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主張的現實意義,孟子仁政思想有何現實意義

2021-03-04 00:25:10 字數 4896 閱讀 4514

1樓:不曾明瞭

孟子認為人性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都是發自人的本性。在此哲學基礎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推行仁政,以德王天下。

仁政的兩項重要內容是省刑罰、薄稅斂。由於孟子對人性的弱點估計不足,輕視法和獎懲措施的作用,過分依賴教化,不能滿足君王稱霸的急切願望,因而沒被當時的君主採納。又因為孟子的仁政思想根本上是一套人治思想,與法治相悖,因而作為法制設計對於轉型期的中國來說是不合時宜的。

但也不能說孟子的仁政思想對現時代就毫無意義。在法治框架內,仁政作為施政方針而存在,還是有可供借鑑之處。

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興」仁學「,偏重於教化國君個人的道德倫理,希望國君以仁治民。孟子主」仁政「,從維護國家的高度來提倡施行仁政,不論君主個人道德如何,都要以仁德治國。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儒學,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有恆產」「捨生取義」「側隱之心,人皆有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很了不起的思想。對今天的治國理政仍然具有不可小覷的重要意義。

內政上:國家層面,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堅持群眾路線,代表人民利益」。個人層面,是注重社會道德建設,促進家庭和諧,實現人民幸福。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外交上:不要重利輕義,美國我不怕你,小日本你不老實我就教訓你,菲律賓我不欺負你,非洲窮國我們平等對待你。要學齊桓公,梳正義之旗,贏世界擁戴。

3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的仁政,實際上是弊政。

荀子有云:仁者愛人,故惡惡之害人。

依照孟子的說法,有罪不罰,必然法無威嚴,**和皇帝的權力得到大幅加強。如此久之,必生亂。

民貴君輕。國君是一個國家的首腦,首腦怎麼能輕?一個群體就沒法有帶頭人,這個群體必然弊端叢生,紛亂不休。亂則弱,弱則亡。

春秋之亂,就在於不尊周天子。

真不知道,孟子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

孟子仁政思想有何現實意義

4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仁政是一種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

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是孟子學說中的「仁政」、「民本」思想、「性善論」等政治理想之一。

"仁政"這種儒家思想在它誕生之後的很多個朝代中都作為統治者的思想。這種思想主要宣揚「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理論。

在當代的哲學研究中,這種思想還是具有先進性,時代性。

5樓:周小川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

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拓展資料:

孟子的思想主張:

1: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併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2:易子而教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離婁章句上)以榜樣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倫」,以建立一個「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諧融洽的有人倫秩序的理想社會。

孟子一貫以孔子的正統的繼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他不僅授徒講學,培養出了樂正子、公孫丑、萬章等優秀的學生,還與**一起著書立說,著《孟子》七篇,留給後世。猶如綿綿春雨,普降於漫漫的歷史文化中。

對教育方法的改進,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傳統教育方法。當他的得意門生公孫丑詢問有的君子為何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時,孟子回答道:「勢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

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離婁章句上)

父子之間由於感情深厚,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往往不嚴,對於兒子的一些錯誤和毛病也因為溺愛和驕慣而放任,從而使正確的教育難以為繼。所以,「父子之間不責善」,易子讓別人來教育,既能從嚴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不傷害感情。

3:道德倫理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範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係,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

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儘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

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

」這裡,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6樓:匿名使用者

[rén zhèng]

仁政 編輯

仁政是一種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是孟子學說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論」等政治理想之一。

"仁政"這種儒家思想在它誕生之後的很多個朝代中都作為統治者的思想。這種思想主要宣揚「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理論。在當代的哲學研究中,這種思想還是具有先進性,時代性。

7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8樓:1天_堂

孟子早年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孟子主張"性善論"由此演化出他的仁政學說。或者說孟子的仁政貴民思想以"性善論"為基礎。孟子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而"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他說: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君主的善性體現在治理國家上,就能夠傾聽百姓的呼聲,關心百姓的疾苦。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他進而指出"仁政無敵",把是否能以仁政貴民思想治理國家提升到國家存亡興廢的高度來認識。

從總體上看,孟子的仁政思想的核心是貴民論。提出政治上,要以民為本。他最早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這在中國古代社會是非常可貴的。

他總結歷代王朝興廢存亡的經驗和教訓,明確得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的治國之道。

他還一再告誡統治者要與民同憂共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以仁政貴民思想治理國家,就要求君主自身有道德。孟子認為,「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國定矣」。當然,由於歷史條件的侷限,又由於孟子思想中有不少空想的色彩,他的仁政貴民思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孟子繼承了前代的民本思想,其貴民論亦有一定的特色和進步意義。

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的確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不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且影響了其後兩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使得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去犯顏直諫、捨生取義、為民請命。仁政貴民的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和民貴君輕的民本意識。但是他所突出的民本意識、民本思想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超過"忠君"的界限。

是為了在更高層次上維護君主**的國家制度。

論述孟子善養吾浩然之氣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孟子bai,約前372一前289 名軻,字子輿,du山東省鄒zhi城市人,戰國時期思想 家 政dao治家 教育家內 散文家。容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 孔孟 並稱。對後來的宋儒影響很大,被認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 亞聖 之稱。他生活在兼併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 法先王...

水滸精神 有什麼現實意義,水滸傳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哪有什麼現實意義,一部 而已,也行施子安只是因為隱居閒而無聊的作品。如果生拉硬拽要什麼現實意義,可以參考下幾個觀點。對於 水滸傳 的看法和評價有許多種,歷朝歷代的學者也有不同觀點。一,認為 水滸傳 表現的是忠義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贄。二,認為這是一部寫給強盜看的書,是教人做強盜的書。主要...

讀文學作品的現實意義讀文學作品的現實意義

當你在文學作品中有所感悟的時候,是你在其中得到了其嗚,才是你內心最瞭解自己的時候。學文的人都要學美學,是從文學的審美角度看待一些問題,而現實社會是殘酷的,人生可以在不斷的磨練中,自我的能力得到提升。你有沒有試過,當你特別煩躁的時候,讀你喜歡的文字,心靈會因為你喜歡的文字而保有一片靜土,保有內心最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