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年要貼春聯年畫之類的東西呢

2021-03-04 00:26:42 字數 4571 閱讀 8512

1樓:匿名使用者

春聯,俗稱門對子。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寫上「神荼」,「鬱壘」二神名,以驅鬼避邪。

每逢春節,人們總要用新桃符替換舊挑符。王安石「千門萬戶除舊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

春聯始於五代。公元964年,後蜀主孟昶先是叫學士辛寅遜在桃板上題詞,又嫌他寫得不工穩,便自己動手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從此,題桃符便演變成寫春聯了。

後來,由於紙張大量生產,人們逐漸用紙代替桃木板。這便是貼春聯的開始。

春聯普及盛行於明朝。據《簪雲樓雜說》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微行出觀,以為笑樂。」而且,他還為王公大臣們御書春聯。

賜給中山王徐達的對聯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賜給陶安的對聯是:

「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於皇帝身體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愛,廣大群眾的傳播,春節貼春聯便作為風俗習慣流傳下來。

我們稱張貼在大門、中門及窗戶兩側的紅色「春聯」為「對聯」。有的人會自己動手寫對聯,有的人則用買的。春聯上的對仗句均是吉祥話。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

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

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諸如: 日月星三光並照 財如曉日騰雲起 天地人一體同春 利似春潮帶雨來 以前,各家各戶常藉對聯來反應自己的身分。例如,官宦之家的對聯寫著「國恩家慶,人壽年豐」;學儒之家「詩書繼世長」;商賈之家的對聯為「忠厚傳家久」,家則為「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在對聯的正**張貼著四字「橫批」,橫批的下方分別貼了幾張「掛錢」。在房間的門或牆壁上大都會貼著菱形的「斗方」。一般而言,「福」字及「春」字是張貼數最多的斗方。

有人會故意將「福」及「春」字倒過來貼,因為這樣象徵著「福到」、「春到」。

有些人家不但在大門兩側張貼春聯,還在門的左右邊分別張貼著繪有門神的畫像。除夕當天貼的春聯將會一直保持到它們自然脫落或褪色為止。

2樓:匿名使用者

春聯的起源,最早是在門旁掛排符板,古時每逢新年用兩片桃木板,上面各寫「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藉以壓邪、驅鬼。後蜀主孟旭,曾有題句桃符板事,以?代板,這就是春聯。

到了明太祖即朱元璋,帝都金陵,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在除夕的時候,下了道聖旨,要求全國上下,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幅,可能是以行政命令要國人貼春聯的開始。四十多年前,還聽過一位將軍牧師明玕東說:中國人貼春聯,源自以色列人出埃及,吃逾越節羔羊,把羊血抹在門楣、門框上,因為血是紅的,所以春聯也用紅紙云云。

這是硬把聖經教訓,扯進中華文化,沒有任何歷史考證,只算靈意解經。

因為貼春聯有壓邪、驅鬼的意思,有些教會,比如聚會所(現名召會)就不贊成貼春聯,認為是世俗小學。一年三節(春節、端午、中秋)都不過,免得入了民俗撒旦的圈套,甚至也反對聖誕節,認為聖經上沒有記日期,是西方風俗,而聖誕節已經商業化、世俗化了。這是題外話

春節為什麼要貼年畫??

3樓:愛被知識問到人

中國 小年 即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 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

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

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 即祭送灶神**.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們奉灶神為掌管家庭飲食的神明,認為灶神要在小年這天晚上到玉帝那去述職,玉帝對這家的賞罰全在灶神的彙報了.

祭灶的祭品中最具民俗的是「糖瓜」,一說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說甜言蜜語;一說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壞話出不了口.祭祀時,將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至今民間仍有「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之說。

除夕 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今年公曆二月六日),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舊歲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禳災祈福為中心。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

吃團圓飯,祭祀,守歲。其中最有特點的還是守歲。 守歲 俗稱「熬夜」,即除夕之夜,達旦不眠。

傳說,遠古時侯有一種凶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臘月的最後一天夜裡出來吞食人畜,危害百姓。後來,人們發現它的弱點是怕火光,怕聲音,於是人們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堆,焚燒青竹,使其發出爆響,年這個怪物也就不敢出來為非作歹了。從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習俗。

不過,守歲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包餃子,而且還必須包素餡的餃子,這是為了希望在新的一年裡「素素淨淨,平安順利」。還有人在餃子裡放糖,花生等物,吃到糖者意味著生活甜蜜,吃到花生者意味著長壽。

注意,守歲還有不少禁忌,如禁掃地,過小年時,平時很難觸及的角落都要打掃乾淨,而進入除夕至大年初一早晨,即使地面再亂也不能掃,習慣上認為那樣會「破財」。再如,禁用剪刀,禁說「沒有了」凡此種種,都是人們盼望吉祥的心理反映。 春節 大年初一到初五是一般意義的春節的正節,各種民俗節慶活動在這五天中充分表現出來。

下面我們就分幾個方面來介紹。看看我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個什麼樣子,有什麼沿革和掌故。 飲食習慣 春節的飲食卻實很有講究,北方民諺有「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餅卷雞蛋」之說。

餃子是春節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吃餃子外,正月初一,初五也要吃餃子,但這三天吃餃子的**就大不一樣了。除夕吃的餃子必是素餡,取來年平安,素素淨淨之意,而且餃子不能一下煮完;初一吃的餃子一定是除夕(即昨晚)沒煮完剩下的,取吉慶有餘之意;初五吃餃子則一定要做成「花邊形」,俗稱「捏小人嘴」,目的是為了防止來年小人撥弄是非,圖個吉利。 春節的另一種傳統是年糕,年糕由糯米制成,分南北兩種,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多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等作法,味道也是甜鹹皆有,由於年與粘諧音,高與糕諧音,故吃粘糕即包含著年年高,即人們對新的一年的期望,久而久之,粘糕也就變成了年糕。

居室佈置: 春節的居室佈置要四貼,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貼窗花。 貼春聯:

起源於民間為驅鬼避邪而在門兩側懸掛的桃木板,(古人認為桃木有驅邪之功效),後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天下,要求天下百姓於春節張貼對聯歌頌天下統一國泰民安,乃有此俗。《宋史*蜀世家》記載了歷史上最早的一幅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新春" 貼年畫: 從內容上看,多迎合廣大群眾的求吉慶心理,以豐收,多子,多福,多壽為題材常見的有"麻姑獻壽","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鍾馗衛福"等。

我國著名的年畫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河北武強,山東濰坊等地。 貼福字:

俗稱迎春貼福,是祈求新的一年豐調雨順,人壽年豐,貼福字時還要把福字倒過來,諧音"福倒(道)了".此俗至今仍久盛不衰。 貼窗花:

窗花來佈置居室,其形式通常有"窗花","門箋","牆花","燈花"等,形狀不一,創作自由,其題材也十分豐富,常見的有"肥豬拱門""老鼠娶親","連年有餘".但所用材料卻十分統一,大紅紙配少量金鉑,彩光紙,此俗在廣大農村歷經百代,至今不衰...... 春節的團拜活動: 按傳統習慣春節的團拜有一定時序,大年初一通常是鄰居或自家親戚之間相互拜年,初二出嫁子女攜帶夫婿回孃家拜年,初三則是姑表親以下的子侄相互拜年,對於那些不在本地或難於見面的親朋故舊,還可以寄送賀年片,此俗起於漢代,至清康熙年間定製,稱"年貼,年片",上寫節日祝詞,寄送親朋,以增進友誼。

親朋之間相互走動時,長靠對未成年而又未工作的小孩還要給壓歲錢,通常壓歲錢是逢五逢十,以取吉利。

4樓:匿名使用者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5樓:匿名使用者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裡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

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鬱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

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為什麼過年要貼對聯,過年為什麼要貼對聯?

春節貼春聯根據以前的說法一是為了保平安,另一方面就是辟邪。春聯,又稱對聯 門對,它用紅紙書寫,貼在門上很有一番喜慶 熱鬧的過年氣氛。過年要貼春聯,這與古代的 桃符 驅鬼避邪有關。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認為人間的疾病災害是鬼魅造成的。為了抵抗它們在過年期間的侵擾,人們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掛在門旁,同時...

為什麼過年一定要貼對聯,過年為什麼要貼對聯呢?

春聯,俗稱門對子。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寫上 神荼 鬱壘 二神名,以驅鬼避邪。每逢春節,人們總要用新桃符替換舊挑符。王安石 千門萬戶除舊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的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春聯始於五代。公元964...

為什麼過春節要貼對聯,過年為什麼要貼對聯?

驅邪避災的方式和方法。春聯也叫 門對 春貼 對聯 對於 它以工整 對偶 簡潔 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漳酷愛對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