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化解孤單寂寞的經典語句

2021-03-05 09:19:21 字數 4977 閱讀 6471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章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

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慾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第四章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

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

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

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第六章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撓亂者,汝自禁息,當無嗔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第七章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

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

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第八章佛言:惡人害賢者,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2樓:致命清高

1、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

3樓:匿名使用者

唸佛四十八法節要

清妙空大師編著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雜善雜惡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應緣萬不得已之務,應畢即舍,勿令纏綿,障我心念。既以此口唸佛,凡一切殺、盜、淫、妄之事,不可在口頭播弄。

若一涉及,當思念佛人不當如是,猛唸佛數聲,以提醒而滌盪之。既以此身唸佛,行住坐臥,務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淨。唸佛一聲,手過一珠,單念四字,勿雜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

或於阿字上過珠,或於陀字上過珠,劃定規模,不得錯亂,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唸佛數百聲,自換一番境界。且耳根最靈,外緣易入,聲感心動,雜念熾然。

惟高聲唸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心聽自聲,聲聲快足,一切閒是閒非自然罷遣也。若精神散失,或勞極逼迫時,不必高聲,但收斂神明,低聲細念,候氣息完固,精神勃興,便可高聲唸佛。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脣,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裡過,心憶而後動於舌,舌動而後返於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是為心念心聽也。

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出來也。或金剛持,仍嫌著跡,古有至巧方便,無用動口出聲,但使繫心一緣,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歷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

或昏沉多,則經行以持之,雜亂多,則端坐以持之,或跪或立,乃至暫臥,亦廣作方便,隨分持名而自救之。要於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卻,乃降伏心魔之要術。不問淨處穢處、閒處忙處、高興處、失意處,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唸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

何以故?唸佛的念頭一斷,一切善惡無記種種雜念又生也。雖大小便時,女人生產時,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朝也念,暮也念,無事也念,有事也念,淨處也念,穢處也念,無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應酬有時間斷,斷其言句,不斷其真命脈也。

凡一切喜慶樂境當前,當知此樂虛幻不常,乘此好時回光念佛,則仗佛光明,於順境去多少惡念,吉祥連綿,如意修行,直至命終,往生極樂,豈不快哉。凡一切逆境當前,俱是威緣照面,不可再起惡念,只須順受,可避則避之,可消則消之,但隨因緣,勿忘唸佛,佛光所加,境緣即轉。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

不可諉於命運之不齊,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及,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如此,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4樓:古風

世人在佛眼裡是佛,所以每句都有化解孤單寂寞的意思。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最後面這句;一切唯心造。是太深奧了。不同的智慧的人意思就完全不同。所以唸經一般開頭都會念後面這句。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得聞來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

只要你能正解佛經意思,那麼佛經比任何你所看過的一本書都有意思。

5樓:

唸佛之人,得十方諸佛所護念,還會孤單寂寞?

南無阿彌陀佛

6樓:王子大亦家

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

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淨.

佛教裡所講的三大煩惱分別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裡所說的三大煩惱分別是無明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具體如下:

1、無明煩惱

「無明煩惱」又叫「無明惑」,是佛教用語。無明煩惱是根本煩惱,能障蔽中道實相的道理,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斷盡,就成佛。

佛菩薩把障礙分成三大類,叫做煩惱,三大類的煩惱。第一個是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就是現代科學家發現的波動的現象,也就是心動念。這種念動是極其微細,這個起心動念本人完全不知道,連八地以前的菩薩都不知道。

這個極其微細的波動,在佛學裡有個名詞叫無始無明。無明加一個無始,這兩個字加得妙!無始是什麼?

沒有開始,也沒有理由。要說:為什麼它會動?

為什麼會有這一動?愈問就愈糟糕,為什麼?愈問它動得愈厲害,波動得愈厲害。

別管它,隨它去吧!它慢慢就降溫,它就變成不動,不動就還源了。你可不能找它的原因。

所以第一個動,那個微細的東西叫無始無明,從它以後就有因、就有果,第一個沒有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別去追究它,愈追究就愈往裡面鑽,鑽進去就出不來,就壞了,這是無明煩惱。

2、見思煩惱

見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來說,是以迷理和迷事來分別見思二惑,迷於理而起之惑如身見邊見等**正見,叫做見惑,迷於事而起之惑如貪嗔痴等五煩惱,叫做思惑。

依大乘唯識宗來說,則以分別俱生之二起來分別,分別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見惑,俱生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斷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斷的次第,須先斷見惑,次斷思惑。

斷見惑之位,叫做見道,斷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斷之位,叫做無學道。

3、塵沙煩惱

迷於界內外恆沙塵數法所起之惑障,稱塵沙惑。二乘斷除見思惑後,易著於空觀而未能進一步了知眾生之塵沙惑,及對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稱著空惑,致妨礙出假利生,化度眾生。此惑為二乘趨入菩薩間所斷,又稱別惑,但通於界內外,須假觀破之.

是執著於空,迷於界內外塵沙數法,障出假利生。此惑通界內外。界內通二乘有,以見思為體。界外只限於菩薩所斷,所以又叫別惑。

擴充套件資料

三惑是和三諦是相應的,即不明瞭空諦理起見思惑,不明瞭假諦理起塵沙惑,不明瞭中諦理起無明惑。所以明瞭三諦理,斷三惑,即證三智,成三德。但是三諦是實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實相的全體。

空顯破情之德,假顯立法之德,中顯絕待之德。

所以說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對之空,而是和假、中相即之空,於是一空一切空。說假、說中,同樣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這就是三諦圓融。

三諦圓融所以證一諦即證三諦。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是於色心依正一切諸法通達畢竟空寂之理,即空諦智。道種智是了知一切種種差別的道法,即假諦智。

一切種智是於一切諸法上通達本有性德之體,即中諦智。在四教的別教中,三惑其體各別,因而次第斷除,三智也次第發得。就中先修空觀,破見思惑,得一切智,證真諦理。

次修假觀,破塵沙惑,得道種智,了知假諦恆沙法門。

後修中觀,破無明惑,得一切種智,證中道法身。這樣,由隔歷的次第三觀斷三惑、得三智。然而在圓教就不這樣,三諦既然圓融,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體,即就迷於絕對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見思,細分叫作塵沙,極細分叫作無明。

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諦,粗分的見思障蔽空諦,細分的塵沙障蔽假諦,極細分的無明障蔽中諦,其實,卻是一心三惑,又稱為同體三惑。斷一惑即斷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這稱為「三惑頓斷」,「三智一心中得」。

但就斷惑的漸次上,先在十信位斷見思和塵沙,其中初信斷三界的見惑,次六信斷三界的思惑,後三信斷界內外的塵沙惑。從十住位的初住以後到十地漸次斷無明一品,證中道理一分,即斷四十品惑。更破一品無明,進入等覺位。

再進而破第四十二品無明,發究竟圓滿的覺智,智斷二德圓滿,即為圓教的妙覺果位。

8樓:小英英小陽陽

內容介紹:

1、「見思煩惱」,就是因「我執」、「我見」而生的煩惱;一一  用通俗話簡單講,就是我們對日常各種事情、事物的看法、想法、說法錯誤了,由此給我們帶來了的種種煩惱。「我執」其意是凡事都離不開 我,都從 我 的角度去看問題、想問題。從而導致的各種錯誤認知、看法、想法。

2、「塵沙煩惱」,就是因「法執」而生的煩惱;一一  用通俗話簡單講, 「塵沙煩惱」像塵沙一樣多, 就是對佛法、世間法的分別、執著未斷, 不懂得 佛法、世間法 其實是一個整體,它們雖然有所區別,但是本質上是一不是二的道理;

不懂得佛法、世間法的相互變通、通達、權變、轉換。  也可以說是對 法 仍有分別心,就是對 法 不平等, 如果你對佛法、世間法、一切法, 看待萬法都平等了, 那你就斷塵沙煩惱了,就成菩薩了。

3.、「無明煩惱」,就是因 生相(實相)無明 沒有看破而生的煩惱, 是非常微細的妄想、和妄知妄見。一一  用通俗話簡單講, 就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明白,「凡所有相,皆為虛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煩惱

在四聖諦(苦、集、滅、道)的苦聖諦中,苦的生起因是我們過去所做的業及現前的煩惱。過去所做的業已造,現世要受報;而現前的煩惱決定於我們,可要它生起或不生。

那些修行的聖者,證果的聖人,可以把握自己的煩惱,不讓它生起;我們凡夫沒辦法,這其中有多個原因,一般認為這是我們業障深重,但是根據佛陀說我們的煩惱是從六根接觸外境後,因為迷惑而生起的。

煩惱的種類很多,有的分成六根本煩惱、有的稱為三毒;六根本煩惱再分成十惑;再分成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大隨煩惱等等。

佛經中的愛情故事,佛經中的經典愛情故事,都有哪些?

這裡有一則,希望可以幫助你!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一病不起。家人用盡各種辦法都無能為力,眼看奄奄一息。這時,路過一遊方僧人,得知情況,決定點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

愛情魔法師中的經典臺詞語句

水迷宮 戀人各自站在水迷宮的兩端,不經思考,隨意地往前走,如果能遇到彼此,就表示我們的愛情回有未來.我是一個沒有明天的人 你不會沒有明天,你的明天還有我呀 cherry 念起來很像 cherish 是珍惜的意思 一直沒有機會告訴你,我心裡對你真正的心意,我不想帶著遺憾離開你,我要把這份遲來的 che...

關於懷念母親的經典語句, 懷念母親 中作者多次寫到思念母親的時候哭了,是哪些句子

季羨林夜裡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 去了。我瞪大了眼睛看著黑暗,一直看到只覺得自己的眼睛在發亮。眼前飛動著夢的碎片,但當我想到把這些夢的碎片捉起來湊成一個整個的時候,連碎片也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親依稀的面影 在夢裡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