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喜馬拉雅山是從海里升起來的

2021-03-04 00:38:59 字數 4616 閱讀 9335

1樓:璇縑瓣粉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距今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裡堆積了厚達30000餘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

現在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喜馬拉雅山脈是從阿爾卑斯山脈到東南亞山脈這一連串歐亞大陸山脈的組成部分,所有這些山脈都是在過去6,500萬年間由造成地殼巨大隆起的環球板塊構造力形成的。

大約18,000萬年以前,在侏羅紀,一條深深的地槽——特提斯洋——與整個歐亞大陸的南緣交界,古老的貢德瓦納超級大陸開始解體。貢德瓦納的碎塊之

一、形成印度次大陸的岩石圈板塊,在隨後的13,000萬年間向北運動,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亞板塊逐漸將特提斯地槽侷限於自身與歐亞板塊之間的巨鉗之內。

在其次的3,000萬年間,由於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衝的印-澳板塊推動起來,它的較淺部分逐漸乾涸;形成**高原。在高原的南緣,邊際山脈(今外喜馬拉雅山脈)成為這一地區的首要分水嶺並升高到足以成為氣候屏障。

只是在過去的60萬年間,在更新世(160萬到1萬年以前),喜馬拉雅山脈才成為地球上的最高山脈。

大喜馬拉雅山脈一旦成為氣候屏障,北面的邊際山脈便被剝奪了雨,變得就像**高原一樣乾燥。

整個山系的中樞是大喜馬拉雅山脈,高出永久雪線之上。山脈在尼泊爾達到最大高度;世界上14座最高山峰中的9座在該山脈,每座的高度都超過了7,925公尺(26,000呎)。它們從西到東依次是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安納布林納峰(annapurna 1)、馬納斯盧峰(manaslu 1)、丘奧禹(cho oyu)峰、加亞宗坎峰(gyachung kang 1)、埃佛勒斯峰、洛子峰(lhotse)、馬卡魯峰(makalu 1)和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 i)。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洋板塊向北俯衝,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洋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併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

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全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

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洋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衝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衝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洋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我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目前的主流權威觀點一致認為,是印度洋板塊北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造成了印度洋板塊的俯衝嵌入、成就了喜馬拉雅山的上升。可問題是是什麼動力促使了印度洋板塊的北上、又憑什麼以很小動量的板塊、撬動了大動量的歐亞板塊青藏高原的隆起呢?地球陸地岩石圈一般厚度100—400公里,浮在較高位置的印度洋板塊又是如何能俯衝嵌入近400公里岩石厚度喜馬拉雅山下面?

另外如果印度洋板塊是北進的,那麼斯里蘭卡又憑什麼會向東南方向漂移分離?印度陸地又為什麼會像楔子那樣指向印度洋,不就是因為青藏高原壓力而使得印度陸地向南延伸嗎?更有自相矛盾的資料,據說印度洋板塊每年仍然以4-5cm的速度繼續北進,另一方面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高度卻在下降。

面對這一不解之惑、仍然採用不存在的地殼俯衝理論顯然是不能自圓其說的,如果用地球膨脹來解釋、那就很好解釋,地球在膨脹條件下、就像一個不斷吹脹的氣球,作為北半球的印度洋板塊離南極距離當然是增加的,喜馬拉雅山高度自然也就不受地球南北延伸影響(因為任何高度山峰都是有重力承受極限的,當達到這一極限高度後就會自然下降)。所謂的印度洋板塊的北漂只不過是來自於古大陸是一塊整體虛構概念的需要、是陸地板塊漂移學說的需要。並沒有實質性的地質依據。

大西洋每年擴張速度是1-2cm/、太平洋擴張速度是每年5-7cm,海洋擴張既是事實上的存在、也被科學充分驗證,海洋洋中脊分佈處處都有、到處都是新生洋殼,如果地球不是膨脹,那麼新生增加的洋殼又在那裡消失呢?我們根本找不到**有地面地殼消失或縮小的現象。雖然俯衝理論很好地解釋了新生不斷推移的洋殼會俯衝於海溝或陸地地殼之中,從而達到新生地殼與俯衝地殼消失的動態平衡,但問題是並沒有因為理論上的想象平衡,海洋而不擴張,並沒有因為大西洋擴張而使太平洋縮小,照樣在擴張,海洋真實存在的擴張事實說明了地殼俯衝消失理論難以立足。

如果從另一角度來看,地殼俯衝理論也是不能成立的,一方面新地殼在形成、另一方面地殼卻在俯衝消失,那麼地球豈不是沒事幹了、白白耗費能量?大自然是很難找到這樣的事例的;第二地球地殼壓力理應也是平衡的,憑什麼新形成洋殼壓力可以大於比洋殼厚度大更堅固陸地地殼壓力呢?如果果真如此的話,那麼俯衝潛沒的一方豈不是都應該像喜馬拉雅山那樣隆起嗎?

或地殼俯衝擠壓、地殼破裂至少引起頻繁**,事實上這樣現象我們並沒有看見。其實陸地也是擴張的、風水泥沙的搬運作用使得陸地不斷地向海洋延伸,海岸線不同年代擴張版圖就是陸地擴張的生動再現。無數次**形成裂縫又何嘗不是陸地緩慢隱性的擴張方式。

直觀上的地殼擴張紅海大約是4000萬年前形成的,大西洋大約是2億年前形成的,東非大裂谷大約是3000萬年前形成的,如此顯著的地面擴張,我們看到了或找到了與此相適應的地面消失證據了嗎?

既然海洋擴張是事實,那麼伴隨地球表面積增加豈不是地球膨脹嗎?地球膨脹應該是同比例膨脹的,既有徑向膨脹、也有緯向膨脹,地球陸地由於地球膨脹在東西方向彼此分離形成海洋隔海相望,在南北方向同樣彼此分離:非洲向南移動、形成了不斷擴大的地中海,南北美洲的分離形成了赤道附近狹長陸地,並伴有大面積的淺海島嶼分佈、如果仍然堅持是南美洲北上、那麼這樣地貌是不能解釋的;澳大利亞既是東西分離結果也是南北分離的 結果,所以形成了周圍環海的大洋洲;巴拿馬運河不會像現**論所說那樣、會由南向北的擠壓而縮小消失、恰恰相反會在地球膨脹中南北分離而擴大;白令海峽也是在地球的膨脹中分離形成的、並且海峽會越來越大,早期先民從亞洲最北端跨越白令海峽到北美洲時,可能那時的白令海峽是可以輕易通過的、並不需要嚴寒下的海面結冰,因為嚴寒自然條件下人類遷徙本能往往是往南的。

那麼地球膨脹又是如何產生了喜馬拉雅山的崛起呢?首先陸地本身在地球膨脹中是不斷上升的:我國西部沿河兩岸依稀可見曾經被河水沖刷過的 不斷抬高陡壁、留下的原來水流高度,河床則不斷下切降低;我國丹霞地貌溶洞幾乎一致河水下切、形成了多層溶洞景觀,地球地面普遍抬升的這一壯麗奇觀,生動地展現了陸地是在不斷抬升的。

地球膨脹自然是原有密度的降低,是地幔岩漿膨脹壓力大於地表壓力的結果,於是原有的陸地高原高山因為密度比較大、對地殼地幔壓力也大,形成旋轉岩漿阻力也越大,決定了積聚岩漿能量也越大,所以火山噴發向地表輸送物質也就越多,所以上升空間也就比較大。其次由於北半球陸地較南半球大,故在膨脹中北半球壓力比南半球大,在南北膨脹拉伸中北半球會傾向於南半球移動,而南半球也膨脹、產生新的南北方向洋殼,阻擋了陸地的南下,由此產生了歐亞板塊向南移動擠壓中,青藏高原不能南下而被迫抬升。這就是形成喜馬拉雅山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國形成多條東西走向山脈原因。

如果都以印度洋碰撞俯衝解釋,那麼遠離印度洋板塊俯衝地帶的多條東西走向山脈形成又作何解釋呢?

地球膨脹另一證據:就是恐龍時代的大氣層厚度據科學證實比今天厚,雲系比今天厚的多,雨量自然比今天高出2倍。大氣層為什麼會向減少方向發展呢?

顯然和地球引力減小密切相關的。地球膨脹本身、質量並沒有增加,有效引力還是那麼大,但地球膨脹半徑的增加會削弱引力半徑的,地球半徑每增加1000公里,地球地表引力相應減弱1000公里、大氣層厚度相應就會減少1000公里,這樣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地球收縮成為一個質點,那麼地球引力就可能像一個黑洞,引力無比強大。是地球膨脹造成了地表引力降低,也是形成今天地球引力常數的減小最合理解釋。

當然如果地球質量減小,也會減小地球引力,但就目前而言地球質量減少可能性是沒有的,因而也就不存在這種可能,唯有地球膨脹才是最合理解釋。

地球膨脹也是地球演化的必然結果。第一從地球廣泛存在的天然放射性元素似乎說明了地球起源時、就具有大量的高密度物質,因為原子序數大的所有天然存在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說明組成地球的原始物質地核內有很多的重元素物質,這些重元素物質自然就要發生裂變或衰變,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形成了地球地核高溫高壓的能量**。第二地球的自轉帶動了地幔地核不同的旋轉速度,其摩擦力產生的熱能也是提供地幔高溫高壓的**。

第三地球收縮形成期的高密度狀態是在自身引力相對較大時產生的,那麼在地球漫長的不斷靠近太陽的繞日運動演化中、日地引力不斷加大,一個是引力增大、另一個是與此相抗衡離心力增大、兩種相反的力,作用於地球必然是一個不斷拉開地球膨脹的力。據推算今天的日地引力是13億年前的1.55倍,試想微不足道的月球引力都能引起地球潮汐,那麼增加了原來55%日地引力的地球能不膨脹嗎?

第四、自身引力的減小也會就像一個吹滿氣的氣球、在周圍壓力減小的條件下必然是不斷的膨脹,外來天體撞擊、天體引力增加、氣候變遷都可能至使大氣壓力的減小、引起膨脹。第

五、太陽風的襲擊、高能粒子降臨通過兩極的吸收都有可能轉化為高溫高壓能量**,於是地球在這樣多種力的共同作用下、膨脹也就成為了必然。

什麼是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什麼是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可以簡稱為喜山運動,在歐洲稱新阿爾卑斯運動。它是以造山運動 斷裂運動和岩漿活動為主要特徵。中國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於1945年提出用喜馬拉雅運動表示中國境內新生代的造山運動。這一造山運動因首先在喜馬拉雅山區確定而得名。同時,這一概念也為地球科學家普遍接受,但在構造運動分期與地球動力學背...

喜馬拉雅山在什麼位置,喜馬拉雅山在哪裡?

喜馬拉雅山脈bai是世界海du 拔最高的山zhi脈,位於亞洲的中dao國與尼泊爾之間 版,分佈於青藏高原南緣權,西起克什米爾的南迦 帕爾巴特峰 北緯35 14 21 東經74 35 24 海拔8125米 東至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迦巴瓦峰 北緯29 37 51 東經95 03 31 海拔7756米 ...

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喜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

幾千萬年前甚至上億年前的時候,在喜馬拉雅山的位置,那時是一片汪洋大海,地質學家把它叫做喜馬拉雅古海。在這裡發掘到大量的恐龍化石 三趾馬化石以及許多古海洋動植物化石,這些化石都埋藏在層層疊疊的頁岩和石灰岩層裡。後來,海洋兩個鄰近大陸逐漸向一起擠,它們之間的海變得越來越窄,到了3000多萬年前的時候,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