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那樣的嗎,當年為什麼要上山下鄉當知青?

2021-03-27 09:27:47 字數 1635 閱讀 9496

1樓:餘少平

樓上的未免太主觀.憑什麼這麼說?憑臆想?你如果問一問你周圍的老三屆的知青,就能夠知道:

這決不是個別極端例子!

最開始的知識青年是紅-衛-兵,他們造完反,完成歷史使命之後被偉大領袖遣送到農村,而且簡直就是無期徒刑,所以處境確實很慘.2023年左右,福建一位知識青年的家長"告御狀"(原文如此!),結果全國都加強了對知識青年的管理,後來的知識青年的狀況就好多了。

本人是那以後的知青,所以沒有吃多少苦.

沒有經歷過當時的事情,容易懷疑,這我理解.但是說的那麼斷然,未免不符合事實.我是親身經歷過上山下鄉的,在此現身說法.

2樓:紫月無聲

苦,但更多的是迷茫。對人生,對未來的迷茫。

我們現在知道他們是回來了,但當時知青們所面對的只有一紙空文:上山,下鄉。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回來,甚至沒有人知道能不能回來。

苦,還能扛得下。那個年代沒有中國人扛不下的苦。但夢想的破滅,前路的的迷茫令多少人崩潰了。

所以,電影的情節是很可能發生的。

3樓:橋下的船

是不是每個人都是很慘的不好說,但是多數是挺苦的,下鄉的時候多數都是初中的孩子 應該說城裡的孩子到偏遠鄉下去勞動是受罪的 家裡人也不捨得 但是形勢要求必須去 然後再在幾年後想辦法接回城市 如果家裡有關係好說 沒有關係的想出些主意是正常的

4樓:匿名使用者

苦啊,時代害了一批人

5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個別極端例子,導演為了收視率和故事效果,將此,可以理解.實際上,農村並沒有那麼多的壞人,即使當年所謂的"造反派"和一些幹部,關鍵還是在於自己的把握.

當年為什麼要上山下鄉當知青?

6樓:匿名使用者

國家花了三百個億,買了三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也不滿意。

當年知青上山下鄉 是強制的嗎?當時中國城裡沒有年輕人? 10

7樓:我還沒想好魚

也不是強制的,那個時候的人,特別聽話!

只要上面一動員,下面就執行,大環境的原因,

城市裡面,年輕人還是有很多,怎麼城市裡沒有年輕人呢,又不是年輕人全部上山下鄉,

8樓:匿名使用者

強制的一般是那一年的全體中學畢業生「一鍋端」或設定條件走一部分人

其他年輕人不受影響

9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是國策,你說是不是強制的呢?

10樓:匿名使用者

城裡,村裡都有青年人·。

11樓:趙京

有,一部分不願意上山下鄉的也有去廠裡面工作的

當年為什麼要知青上山下鄉?

12樓:百度使用者

最早的知識青年並不是單一的下鄉到農村,而是當時提出的四個面向: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部隊,面向基層。叫做面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後來知識青年多了,當年的知識青年下鄉,一方面是鍛鍊,有很多人沒有吃過苦,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緩解就業的壓力。當時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要想到,那麼多的人到農村去,在給農村帶來的變化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中國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有什麼待遇

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待遇,現在有影響只是在參加工作的時間上有一個特別的規定,就是知識青年參加工作的時間從下鄉之日起計算。沒有其他的特殊規定。作為一個歷史事件,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待遇,可以分為當時的待遇和後來的待遇兩個方面。當時的待遇,以1973年李慶林寫信反映知識青年生活艱辛,回信表示全國此類事甚多,...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和三線建設備戰備荒為人民同一

是不一抄樣,三線建設本身就是職襲工,是職工 就有工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老農民沒有工齡,上山下鄉時間算作工齡,你就心裡不平衡了?建立社保制度之前 賬戶前 工齡沒有給你算作 視同繳費年限 嗎?如果不算那不公平 不算是不存在的 因此對你,對知青政策都是一樣的。你說的這些與養老金沒有任何聯絡的 有關知識青年...

金庸當年為什麼被阻止上青城山?

青城派先阻止金庸上山是情理,因為先生的筆下青城派又是另一番模樣,其實的青城派已修道煉丹為主,主張清心寡慾,笑傲江湖中的青城派掌門餘滄海自私 殘暴不仁的形象,找惡劣的形象深入人心,影響更大,大家對清晨派一直存偏見,所以不允許金庸先生上山。因為金庸把青城山寫得很負面,跟現實中的完全相反,導致很多人對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