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例子

2021-03-27 05:32:16 字數 2928 閱讀 5152

1樓:夜舞殷殤

1、黃巢起義,一開始老百姓是支援他推翻晚唐的統治階級的,但黃巢打到長安後燒殺搶掠,又被老百姓拋棄。

2、王莽篡政,王莽是大司馬的時候,很得朝廷上下和群眾擁護,但篡政為帝,受到士人和老百姓的反對,很快敗亡。

3、李自成起義,李自成打著「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旗號推翻了明朝,但起義軍內部腐朽,**腐化強搶民利,又被推翻。

4,蘇聯解體,蘇聯解體之時,2000萬蘇**員、兩億多蘇聯公民心向何方?他們為什麼沒有挺身而出捍衛蘇聯共產黨?糾其原因在於蘇共已經失去了民心。

5、陳勝、吳廣起義。秦始皇嬴政滅六國,吞八荒,囊括四海,建立了秦王朝,可建立了秦王朝後,他推行**,修阿房、建長城、焚書坑儒、殘民以逞,導致**人怨。最終陳勝、吳廣起義,順應民心

2樓:木油茗紫

1、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

秦始皇嬴政持策仗劍,滅六國,吞八荒,囊括四海,建立了秦王朝,也算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歷史人物。可建立了秦王朝後,他不知修養生息,發展生產,卻推行**,修阿房、建長城、焚書坑儒、殘民以逞,導致**人怨。

身為戍卒的陳勝、吳廣登高一呼,天下響應,秦王朝很快土崩瓦解,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既強大而又短命的王朝。(嬴政在位27年,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僅在位3年。)這裡的經驗、教訓何其深刻,秦朝的滅亡,是他推行**的結果,也是人民反抗**的偉大勝利。

2、隋煬帝楊廣橫徵暴斂、欺壓百姓、無惡不作,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楊廣年年出巡,曾三遊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遊都大造離宮。仁壽四年(604年)十一月,他為了開掘長塹拱衛洛陽,調發今山西、河南幾十萬農民;次年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自大業元年(604年)至大業六年(610年),開發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丁男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

總計十餘年間被徵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大業九年(613年),農民起義不僅遍及山東、河北等地,而且發展到全國範圍。在大業九年上半年,平原、靈武、濟北、濟陰、北海等地均爆發農民起義,迅速高漲起來的農民起義給隋朝統治階級以沉重打擊。

楊廣想用血腥**的恐怖政策恐嚇人民,把抓獲的人都殺死,卻阻止不了更多農民起義的出現,反而使更多的人民參加到農民起義軍中去,「所在蜂起」,「官軍不能討,以至隋亡」。農民起義發展為全國規模。

擴充套件資料

戰國時,邯鄲籍著名思想家荀況,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意思是說:

統治者像是一條船,而廣大的民眾猶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載負起來,也可以將船淹沒掉則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唐太宗對荀子和魏徵的這一觀點十分欣賞,在與君臣討論國家的治理問題時,多次引用和發揮了這一觀點。他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徵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十分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的這一光輝思想,為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對歷代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執政為民,起到了積極參與的促進作用。

成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載舟覆舟」便源於荀子、魏徵和唐太宗談論君與民的關係及其重要性故事。

3樓:千山鳥飛絕

歷史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例子有:

1、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因為其殘暴的統治到了二世就被推翻。

2、楚漢之戰:項羽善戰,但殘暴不仁而眾叛親離。劉邦軍事才能不大,愛惜民力,對人寬厚。最終劉邦因為得到全國人民愛戴而登基稱帝,開創了統治中國長達412年的漢朝。

3、隋煬帝楊廣橫徵暴斂、欺壓百姓、無惡不作,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4、元末農民起義,最終朱元璋統一天下。

5、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終推翻明朝統治。

4樓:琪羽

1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秦王朝不得民心,最後被推翻。

2 楚漢之戰:項羽善戰,但為人剛愎自用;劉邦軍事才能不大,但是為人處事方面十分圓滑。

3 蘇共滅亡的史實

4 國共內戰

5 秦始皇的**

拓展資料: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說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故事:戰國時,邯鄲籍著名思想家荀況,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意思是說:統治者像是一條船,而廣大的民眾猶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載負起來,也可以將船淹沒掉。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唐太宗對荀子和魏徵的這一觀點十分欣賞,在與君臣討論國家的治理問題時,多次引用和發揮了這一觀點。他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徵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十分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他們的這一光輝思想,為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對歷代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執政為民,起到了積極參與的促進作用。

5樓:李海波

太多了,就說李世民說這句話的唐代的前朝大隋吧,隋煬帝的滅亡就是很好的例子啊。水就是老百姓,舟就是統治者。順民者昌,逆民者忘。

6樓:丹丹子舟

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和項羽楚漢之爭,劉邦得天下,就是很好的說明。

7樓:

秦朝的例子:始皇統一與二世滅亡

8樓:翎斂

-=我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回答了這個問題。。一看那個答案就不對。。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句話體現了唐太宗怎樣的治國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 諫太宗十思疏 中說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說 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唐太宗對荀子和魏徵的這一觀點十分欣賞,在與君臣討論國家的治理問題時,多次引用和發揮了這一觀點。他在 論政體 一文中說 君,舟也 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說這句話的意圖是什麼

意圖是在總結以往朝代興替的經驗教訓基礎上維護自己的統治。但是他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客觀上使他能夠實行一些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政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說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出處 一 原文見 荀子.哀公 篇,是荀子講述...

歷史上天才變成庸人的例子

宋代方仲永 傷仲永 宋代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 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方仲永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餘聞之...