。

這是對「利害圈」和物慾要有一些超越,

有一些精神的寄託,

有一些理想與情趣,

其中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超越利害關係的作用,在「無所為而為」中淨化心靈,

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俗語講:「距離產生美」。

其實朱光潛先生就明確的指出了

美和生活的距離就如同美學上的「移情作用 」,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外物上去,

彷彿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感情。

所謂:藝術**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我想應該也有這個道理。

美和實際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

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必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去看,

而且要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慾去看,

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藝術的美感當中。

這第13封信,通俗易懂,

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

語言是那麼親切自然,

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度中傳達出來,

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

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

所以,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這第13封信,

深入淺出,

引人入勝的語言,

會讓你喜歡上這第13封信,讀完後,

一身輕爽,

淨化了心靈,

提升了精神世界。

它會對你有所啟示的。

朱光潛談美的讀後感800字左右

求一篇《談美》的讀後感

3樓:瘋狂的王老闆

《談美》讀後感

作為一個美學家,作為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專心談了美感態度,對美感態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

朱光潛在書中,把人生態度分為三種: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實用態度求的是善,科學態度求的是真,美感態度求的是美。

於是,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文章層層遞進,從人們看待事物的三種不同態度到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讓我們知道美從**來,究竟什麼是美感,明白了什麼是美感之後進而討論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麼」的討論中讓我們明白美和自然的關係,讓我們明白了欣賞的道理,朱先生於是換一個方向從討論創造入手,讓我們明白創造本身以及與情感、格律、模仿的關係,進而明白美的特點。該書滲透了朱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係的深刻體悟。

正如書中文字:「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當今義務教育階段,一切學習都應該自美的體會開始,美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美感的敏銳度,真正的任務在於激發學生審美能力,形成一種判斷力。正如朱光潛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西方的美術作品——《向日葵》。

這是荷蘭畫家凡高的油畫作品,作品以飽滿而純淨的黃色調,展示了畫家內心似乎永遠沸騰著的熱情與活力,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散發著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現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一塊塊灼熱的黃色,不僅融集著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洩著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畫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畫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為生活高唱的讚歌。

我們在**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求一篇《談美》的讀後感,,拜託啦

4樓:kanshuhao我

《談美》

一天的光陰轉瞬即逝,而就在今天,我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時光。我讀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過這第13封信,我對美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這就是朱光潛先生在83歲那年寫給青年的美學認識讀物《談美》。

《談美》全書共有15個話題,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養」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免俗」。這是對「利害圈」和物慾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託,有一些理想與情趣,其中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超越利害關係的作用,在「無所為而為」中淨化心靈,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養」的問題,我們都會問:如何培養美感呢?朱光潛通俗而又深入的進行了論述。

他點明:審美的態度和審美的眼睛是要逐漸養成的。作者在談到人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

一棵古鬆,木材商是商業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鬆的實用性;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去看,看到的是古鬆的科學性;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去看,他用審美的態度,嚐到了美的味道。古鬆在不同人眼裡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所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的特點,說明人異於其他動物,除了生活需求外,還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光潛先生就明確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離。

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學上的「移情作用 」,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外物上去,彷彿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感情。所謂:

藝術**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我想應該也有這個道理。美和實際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去看,而且要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慾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藝術的美感當中。

一些人們對於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和神祕感,從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離,才會有嚮往,美就會出現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奮得來的,沒有不需要勤奮就獲得能力的。下功夫才會思如泉湧,才會有靈感。朱光潛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話: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告誡我們要踏踏實實用足功夫,筆下才有神韻。心中才有靈感,靈感才可以對映出一個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後卻是下苦功服磨練心境、意志、技巧。

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吧!

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語言是那麼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這第13封信,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語言,會讓你喜歡上這第13封信,讀完後,一身輕爽,淨化了心靈,提升了精神世界。

它會對你有所啟示的。

5樓:小威很

讀《談美》

看完朱光潛的《談美》,感覺好像聽到了蘇格拉底的談話,翻看了塞涅卡的書信,閱讀了蒙田的隨筆,一些眾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來闡明自己的理論。深入淺出,微言大義。一滴水雖小,卻能從中看見七彩的陽光;一片枯葉的飄落雖不起眼,卻能預示著秋的來臨;眼睛在整個身體中佔的比例很小,但你仔細觀察它,卻能洞悉人心;脈搏的跳動經常讓人意識不到,但醫生認真感受它,則可以瞭解你的身體狀況。

理論希望為我們揭示事物的本質,它是抽象的,但它卻**於無數的具體現象。在生活中,我們看到的現象太多了,心中的誤解也太多了,而這本書,正是一位能夠幫助我們撥開迷霧,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朋友。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義的書,書裡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真」的領域有邏輯學來研究,「善」的領域有倫理學來研究,「感性」的領域則有美學來研究。美從**來?

美是什麼?美是怎樣的?一連串的問題等待著美學去回答。

開卷有益,作善至祥。讀完《談美》,確實對美學有了一點體味。

⊙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

記得好像是2023年,國際大專辯論會上有這樣一個辯題: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當時場上雙方脣槍舌劍,說得天花亂墜,把我弄得一頭霧水。

說它是客觀存在,有些大家看起來很難看人的,在藝術家那裡也許就是美人,這顯然是人主觀意願的作用;說它是主觀感受,倒也不完全是,畢竟美是有一定標準的,不是純主觀的。

世界,遠遠不止於地球這顆行星,遠遠不止於我們整個物理性的宇宙。世界物理性地和邏輯性地從人身體的現在條件出發向外伸展。它從我們的位置、時間和方式出發向外伸展——在所有的空間、時間和邏輯方向上。

世界太大了,無限的大,我們則太渺校還是禪者說的好: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讀完最後一節,心裡覺得很震撼。「人生的藝術化」,可以說是朱光潛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這是一個十分詩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

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是不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有人能把它雕刻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任何理論和學說,都**於對於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但卻又經常給人感覺遠離生活之感。

想起孔子曾和曾點、季路、冉有、公西赤坐在一起,聽他們的政治理想。四人說完後,孔子最終讚賞曾點的意思。曾點希望自己能夠陶醉在禮樂教化所帶來的社會和-諧、人民安樂的景象之中,使禮樂教化真正滲透到人們的生活裡。

朱光潛似乎也有同樣的意思,美是藝術的,它就在生活中。我們藝術的生活,讓美滲透在生活中,使生活即是藝術,即是美。這是何等美麗的境界埃

看完這一節,又想起叔本華的一段話:「事實上當我們正在進行某項偉大事業或創造某件不朽作品時,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本身。我們每日辛勤勞作,考慮的只是達到眼前的目標,完成當下的計劃。

然而,只有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個聯絡著的整體時,我們的品質和能力才能展現其真實面貌。我們也才能明白,在形形色色的情境中,彷彿是某種幸福的靈感引導著我們在千百條趨向毀滅的道路中,選擇那唯一真實的途徑。」日子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它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是特殊的,關鍵在於你怎樣去看它。

人生也是如此,你覺得它是一本日曆,每天撕掉一頁就少一頁,那你的人生就是麻木的、情趣乾枯的。你覺得它是一本日記,每天記錄一些故事就會使你的生命豐富一些,那你的人生就是積極的、情趣豐富的。在這個世界上,青史留名、活得轟轟烈烈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不過都是些平凡人,但我們要相信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獨一無二。

我們是平凡人,但我們要做有情趣的平凡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中國的民樂其實很美,寧靜、淳樸且毫無功利性,但是我們的心太浮躁了,聽不下去這些「土氣」的東西。但是,在傷心的時候偶然聽到《二泉映月》,在高興的時候湊巧聽到《金蛇狂午》,也會怦然心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夜來香其實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聞得到,因為白天的人心太浮躁。

如果一個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靜,就會發現夜來香、桂花、七里香,連酷熱的中午也是香的。城市裡的綠地越來越多了,每天從旁邊經過的時候,總是匆匆忙忙。其實只要稍作停留,會發現草地裡的野花和蒲公英很美,在其間蹦蹦跳跳的喜鵲和麻雀也很可愛。

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少的只是發現美、感受美的心靈。還是那句話:「慢慢走,欣賞啊!

」找來的,望採納

愛美的小花貓讀後感,愛美的小花貓讀後感300字

我家有一隻復 活潑可愛制的小花貓,它名叫花花。花花十分美麗,頭上有一對像三角形一般的耳朵,眼睛像綠寶石一般,閃閃發光。紅紅的小嘴兩邊,還長著老長老長的鬍鬚。花花頭上的絨毛像潔白的頭巾,背上的絨毛像赤褐色的外衣。腹部的絨毛像深藍色的襯衫。花花不但美麗,而且十分聰明。有一次,爸爸正在玩電腦,一隻老鼠趁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季羨林談人生》讀書筆記

季羨林談人生 讀書筆記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百完美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美才是人生。人人有一本難唸的經,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瞭解其中意義,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好處,對自己可以不煩不躁,對別人可相理解,這也會大大地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三言兩苦情所共...

山雨讀後感,山雨讀後感

讀 山雨 有感 我讀了 山雨 這篇課文回味無窮,課文語段優美,按時間順序寫了雨來 雨中 雨後的情景,介紹了山雨的聲音顏色等方面。課文開始以擬人的寫法寫出了雨悄悄的突然的來了,中間又以比喻的寫法雨聲中山中的一草一木一景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而飄飄灑灑的雨絲則變成了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