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植物病害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簡述植物病害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2021-04-01 07:51:29 字數 4536 閱讀 5727

1樓:植物衛士

最簡單的診斷方法是看,看病部症狀,有黴層孢子的是真菌病害;無黴層有菌膿或異味的是細菌;個別植株嫩葉片花葉皺縮,是病毒病;生理病害引起的發生面積比較大。

2樓:匿名使用者

基本上先看症狀,確定是侵染性或者非侵染性的,生理性的或者病原性的。

病原性的一般真菌、病毒、細菌、線蟲、草寄生都有相關的症狀。

然後確定病原,這個一般要到實驗室完成,分離出病原物,然後按照柯赫法則來實驗是不是真的病原。

這個問題大致是上面這些,詳細了可以寫一本書 ——陸家雲《植物病害診斷》,簡單瞭解可以看這個幻燈:http://****

doc88.***/p-54158364058.html

3樓:匿名使用者

與當地縣農業部門聯絡

植物病害的化學防治及其現狀是怎麼樣的?

4樓:中國農業出版社

化學防治是利用化學藥劑等化學手段來防治植物病害,是控制植物病害的一種強有力的方法,是ipm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方法是施用化學農藥。

化學農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了突破性進展。化學防治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和**植物、增強植物的免疫能力和鈍化病原物,即或殺滅病原物,或抑制病原物侵染和擴充套件,或**受侵染的組織,或增強植物抗病性。但是,現實中人們在利用化學防治方法時,一般強調徹底滅殺病原物,把重點放在解決已經危害的病害上,這是策略上的一種失誤。

它忽略了寄主種群、環境、微生物種群和人為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互作,而事實上要實現病害防治生態經濟最高效益的目標,這些都是必須考慮的因子。加上化學防治具有防治速度快、範圍廣、成本低和便於使用等優點,因此實踐中人們往往忽視栽培防治等方法,不求防患於未然,寧願見病才治,大量依靠藥劑防治。化學防治對暴發性生物災害的減免作用是其他措施不可比擬的。

但其引起的生態、環境和經濟問題十分嚴重。目前全世界年農藥使用量近200萬t,我國每年需要33.4萬~80萬噸化學農藥防治農業病蟲草害,每年用藥面積超過1.

7億hm2,僅次於美國,並躍居世界第二位,而且高毒、高殘留農藥佔約500t,導致化學農藥綜合症加重。化學農藥雖能快速有效地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但是,隨著化學農藥的長期和大量使用而引起病原產生抗藥性(resistance),造成病蟲害再猖獗(resurgence)或新種群的大發生,汙染農作物產品及環境殘毒(residue)等一系列問題,通稱為化學農藥綜合症,又稱為3r。據統計,隨著化學農藥的長期和大量使用,目前已經有150多種病原、100多種雜草和500多種害蟲對化學農藥產生了抗性。

另外,由於在噴灑的農藥中,真正對病蟲起到防治作用的農藥僅佔噴施量的0.1%,其餘99.9%的農藥都揮發到大氣或淋溶流失到土壤和水域中或殘留於作物中造成汙染。

我國目前的現狀:①全國農田受不同程度汙染面積達2000萬hm2,佔耕地面積的1/5,減產糧食100億kg以上,經濟損失150億元以上。②食用農藥殘留超標的農作物產品直接影響了人類健康。

農藥殘留包括農藥原體、有毒代謝物、降解物和雜質。一些農藥一旦進入食物鏈,很難消除。使用農藥後,直接殘存在環境、生物體內和土壤中,例如殘存於穀物、蔬菜、果品、畜產品、水產品中以及土壤和水體中。

農藥從土壤、水、植物表面揮發,間接進入大氣,隨風飄移,對大氣環境造成汙染。全世界每年約有200萬人因使用化學農藥而中毒,其中大約有4萬人死亡,農藥中毒事件每年發生5萬~7萬起。③農藥殘留威脅著整個生態系統,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影響,對非靶標生物的直接危害,使病蟲害防治更加複雜和困難。

我國農產品出口中因農藥殘留超標所造成的損失達70多億美元。目前歐盟禁止使用的農藥中涉及我國生產與使用的有70多種。

鑑於此,有人過分地貶低化學防治,希望完全摒棄化學防治,而提出以生物防治等來完全替代化學防治。但是,現實並非如此,生物農藥尚不能取代化學農藥的地位,未來70%~80%的農藥市場仍將由創新化學農藥控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化學農藥已經成為植物病害防治過程中一種較為有效的防治方法,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化學農藥的生產技術和使用技術已經取得長足的發展,正朝著低用量、低毒性、高效率的方向發展,再加上化學農藥本身高效、快速、容易使用等特點,化學農藥的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可能被完全取代。

農業措施、抗病育種、生物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方法不能很好地解決全部病害,相反在很多病害面前變得束手無策,不僅無法挽回因病害造成的損失,而且還帶來了技術和經濟上的負擔,甚至還有可能導致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態問題。化學防治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有可能是綜合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措施,我們務必在研究和應用中重視它與其他方法的利弊互補和相輔相成,同時還要注意以生態學、經濟學和綜合治理的思想來指導化學防治。

現代植物病理學的簡史是怎樣的?

5樓:中國農業出版社

人類認識、研究和防治植物病害遠在人、畜病害之後。人類注意害蟲對農作物的為害也比病害早。因為在顯微鏡發明之前,人們用肉眼看不見為害農作物的微生物。

在古代,由於生產水平低下,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能力極其有限。往往幻想是超自然的神靈在主宰自然現象的變化。認為植物病害是人們的罪孽使上帝發怒或日月星辰移位所致。

這種神學觀念統治長達2023年之久。

自18世紀後期,許多科學家衝破宗教信念的束縛,對植物病害的本質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做出了有價值的貢獻。法國的marthieutillet經過實驗證明小麥腥黑穗病是由一種「黑粉」傳染所致,其後法國的m.prevost確證這種病原物是一種真菌,成為第一個用事實證明植物病害直接原因的人,這也是病原學說的開端之一。

2023年和2023年,一種嚴重的馬鈴薯病害幾乎毀滅了愛爾蘭所有的馬鈴薯而造成了大饑荒,這一悲劇性事件把許多科學家的注意力集中到植物病害上來,給予植物病理研究以極大激勵。當時對馬鈴薯的這種病害原因眾說紛紜。德國醫生兼真菌學家anton de ba-ry花了5年時間研究,到2023年完全證實是由一種疫病菌所致的馬鈴薯晚疫病,說明真菌是植物病害的原因。

由此建立了植物病原說。他還提出黑粉病和霜黴病是真菌侵染的結果,鏽菌有轉主寄生現象,他被視為植物病理學之父是當之無愧的。

繼luispasteur和robertkoch(1876)發現動物炭疽病的病原是細菌,並由robertkoch提出了著名的柯赫氏法則之後,thomasj.burrill(1877)在美國證明了梨和蘋果的火疫病為細菌所致。美國erwmf.

**ith從2023年起在植物細菌性病害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植物細菌病害方面寫了100多篇**,特別是在葫蘆科、茄科、十字花科細菌性萎蔫病方面消除了人們對其病原的疑問。他首次研究了果樹根癌病的解剖學及其發展,認為該病類似於人類和動物的腫瘤,被譽為植物細菌病害的奠基人。

植物病毒病害很早就受到人們的注意,但對病毒的認識是從19世紀末才開始的。德國人adolfmayer(1886)發現菸草花葉病可由病葉的汁液傳染,證明這種病害是一種傳染性病害。**人(1892)進一步證明菸草花葉病病株汁液通過細菌過濾器後仍具有致病力。

荷蘭科學martinusw.beijerinck(1898)重複了試驗,得到同樣的結果,並且發現這種致病物質能在瓊脂中擴散,認為這是一種「傳染性活液」,後來稱之為病毒。這才首次把植物病毒病同其他侵染性植物病害區別開。

此後類似的病害不斷髮現,並且還發現了病害同媒介昆蟲的關係。2023年美國的w.m.

standey用硫酸銨沉澱法和醋酸鉛脫色法提純菸草花葉病毒,得到純結晶,並證明它是一種蛋白質。2023年英國的f.c.

bawden和n.w.pirie發現菸草花葉病毒中含有核酸(rna)。

2023年h.fraenkel-conrat發現菸草花葉病毒除去蛋白質後,僅用核酸接種,也有侵染力,並表現出原有症狀。r.

shepherd等人(1968)證明花椰菜花葉病毒是dna病毒,2023年t.o.diener發現了類病毒。

英國t.needham(1743)第一個報道小麥籽粒(蟲癭)內的植物寄生線蟲。植物寄生線蟲奠基人n.

a.cobb(1907)在美國農業部內建立第一個線蟲學研究機構,並於1913—2023年系統地研究了植物寄生線蟲,對線蟲的分類學、形態學和方法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2023年,章祖純發表了關於北京附近的小麥粒線蟲和粟線蟲的報告,我國其他學者對其他植物線蟲病害也做了調查研究,其中朱風美2023年研製的小麥粒線蟲蟲癭汰除機,汰除蟲癭率達99%以上。

2023年,日本科學家土居養二發現幾種由葉蟬傳播、引起植物黃化病的植原體。可認真考慮,總結經驗。隨後有人提出了病害三角關係、病害四面體關係,認為任何一種因素的變動都將對植物病害產生一定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後,由於生態學的發展,植物病理學界也隨之提出了植物病害系統的概念以及較為科學的病害綜合防治策略,使植物病理學邁入成熟發展的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更多的是用生化技術、遺傳工程和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植物病害發生的機制,闡明植物病害過程中寄主與病原物相互識別的分子基礎,寄主、病原物與病程有關的基因結構、表達和調控機制。近年來以dna重組技術為基礎開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以及對植物病原物進行分子標記用於病原物的群體遺傳學研究和病害流行學研究取得了驚人的進展。

我國植物病理學起步較晚,大約在2023年前後才開始有人從事植病工作。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植病工作者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傾注於主要經濟作物病害。如小麥鏽病、稻瘟病、棉花枯黃萎病、大白菜三大病害和蘋果樹腐爛病等。

目前國際上已經開展的有關植物病理學的領域,在我國已經沒有空白,經過廣大植病工作者的努力,有些領域已經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植物病理學今後的發展任重而道遠,需要多個學科的科學家協作和不斷努力,才能為保障人類的食物**、環境的優化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簡述紅細胞的形成特點和功能,簡述血細胞的結構特點及主要功能

血液又稱外周血,健康 約有5l,佔體重的7 從血管抽取少量血液,加入適量抗凝劑 肝素或 枸櫞酸鈉 靜置或離 心沉澱後,血液可分出三層 上層為淡黃色的血漿,下層為紅細胞,中間的薄層為白細胞和血小板。因 此,血液是由紅細胞 白細胞 血小板和血漿所組成。血細胞約佔血液容積的45 血漿佔55 血 漿 pla...

簡述計算機的發展趨勢,計算機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計算機的發展趨勢如下 1 巨型化,指計算機具有極高的運算速度 大容量的存布空間 2 微型化,大規模及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發展的必然 3 網路化,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緊密結合的產物 4 智慧化,讓計算機能夠模擬人類的智力活動。1.巨型化 巨型化是指為了適應尖端科學技術的需要,發展高速度 大儲存容量和功能強...

簡述乙醯CoA是如何溝通三大物質代謝的

體內多種物質代謝可產生乙醯coa,包括 1 糖有氧氧化 2 脂肪酸和甘油氧化 3 酮體轉變生成 4 某些氨基酸分解代謝轉變生成 體內乙醯coa代謝去路包括 1 經三羧酸迴圈徹底氧化分解 2 合成膽固醇和營養非必需脂肪酸 3 在肝細胞線粒體中合成酮體 此外,乙醯coa還可用來合成神經遞質乙醯膽鹼。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