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對於生命的看法是什麼佛家怎樣理解生命的意義?

2021-03-04 06:49:05 字數 5974 閱讀 3945

1樓:匿名使用者

佛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食得住世,攝受長養。云何為四?謂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雜含一五,八三)

麤摶食也叫段食,即是我們日常食料所成的飲食;觸食,即是根、塵、識和合所發生的感覺,也即生命離不開外界的精神食糧,飲食只是增長肉體的營養,觸食能增長精神暢旺,為精神生命重要的因素;意思,即思心所的願望,就是要有理想有目標有追求;識食,則可解釋為依緣起規律而形成的自我動力。所以可以明白,生命不僅僅是來自或者僅僅依靠飲食的食物,還需要對外界的感受、對理想的追求、對生命的覺察判斷。

視自己的觀察點而定,有的小生命就在幾妙鍾,有的生物可以存活數百年。在他們自己的生命意識裡,無論是幾秒鐘,還是幾百年,都是一生、一世,乃至三生、三世、無數生、無數世。而一部佛經中曾這樣說;生命在呼吸之間。

所以一生一世從巨集觀來看是很簡單很容易就結束的。但無論這一生有多久,該死的仍然會死去,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無常、無我、空,是由此而可以理解到的。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迴圈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意義就是你完成了你自己,證明了你自己,你實現了你自己的本身,做自己,做好自己,這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如果非要去以一種價值或者意義去約束自己,那麼任何執著都是煩惱和痛苦的源頭。

總去想「我」怎樣怎樣,我能夠或者需要成為什麼樣的「我」,總去想實現一個什麼樣的我,或者又去想做一個什麼都不成就的我,這些都是對於「自我」見解的錯誤執著。

2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學習

請聽淨空法師講的《認識佛教

》《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地藏經》《無量壽經》

體方法師講的《解脫之道》《阿含經》《心經》《金剛經》

簡豐文居士講的《楞嚴經》《圓覺經》《維摩詰經》《傳心法要》

母音老人講的《拈花錄》

聖一法師講的《金剛經》《六祖壇經》

阿彌陀佛

3樓:不想長大の貓

首先,佛教的基礎是因果、輪迴。那麼我們這個軀殼的使用時間只是一個過程,並不是開始,更不是結束。那麼當這個軀殼的使用時間結束後,什麼決定了我們再睜眼後的世界呢?

如果有興趣,可以給樓主個傳送門

4樓:匿名使用者

不生不滅,輪迴不息。

佛家怎樣理解生命的意義?

5樓:萬哩挑壹

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意義就是證明了自己,實現了自己的本身,這就是意義所在.從生到死,因為偶然存在於世,構成必然活著的唯一原因。

但是,如何活著,如何理解活著,如何表現活著,這是自己能夠決定的事情。所以由存在的過程所決定,就是生命的意義。

做自己,做好自己,這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如果非要去以一種價值或者意義去約束自己,那麼任何執著都是煩惱和痛苦的源頭。總去想「我」怎樣怎樣,能夠或者需要成為什麼樣的「我」,總去想實現一個什麼樣的我,或者又去想做一個什麼都不成就的我,這些都是對於「自己」見解的錯誤執著。

佛法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佛的教導不是脫離生活或者厭棄現世,而是知道如何以智慧來分析、理解、判斷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尋找中道的解決方式。做好能夠做的事、應該做的事,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維去發現和分析乃至解決,則是自己的覺醒、覺察而後最終覺悟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自淨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

佛教指出的是人生的煩惱,不是脫離社會。只有正確操控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行為,就不會有煩惱產生。佛法的不執著不是要做事稀鬆,而是要知道什麼是「妄」,什麼是「實」。

該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該盡的義務一定要盡責,不懈怠、不迷惑、不固執。要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執著,就是佛法帶來的智慧。

6樓:冥洛首宦

佛家結實生命的意義不外乎以下幾點:

1. 當你內心深處懷抱著「希望不要傷害他人」這樣清淨的態度,接著就能無分別地去利益他們。

2.由於無分別的大悲心,就不會有幫助某些人而不幫助其他人的問題,行為也不會偏袒。

3.擁有這珍貴人身的究竟目的,是要使一切有情從所有的障蔽或內心的染汙中解脫出來,獲得無上正覺之解脫:恆常、圓滿的安樂。

4.我們已得珍貴的人身。但即使利用此珍貴的人身獲究竟安樂,永遠解脫所有的苦及苦因煩惱和其業報,這仍然不是珍貴人身的究竟目的5.

當你內心懷抱著「怨親平等」的觀念時,你不會區別親疏而只幫助親朋好友等親近的人,看到其他的人,如果是怨敵,你就不幫他們,有時甚至還傷害他們,這都是有分別心的。

6.藉由成就一切智,你也會為了每一位有情而獲得圓滿的威神力和大悲心。有了一切智,你就有力量以各種善巧方便來引導有情。

7.珍貴人身的究竟目的是避免去傷害有情,並且在這個基礎上去利益一切有情,因為每一位有情都想離苦得樂。

8.參加禪修課程和修行,不單是為了要有健康的身體,甚至也不是為了內心短暫的安寧,而是要獲得內心的恆常安寧,從煩惱和妄想中完全解脫。9.

每一位有情都想要有最最恆久的安樂,就是大解脫。大解脫的意思是去除兩種障礙:粗糙的煩惱障和微細的染垢(所知障)。

10.以慈愛和悲憫的態度對待一切有情,平等地去利益他們。這就是獲得珍貴人身的主要目的,就是人生究竟的意義。

11.當內心止息這些煩惱,就是最清淨的正等正覺之安樂。

12.我們不隨順這樣的分別心,而是串習無垢染的慈愛心,完全一視同仁地去利益量等虛空般的一切有情。

佛法關於生命的意義

7樓:匿名使用者

十法界一切皆是虛妄,要說它的意義(個人理解),只能說它提供了一個從「迷」到「覺」的過程,

過程中包含了 善根、福德、緣,三個條件,都達到了並且你抓住了,你就「覺」了,你「覺」了,

或許這就是意義吧。

當然對於凡夫的我而言,我的理解達不到覺者的層次,我也無法給你最根本的答案,

我只能引用他人的一句話,或許能幫到你

「佛法所證,皆是實相,絕不是虛相,如果只是去體會無常如幻的空,或緣起緣滅的空,那些與斷滅外道沒有差別。」

或許 存在就是意義吧

阿彌陀佛

8樓:匿名使用者

學佛是為了成佛,成佛的目的是普度苦難的有緣眾生。沒有成佛之前,要在人世間斷惡修善,幫助有緣的人,才能有機會成佛。這就是佛教生命的意義。

比如:修學唸佛法門的,要想成就,都要修淨業三福:

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條:『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二條:「發菩提心,讀誦大乘,深信因果,勸進行者。」

9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我覺得你說的非常對,即「相對覺者來講,世間一群迷失者的遊戲,無任何意義。」

並且,我始終覺得,人生歸根結底將一無所有,像鏡花水月一般,終究是一場悲劇。

在世間歷練當然是好的,但是你有地上菩薩那樣的智慧嗎?我想一般人是沒那個境界的,最終難免在歷練中墮落,還談何「歷練」呢?

對於我這樣的凡夫俗子來說,還是安樂的佛剎才是現在最好的皈依之處。

10樓:凡夫的勇敢

修行佛法的意義就是脫離六道輪迴苦海,永遠不受輪迴之苦。

佛教怎麼看待人的身體和生命過程

11樓:示怡賴晗雨

淨空法師---人生酬業。你自己做不了主,你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的

你看凡夫,六道凡夫,把這個身體當作自己、當作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生都是為這個我服務。不知道這個我是假的,不是真的,它是生滅法,有生有滅。有生有滅,在佛法裡面說,假的,不是真的。

佛法真假從**分?不生不滅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

現在我們這麼多年的學習,對於這樁事情有了一點概念。這個身到底是怎麼回事情?為什麼要來到人間?

來到人間之後這一生要幹些什麼?科學家也研究這個問題,有沒有答案?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還是佛的答案最高明,又簡單,人生酬業。

你自己做不了主,你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的?報應,你過去世造的因,這一生到這來受果報。如果過去生中修善積德,這一生的果報,你來享福的,人間的富貴;如果造作罪業的,你這一生到人間來是受苦受難的。

前世造的因,這一世果報;這一世所造的,來世的果。我們這一生幹些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幹些什麼?

如果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好,來生是人天福報;如果是貪瞋痴慢疑,是不仁不義、無禮無信,來生就苦了,來生三途去了,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這是世尊、是菩薩們無盡的慈悲,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希望我們來生不要墮三惡道。三惡道太苦了、時間太長了,很容易進去,很不容易出來。為什麼?

進去之後,那是消惡業的,你阿賴耶裡面所有業習種子裡頭惡的,統統要消乾淨,你才能離開。我們這一生所造的就不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過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這累積了多少?你就曉得這個麻煩大了,一念不謹慎,就到三途去了,到三途時間長。

到天道時間也長,天道是消福報的、消善業的,三途是消惡業的,所以說它是惡報,六道都是消業障的。

可是我們六道里的眾生他不覺悟,遇到佛法也還很難回頭,所以長劫輪迴,我們在六道住了無量劫。這一生積過去世所結的緣分,跟佛結了緣分,特別是淨宗,淨宗能往生,都是過去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一生遇到了,得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你能信、你能願,願生淨土,你能老實唸佛,這一生能成就,沒有一個是僥倖的,也沒有例外的。

就是一生不信佛,臨命終時,一口氣還沒斷,遇到善友勸他,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他立刻就能信、就能願,發願「好,我願意去」,念一聲佛號、十聲佛號都能往生。

12樓:引經據典正法

《解》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

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

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

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

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

經中凡是提某人的名字是令人注意,下面有很重要的開示。佛叫著舍利弗說:『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舍利弗並未答話,因為這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舍利弗未成佛,他無話可答。於是佛繼續說,那個世界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佛說我們這個世界有五種受,苦、樂、憂、喜、舍。身有苦、樂兩種受,心有憂、喜兩種受,如無以上四種受,就是『舍』受。舍受是短暫的,如保持長久就是『定』。

雖然到了四禪八定還是舍受,而非三昧。如超過八定到九次第定就超越三界了。

『眾生是能受用人』,『眾緣和合而生者』謂之『眾生』。人是眾緣和合而生,毛巾也是眾緣和合即生,無有一法不是眾緣和合,等覺以下皆謂之眾生。九法界除六道外,聲聞緣覺菩薩皆為佛的學生,五十一個位子,等覺最高。

在西方享受是平等的,西方世界之外,九法界眾生享受皆不平等。娑婆世界苦多樂少。苦是身心都受到壓力,樂的時間不久謂之壞苦。

非苦非樂是舍受,心不能常保謂之行苦。經中說三苦八苦。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盛』。

生苦,佛在經中說的非常透徹,神識在母腹中十月,感受如在地獄。母飲一杯涼水,如在寒冰地獄,飲一杯熱水,如在八熱地獄。出去之後把前世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

出生時如夾山地獄,出來一接觸空氣,如風刀地獄。病苦老苦擺在眼前,人人皆有直接間接的感受。死時神識離開身體,如生龜脫殼。

學佛有真工夫的人,老病死皆無,年老體健,臨終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以上是生老病死四苦。第五是求不得苦。

慾望太多,無法達到。第

六、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不想碰頭,偏偏遇到。第

七、愛別離苦。心愛的人要生離死別。第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即生理與心理的造作。五陰是因,前面七種苦是果。

『樂是壞苦,不久住故』。 苦是真的,樂是假的。樂會變苦,苦不能變樂。

例如跳舞是樂,連跳三天三夜,樂變為苦。三天不吃飯,苦不堪言,到了七天,更苦,絕不會變樂。非苦非樂固然好,但有行苦,俗雲『青春不住』,剎那剎那衰老。

說真話,從生下那一天就一直往墳墓賓士,從無暫息。極樂世界永離八苦,苦樂是相對的,西方苦樂均無,乃名極樂。這種境界不可思議,我們不但說不出來,而且想像不到。

極樂的境界在華嚴經中說的最詳細,讀華嚴可以想像西方的殊勝莊嚴。過去慈雲灌頂法師,清乾隆時人。著作甚豐,將娑婆與極樂比較,以苦樂言,此土遇不到佛是苦,往生西方後花開見佛是樂。

此土聞法很難,西方六塵說法。此土惡友牽纏,不能稱心修道,西方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佛家的禪意是什麼,佛家說的禪是什麼

bai 禪 佛教 禪那 的 du簡稱,梵語的音譯。也有zhi譯為 棄惡 或 dao功德叢林 內者。其意譯為 思維 容修 或 靜慮 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

佛家的根性是什麼意思,佛家的涅槃是什麼意思

很簡單,就是bai適應性du。有人愛吃甜,有人zhi愛吃鹹,有人愛吃dao辣,有人愛吃酸.佛祖版說法,為適應眾生不同的 權口味,說五乘佛法 人乘 天乘 聲聞乘 緣覺乘 菩薩乘 來因材施教。眾生的這種與之相適應的修學性格,就是佛教說的 根性 或 根器 比如,現在把適應修學禪宗或密宗,稱為 禪宗根性 或...

佛家的六神通是什麼

蓮花雙盤打坐要自然盤,不然很痛苦怕你們出問題,無神論機器人時代濁氣重,人煩惱大 佛家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之說。六通,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漏盡。前五通,外道,也可以修成,魔王也能有前五通,但是,唯獨,凡外邪小,修不成 漏盡通。所以,還要來輪迴的。佛家只有5神通 分別是他心通。宿命通。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